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与实践路径分析
何宇丹
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影响范围较大且覆盖面较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就是博大精深且相关文化源远流长,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育活动中,合理融入大学英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全面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首先简单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随后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向与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活动应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 授课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内容,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和语言能力。然而,在传统授课模式下,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过度重视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忽略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紧密结合,这种教学偏差致使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对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大纲要求建立健全完整的英语授课模式。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授课教师采用多种路径使用英语对中国故事进行传播,在全面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是促使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开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整个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力较大且覆盖面较广,在对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及构建中华文化共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英语内容与西方国家文化有着直接联系,其主要包含多种语言文化知识、文化精神和文化现象等多种内容,在逐步建立西文化范式后,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极有可能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中华的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能相继出现中华文化语言文化失语现象,对于大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紧密融合后,能够促使青年学生弘扬 并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合理运用英语教学方式渗透中华优秀文化内容知识后,经过教师干预和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有所提升后,树立较高的文化自信,在及时储备大量的语言文化知识后,借助英语能够掌握相应的语言工具,在日后成长中用坚定、真实的态度表达传播中国的故事,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文化观、世界观。
1.2有助于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部门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予以高度重视,对其教学标准和教育要求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在重点强调对大学生外语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提升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理运用等多个方面内容统筹规划后,及时对大学生外语学习活动中听力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翻译技能的培养策略予以重点说明。在此期间,大学生在英语学 习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技巧后,还应在实践练习中确保语言输出与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妥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此期间,教师采用适当方式对中华优化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播,在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下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掌握相关英语知识。尤其是在全球互动较为频繁的环境下,国内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手和人文学者的渴求有效体现了英语对话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此种良好的融入方式能够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讲述中国诸多经典文化历史故事后,确保全球人民对中国有着更深入了解。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课堂紧密集合,可以确保大学生无形中具备较高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在日后成长期间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平衡心态。另外,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促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华从全球视角舞台上正确对待不同文化,跨文化交际意识初步形成,为后期身心智力发展创设诸多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寻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契合点
运用“英语+中华传统文化”的双聚焦教学方式,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契合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基于产出导向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跨文化沟通意识,培养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职场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适度地渗入英语教学过程,使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成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二)创新优化教师教学团队
创新优化教师团队包括优化师资结构,进行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团队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意识,强化教学理论,丰富教学实践。教师对产出教学法的认知和掌握不同,对教学实践会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中注重过程化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细化评价指标。由于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模拟情境,学生体验真实任务的机会 很少。因此,大学英语教研室可以与企业合作,并依据个性化差异建立教学任务资源库,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更新
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并借鉴POA教学理念以及跨文化能力理论。依托在线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库,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落实到教学建设等各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相对接,科学规划,依据校情,分层级编写单元任务和校本教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并实现涉外职场的有效双向交流。
(四)教学方法创新
中西方在人文地理、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利用比较教学法,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比例,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文化差异的主题,让学生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并存,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研究活动,通过实践加强学生体验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五)教学评测改革
“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应始终秉承‘以考促学’的测评理念,不仅要考量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应注重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反思研究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制定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从内容融入、素养提升、方法创新等方面思考,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英语教育的全面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十分必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荟荟,路嘉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分析[J].海外英语,2024(20):91-93.
[2]李媛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海外英语,2025(1):205-208.
[3]王艳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2):104-106.
作者简介:何宇丹, 1978年11月 ,女 ,汉族 ,辽宁铁岭人,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