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贡献及启示
苗岩春
中共雅安市名山区委党校 四川 雅安 625100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理论自觉,他为中国社会主义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路,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我们要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历史贡献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力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关键词: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贡献; 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功勋卓著的独创性历史贡献,对于进一步学习领悟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更好地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续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人和创新改革者。他继往开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思想基础,并创立了新的理论形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
一、在历史转折关头积极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大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文革”结束后,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是继续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重新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正确的历史抉择。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指出:“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争论不可避免,争得好,根源就是‘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场讨论实际上成了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也使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能够果断地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 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第一次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列入思想路线。在 1978年12月13日, 邓小平同志在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列入党的思想路线,并把它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科学地论述上述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使实事求是原则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强调:“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说,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两者是统一的。并且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的关系。他总结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时移世易,“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论述了这条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1982年写入党章的党的思想路线与邓小平的表述基本一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科学界定和明确写入党章对推进和加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指针。
在1985年9月23日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说:“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可以说,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直接引发了我国的大改革、大开放的新潮流。
邓小平以解放思想这一伟大的哲学命题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不是空洞、抽象的以理论解释理论,而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由实践到认识的科学论证。解放思想为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树立了光辉榜样。邓小平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我国重新找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方向,使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从此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往开来、蒸蒸日上。解放思想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延伸,是继实事求是之后的又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
二、科学地判断和把握国情和世情,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现实基础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时代性更是其内在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认清国情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而科学地把握和判断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带领我们党经过冷静地分析,最终首次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强调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这个实际出发,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它,一百年不动摇。这是一条强国富民的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要把它置于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来把握。这就要求对世情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敏锐地捕捉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出现的新趋势,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的谈话中,做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得出的结论是“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勇气,对时代主题作出的新的判断,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为我们国家赢得了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宝贵时光。正是基于对当今世界主题的变换的深刻认识和深入思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调整了内外政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从 1979年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邓小平对时代要求的集中概括。为了确保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顺利实现,邓小平对时代发展的趋势作出两点重要论断:一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正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邓小平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由此可见,正是邓小平对世界形势演变的准确把握和判断,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分析和揭示,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命题。
在对中国实际和与中国实际密切相关的国际环境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方式等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从而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
总之,正是由于邓小平对国情和世情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才为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三、勇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新的理论形态即邓小平理论和新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基本上全盘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苏联模式也并非尽善尽美,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尝试加以改革和完善,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实践经验不丰富以及受当时诸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突破苏联模式,最终未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82年9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金日成时说:“我们党的十二大开得很好”,“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新道路的探索:“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我们非常强调两条: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条是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向国外共产党人倡导走自己路的理念。 1987年5月 30 日,他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周刊题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思想路线问题、时代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问题——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才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上述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大推向前进了。
二、历史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历史贡献中,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历史飞跃的伟大进程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智慧力量,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要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神圣使命和庄严责任。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要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葆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注重做好调查研究,走好群众路线,得出规律性认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用马克思之“矢”射中国式现代化之“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结语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继承邓小平留下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6]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戎马生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7]李方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1(7):24.
[8]张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学习月刊》,2008年第2期.
[9]苑申成,《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贡献》,《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