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临床疗效
张丽丽
邢台市威县人民医院 河北省邢台市 054700
摘要: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干眼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于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在我院眼科依据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10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干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0.05%环孢素滴眼液滴眼,并进行泪点栓塞术。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chirmer试验结果、BUT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改善更明显;实验组患者OSDI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眼表不适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能有效改善患者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减轻眼表不适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人工泪液,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眼;环孢素;泪点栓塞;临床疗效
引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以唾液腺和泪腺功能障碍最为突出,干眼是其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之一。pSS患者干眼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炎症反应、泪腺功能受损、泪液分泌减少及泪膜稳定性下降等多个环节[1]。长期的干眼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眼表组织损伤,甚至威胁视力[2]。目前,临床治疗pSS患者干眼多采用人工泪液补充疗法,但单纯使用人工泪液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泪液分泌不足和泪膜不稳定的问题,疗效有限。环孢素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可调节眼表免疫炎症反应,促进泪腺细胞功能恢复;泪点栓塞术通过阻塞泪小点,减少泪液引流,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两者联合应用可能为pSS患者干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3]。然而,目前关于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pSS患者干眼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估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pSS患者干眼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在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这一年间,于我院眼科通过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精心选取了10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干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符合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存在干眼症状,如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等,且Schirmer试验(无表面麻醉)≤5mm/5min,泪膜破裂时间(BUT)≤5s;年龄18-70岁;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为: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如严重的角膜溃疡、青光眼、葡萄膜炎等;近3个月内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泪液分泌的药物;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运用专业且随机的分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均匀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为12例,占比24%,女性患者为38例,占比76%。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跨度处于22-68岁之间,经计算得出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8.6)岁。反观实验组的50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0例,占比20%,女性患者是40例,占比80%。年龄范围在20-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8±9.1)岁。随后,对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均值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运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数据的P值均大于0.05,这充分表明两组患者在这些关键的一般资料维度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具备高度的可比性,能够为后续研究不同治疗策略的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泪液滴眼联合局部使用0.05%环孢素滴眼液治疗。人工泪液选用玻璃酸钠滴眼液(0.1%浓度),玻璃酸钠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眼内的高分子多糖,具有优异的保水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其分子结构能够在眼表形成高度黏稠的水化膜,不仅可以有效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还能填补泪膜的缺损区域,增强泪膜的稳定性,从而缓解眼部干涩、异物感等干眼症状。在使用规范上,每次滴眼剂量严格控制在1-2滴,该剂量既能确保眼表充分接触药物成分,又能避免因过量滴入导致药液溢出,造成浪费或引发眼部不适。每日滴眼次数设定为4-6次,这一频率可维持眼表持续处于湿润状态,为眼表上皮细胞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针对干眼症状较轻,仅偶发轻微干涩感,且不影响正常视物和日常生活的患者,采用每日4次的滴眼方案;而对于症状较为严重,频繁出现眼部烧灼感、刺痛感,甚至出现视物模糊等情况的患者,则将滴眼次数增加至每日6次,以强化症状缓解效果。
0.05%环孢素滴眼液作为局部免疫调节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泪腺组织的免疫炎症反应,促进泪液分泌。每次滴眼剂量为1滴,每日滴眼2次,该给药方式可在眼局部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持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同时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整个治疗周期持续3个月,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建立了完善的随访机制,每周通过电话或门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详细询问患者眼部症状改善情况,如干涩感、异物感是否减轻,视物清晰度是否提升等;同时借助裂隙灯显微镜等专业设备,定期检查眼表情况,观察有无眼红、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损伤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泪点栓塞术治疗。泪点栓塞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选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作为表面麻醉剂,其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对眼表刺激性小的特点。在滴用3-5分钟后,待患者眼部产生充分的麻醉效果,方可进行后续操作。使用的泪点塞为硅橡胶材质,型号为Supero®泪点塞,该材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弹性,能够在泪点内长期稳定存在,且不易引发过敏或排斥反应。手术前,医护人员会借助泪道显微镜等专业设备,精确测量患者泪点的大小、形态及泪道结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规格的泪点塞,以确保植入后既能有效阻塞泪点,又不会对泪道组织造成过度压迫。
手术操作过程中,先用泪点扩张器轻柔地扩张下泪点,该扩张器采用医用不锈钢材质,头部圆润光滑,在扩张过程中严格遵循轻柔、缓慢的原则,避免对泪点及泪道黏膜造成损伤。待泪点扩张至合适程度后,使用显微镊子将泪点塞缓慢植入下泪点,植入过程中密切观察泪点塞的位置和状态,确保其完全嵌入泪点内部,且位置稳定,无倾斜、移位现象。植入完成后,再次通过泪道显微镜检查泪点塞与泪点的贴合情况,确认泪点塞边缘与泪点组织紧密贴合,无明显缝隙。
