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优化处方管理模式在病区药房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谢亚东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省芜湖市,241000

摘要:目的 分析处方管理模式在病区药房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病区药房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处方管理模式,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病区药房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患者实施处方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处方管理模式;病区药房;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应用

麻醉类药品属于特殊管制药品范畴,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选择性抑制,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以吗啡为代表的此类药物虽具有的镇痛疗效,但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双重依赖。这类药品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包括外科手术麻醉、术后疼痛控制以及恶性肿瘤相关疼痛治疗等领域,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均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格监控。精神活性药物是指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一类特殊药品,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大类。以地西泮为例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在发挥抗焦虑和镇静催眠作用的同时,长期不规范使用可能引发药物依赖现象。此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精神障碍的治疗,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其处方权限和使用规范均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处方管理模式是指医疗机构为保障合理用药而建立的系统性管理机制,涵盖处方开具、审核、调剂、发放及归档等关键环节。该制度的建立旨在通过标准化管理流程,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适宜性和治疗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病区药房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患者120例,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8岁,平均(69.65±5.87)岁。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51~77岁,平均(69.25±5.26)岁(P>0.05)。补充纳入:(1)经执业医师依据相关诊断标准,确诊需要使用麻醉药品进行镇痛、麻醉等治疗疾病;(2)无禁忌证;(3)精神疾病诊断明确。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2)器官类疾病;(3)呼吸功能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1)剂量管理:在给予患者药物期间,应该规定患者每日可使用药物的剂量,严格控制剂量。(2)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药物使用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观察组实施处方管理模式:(1)制度体系完善与动态调整: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结合医疗机构临床实践,制定麻醉与精神药品处方管理的标准化工作规程。重点规范处方开具、审核、调剂、发放及归档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如明确麻醉药品处方必须由注册执业医师填写,并完整记录患者诊断、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等核心要素。设立专职监管小组,定期实施处方质量评估与专项督查,建立包含处方合格率、用药适宜性等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违规行为落实责任追究,保障制度执行效力。(2)专业培训与资质管理:实施常态化继续教育计划,定期开展麻醉与精神药品临床应用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药理特性及合理用药原则等。采用案例研讨、模拟考核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与风险意识。例如组织专家讲解特殊患者群体的个体化用药策略。严格处方权限管理,对申请麻醉药品处方资质的医师进行专业能力测试,确保其掌握相关药品特性及使用规范。同时建立药师资格认证机制,通过标准化测试评估其处方审核与药学服务能力。(3)处方规范化管理:明确处方书写标准,要求医师完整填写患者信息、临床诊断及用药方案,对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明用药注意事项。例如针对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应根据药物代谢特点调整剂量。加强处方审核管理,药师需对处方合法性、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查,建立问题处方沟通机制,对超剂量、禁忌症等高风险处方及时联系医师复核。如发现精神药品超疗程使用,应立即要求医师提供临床依据并修正处方。(4)药品调剂与发放管理:调剂人员须严格按照处方内容操作,确保药品名称、规格及剂量准确无误,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以降低差错风险。发放药品时需核对患者身份与处方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确保人药匹配。同时完善用药指导流程,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说明用法用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监测要点,提高用药依从性。例如对镇静类药物,需重点强调用药期间禁止驾驶等注意事项。(5)信息化监管与追溯机制:建立麻醉与精神药品处方专项档案,采用物理加密与电子存储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安全,并符合法定保存期限要求。搭建基于区块链的处方追溯系统,实现全流程数据可查可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用药风险预警模型,对异常用药行为自动识别并启动调查程序,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控风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病区药房在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规范化处方管理方案,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包括毒性作用、残留效应、心脏功能异常以及呼吸系统抑制等临床问题。在药品调剂过程中,该方案采用双人独立核查制度,即由另一名药师对已配置药品进行二次确认。质量保障措施减少调剂差错,有力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具体而言,核查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剂量与医嘱不符,可即时启动修正流程,避免患者接受错误剂量治疗。在药品发放环节,工作人员需执行身份与处方的双向验证,既核对患者身份证明与处方信息的匹配度,又确认药品接收者的正确性。同时开展用药指导服务,向患者及其监护人详细讲解药品服用方法、治疗周期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特殊药品的保存要求与紧急情况应对措施。以精神类药物为例,需重点告知可能出现的眩晕、困倦等副作用,并建议患者相应调整日常行为模式以预防意外发生,从而提高用药依从性[1-2]。

综上所述,病区药房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患者实施处方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何密鲁,朱姝,曾联辉. 基于PDCA循环法指导下的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对规范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应用的作用[J]. 中国处方药,2025,23(3):55-57.

[2] 詹宇杰,任春美,杨娅岚.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用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检验样品管理效果分析[J]. 中国药业,2024,3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