缩略图

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韦瑞瑞 胡俊俊 王屹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新型文明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阐释,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新时代背景下,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积极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力度,充分发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育人价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创造的伟大成果,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高效开展,是优化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渠道。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充分透析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持续优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全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中创造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充分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背景、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对于我们探究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有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呕心沥血、历经千辛万苦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人类文明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落后向先进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的改变实际上也是文明形态的改变。社会主义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全部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多年以来的努力奋斗与探索过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的新文明观——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种为了最广大人民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代表人类美好追求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先进文明,它不仅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提供了鲜明的指南,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它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里程碑。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展现其魅力和伟力。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其蕴含的深刻的价值,说明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高校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这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文明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明体系,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

1.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新型文明体系,这个新型文明体系,是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的理论成果,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它充分地反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和地位,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的优秀成果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提高了大学生对于新的优秀成果的关注度,筑牢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培养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明确大学生政治立场

思政课的灌输是攸关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的原则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思政课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明确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政治立场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政治上的倾向性态度和观点,它体现了个人或团体对于政治现实和政治价值观的认识和态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公民,应该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坚定自己的政治观念。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文明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新创新。因此,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立场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始终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加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民族自信与认同感,深化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加强文化自信。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与创造,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为最高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积淀为底蕴,以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理念为路径,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精神,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的更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中国底蕴。

1.彰显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的文明底蕴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一百多年以来,我们党始终关注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自身的努力不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坚实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盛行,我们党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坚决抵制逆全球化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刻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以及实践的重大世界意义。

2.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追求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型文明体系,它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体系,是具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属性的文明体系,其中蕴藏的关于人类文明体系的理论,突破了西方关于人类文明理论的理解的桎梏,这是当代中国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里程碑,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秀成果,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追求,展现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3.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旗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和拓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恰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的成果。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指南,塑造了一种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满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色彩,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同时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7]。当前,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分析当前的实际问题,对于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教学层次较浅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不断改进的。但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本身突出理论性特点,呈现出通俗化程度低、抽象化程度高等特点,出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教学层次较浅的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授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理论知识时,仅仅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使得学习氛围过于枯燥;还有一些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了解不够透彻,教学难以达到高水平的层次。这些教学问题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习形式单一

高校人类文明新形态教学的灵活性不足,学习形式单一。高校人类文明新形态教学场所也较少,缺乏多元性。首先,许多高校人类文明新形态教学的教学场所过于固定,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教室。学生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学习,缺乏多样化和变化,这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视野。其次,教室教学的环境静态,缺乏动态和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最后,教室教学所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单向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仅仅是在表面上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而没有将其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覆盖面不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8]。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想状况,往往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致使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许多地区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的局限,难以组织学生开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教育实践学习,造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覆盖面不广的问题。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针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更好地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中,需要认真思考与探求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并在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

1.健全教师选择和培养工作机制

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师的选择要挑选出具有专业素养以及具备较强的有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知识的专业师资人才,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又专又精。在选择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学习背景,常言道“学高为师”,只有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过硬,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真正的育人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教师的培养工作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否达到预期成果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是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完善的,要定期组织教师外出考察与学习,深入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与其他高校的老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加以改正。

2.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二者教学开展方式也不同,实践教学的开展难度和课堂教学开展的难度相比往往更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开展活动中,单靠一位或几位教师去协调、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拟定教学的环节,是很困难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数都是文科出身,动笔能力与口头说教能力毋庸置疑,但教师队伍中不乏有些教师缺乏动手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对开展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将教师的优势互补,形成专业的团队,在团队中沟通能力较强的老师负责实践教学场地的沟通与手续的办理,组织能力较强的老师合理统筹安排学生工作,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专门负责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灌输,从而形成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互帮互助的教师团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在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老师中选拔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老师,可以多让年轻教师观摩经验丰富的老师实践教学的开展,在观摩学习中了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共同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3.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全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与活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中,完善良好的激励政策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开展思政课的积极主动性与工作热情。一方面,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竞争环境,更能吸引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另一方面,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吸引更多的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壮大高校实践教学队伍。就实践教学来讲,其本身就比课堂教学工作更加繁琐复杂,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很难调动教师的热情,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1.建立个性化学习形式

个性化学习形式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深入了解学习者、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库、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评估、灵活调整优化策略以及提供学习成果展示的机会,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更加个性化、高效和有趣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了解高校学生个体学习的方向与进度,为他们定制适合自身的学习环境与方式,将人类文明新形态恰当地融入到个人的学习任务中去。

2.组织合作化学习形式

合作化学习形式是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设定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团队进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习,在团队中,各个成员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这包括分配学习任务、确定工作量和时间节点、制定工作计划等。组织合作化学习形式的方法具体如下:首先要设定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侧重点,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具有多样性,其次是为每个小组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等,再次为学生提供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知识资源,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互动,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在合作化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引入竞争因素,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以上方式组织合作化学习形式,可以有效且高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知识的学习。

3.创建媒体化学习形式

媒体化学习形式是指利用各种媒体技术来辅助学习的过程。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智能软件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能够随时随地访问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习资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优质的平台,从而推动高校大学生更加灵活与便捷地学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创建媒体化学习方式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和内容。确定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设计合适的教学媒体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资源是创建媒体化学习方式的关键步骤,可以选择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来呈现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知识。在创建媒体化学习方式后,需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可以通过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满意度。

(三)举办教育实践活动,拓宽教育的实践覆盖面

1.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现如今,许多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教室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会自发产生教育效果,必须需要一定的载体为依托才能实现教育功能,因此要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要开展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只有经过相应理论的实践活动的总结,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且更加完整地学习该理论知识[9]。例如,相关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号召各个学院的学生会或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PPT授课比赛,通过这个比赛活动,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在实践教学中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有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于该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打造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

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是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知识、开展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活动的重要载体。首先,高校建立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方式、扩展育人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安排学生定期前往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考察与调研等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育基地的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和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所以,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基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开辟了体验式与感知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3.组织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运动

在大思政背景下,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增设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修)基地的通知》,要求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高校组织学生开展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运动,能够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和体验中深入学习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理论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旅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可以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如旅行社、教育机构等共同组织活动,明确研学旅行地点,设计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相关联的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此让学生在“移动的课堂”中将个体心理和意识话语向社会语言动态转化,以实践的方式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于该知识的理解力,使他们成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85.

[3]潘丽嵩,范晓阳.基于网络思维的高校思政课堂话语模式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8(02):112-115.

[4]韩雪莲.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2024,(08):22-24.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8]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21.

[9]朱芊.指导性案例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7):115-118.

[10]段昊,徐琳,乔元波.研学旅游推动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以威海市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3,44(05):31-35+72.

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大学青年人才重点项目“数智赋能背景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 ”(rcxm202315);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政教研一般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2022sxzz065);安徽省高校科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2023AH050381);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政教研一般项目:问题探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路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2023sxzz040)。

作者简介:韦瑞瑞(1989-),女,安徽阜阳人,硕士,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胡俊俊(1991-),男,安徽六安人,硕士,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王屹(2002-),男,安徽宁国人,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