术后,患者继续接受人工泪液滴眼(用法同对照组)及0.05%环孢素滴眼液(用法同对照组)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在术后恢复阶段,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观察。每天对患者进行眼部检查,详细观察眼部有无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红肿情况通过测量眼睑肿胀范围和结膜充血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让患者进行主观评价,分泌物增多情况则记录分泌物的颜色、质地和量。若出现泪点塞脱出等情况,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若因泪点塞规格不合适导致脱出,重新测量泪点大小,更换合适规格的泪点塞;若因患者揉眼等外力因素导致脱出,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其正确的眼部护理方法,并及时重新植入泪点塞,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三)观察指标
1.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在无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将5mm×35mm的滤纸条一端反折5mm,置于患者下睑结膜囊中外1/3交界处,嘱患者轻闭双眼,5min后取出滤纸条,测量滤纸条湿润长度,数值越大表示泪液分泌量越多[4]。
2.泪膜破裂时间(BUT):在裂隙灯下,将1%荧光素钠溶液滴入患者结膜囊内,嘱患者瞬目数次使荧光素均匀分布于眼表,然后令患者平视前方,不再瞬目,使用钴蓝光观察泪膜,从最后一次瞬目到泪膜出现第一个黑斑的时间即为BUT,时间越长表示泪膜稳定性越好[5]。
3.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采用OSDI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包含12个问题,涉及眼部症状、视觉功能及日常活动受影响程度等方面,每个问题按症状严重程度分为0-4分,总分为0-48分,分数越高表示眼表疾病越严重,患者眼表不适症状越明显[6]。
(四)研究计数统计
用SPSS 22.0这个专门统计数据的软件来分析。数据是具体数值,就用平均数再加上或者减去标准差的方式,写成(x±s)形式。想要得知两组这种数据有没有差别,就用t检验和χ²检验来分析。如果P这个数值小于0.05,那就说明这两组数据的差别是有意义的。
二、结果
(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结果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hirmer试验结果比较(mm/5min,x±s)
时间点 对照组 实验组 p值
治疗前 3.2±0.8 3.0±0.9 >0.05
治疗后4周 3.5±1.0 4.8±1.2 <0.05
治疗后8周 3.8±1.1 6.2±1.5 <0.05
治疗后12周 4.0±1.2 7.5±1.8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Schirmer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患者Schirmer试验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患者泪液分泌量持续增加,改善程度更为明显。
(二)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T结果比较(s,x±s)
时间点 对照组 实验组 p值
治疗前 3.5±0.7 3.3±0.8 >0.05
治疗后4周 4.0±0.9 5.5±1.0 <0.05
治疗后8周 4.3±1.0 6.8±1.2 <0.05
治疗后12周 4.5±1.1 8.2±1.5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患者BU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患者泪膜稳定性不断提高。
(三)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结果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DI评分比较(分,x±s)
时间点 对照组 实验组 p值
治疗前 32.5±4.5 33.0±4.8 >0.05
治疗后4周 28.5±4.2 22.0±3.5 <0.05
治疗后8周 26.0±3.8 18.5±3.0 <0.05
治疗后12周 24.0±3.5 15.0±2.8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OS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患者OS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实验组患者眼表不适症状得到更明显的改善。
三、讨论
(一)环孢素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治疗作用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发生与眼表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泪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水平升高,导致泪腺细胞功能受损,泪液分泌减少。环孢素是一种强效的免疫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内的亲环素结合,形成环孢素-亲环素复合物,该复合物可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进而阻断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干眼治疗中,环孢素可减轻眼表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对泪腺细胞的损伤,促进泪腺细胞功能恢复,增加泪液分泌。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使用环孢素滴眼液后,Schirmer试验结果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泪液分泌量明显增加,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泪液分泌功能改善更为显著,证实了环孢素在促进泪液分泌方面的有效性。
(二)泪点栓塞术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治疗作用
泪点栓塞术是治疗干眼的常用方法之一。正常情况下,泪液通过泪小点引流进入泪道系统。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泪液分泌减少,泪液在眼表停留时间缩短,进一步加重了干眼症状。泪点栓塞术通过阻塞泪小点,减少泪液的引流,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眼表泪液的量,改善泪膜稳定性[7]。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行泪点栓塞术后,BU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泪膜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眼表不适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OS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泪点栓塞术能够有效减少泪液流失,为眼表提供更充足的泪液保护,对改善干眼症状具有重要作用。
(三)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协同作用
环孢素和泪点栓塞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作用机制不同,但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环孢素从免疫调节和促进泪液分泌的角度改善干眼,而泪点栓塞术则通过减少泪液引流来增加眼表泪液量和改善泪膜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及眼表症状改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两者联合治疗的优势。环孢素改善泪液分泌功能后,泪点栓塞术可进一步延长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使泪液更好地发挥其湿润和营养眼表组织的作用;泪点栓塞术增加眼表泪液量,又为环孢素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更良好的眼表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了干眼的治疗效果。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能有效改善患者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减轻眼表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人工泪液。该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有效,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铭君.0.05%环孢素滴眼液(Ⅱ)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23.
[2]马可,吕仲平,廖晋英,等.0.05%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评价[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3(7):5.
[3]梁四妥,张西宁,庞彦英,等.氯替泼诺联合环孢素滴眼液治疗干燥综合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24,34(11):4.
[4]刘倩,刘雨昂,陆秋辰,et al.环孢素滴眼液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干燥综合征相关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22):34-39.
[5]陈景,吴赛男,齐晓暄,等.局部使用0.05%环孢素A滴眼液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进展,2023,13(7):10674-10679.D
[6]庄宏%马晓昀%徐建江%朱文卿%王文韬%王艳%何琳萍.环孢素眼液治疗继发性Sj(o)gren综合征干眼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20(5):46.
[7]尹福梅.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患者药源性干眼疗效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