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箸的解析
白兰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邮编100050
内容提要:箸作为挟食具,自古以来有着诸多称谓,“梜”“梜提”“筋”“箸”“快子”“筷”等是也。就实物而言,考古挖掘出土的商代铜箸被后人视为典型。箸的问世,当在食物中孕育而生,所以注定了它具有食物依附的特性。有清一代是为满族,他们生活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中,先民们为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降至明末,满族中的贵族一统江山后,就择用挟食具中,呈现出“以箸为主”,同时仍保留本民族惯用的套式进食餐具。本文重在赏析满清与汉族统治者用箸的同与异,及其刀叉等进餐具应用的成因,从中体现宫廷的箸等食具的文化。
关键词:箸、日常用、礼仪用、套式餐具、工艺特性、箸文化
一:清宫箸的应用
箸本为人类进餐的食具,上古时期,受限于事物丰盈不足,故《礼记》中“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的记载,说明古人进食物时形成的礼仪规矩。人们在食用五谷的时期,为便于取食熟谷物,客观上催生了“匕”,从其形制看,它是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图一: 战国铜匕 来源网络 而后又出现了匙(勺)。当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后,随之餐桌上增添了面条,且成为一些地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之一。此时用筷子挟食面条,最是得心应手,同时也兼有挟食多种菜肴的功能,于此终夺得食具类的霸主地位。降至清代,宫廷箸的数量繁多,品相各异,是御膳桌上挟食具的佼佼者。就箸的制作与使用,堪称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它涵盖了宫廷箸承载的相关的历史文化。如下分而述之。
1、帝后日常用箸。清宫膳桌上的挟食具的应用,皇帝是不受约束,其种类多样。以乾隆为例,择用箸有“金镶象牙筋三双, 金筷子、银筷子等,金嵌玉嵌乌木筷、金镶玉箸”,[]等不一而足。图二 金镶玉箸图 万依等编《清宫生活》图录 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第四次印刷 p179又,御膳房中有“金匙一、金羹匙一张(共重三两)、金象牙筋三双、乌木筋十双,竹筋八只、玉匙筋三双、玉镶嵌银筋三双、玉匙筋六分。”“清茶房:象牙筋两只。”[]事实上皇帝素日进食也常用银箸。然,自皇太后、皇后等人,典章制度上有明文确规定。《国朝宫室》经费-铺宫内载:“皇太后金镶牙箸一双、银镶牙箸十双。皇后金镶牙箸一双、银镶牙箸八双。皇贵妃银镶牙箸一双。贵妃银镶牙箸一双。妃银镶牙箸一双。嫔银镶牙箸一双”。对照宫规,宫廷档案记录用箸的一些实情,可知帝后膳房用箸优良并存。凡竹类筷子于御膳房等处使用,理应是实操加工食物、料理茶水时的器具,而真正摆在帝后膳桌上的,当是为帝后专属华贵的箸。
2、礼仪活动用箸。朝廷对这类场活动中用箸最为考究。不同名目的活动中,需选用与其主题相契合的箸,不得随意而为。每遇皇帝大婚,宫廷要专门打造一定数量、不同质地的餐具,既金碗、蝶、箸等,其中红色的箸是必备。图三:《紫禁城》总期2006 141期紫禁城出版社 p97届时,皇帝大婚宴筵的膳桌上摆放着象牙染成茜色(红色一种)的筷子,箸中的那一抹红,烘托着婚宴的喜庆,也寓示着帝后开启人生新阶段美好的吉祥之象。以此类推,凡遇冬至、元旦(春节)、千秋节,以及一些特殊的大型庆典活动中,朝廷举办盛大的宴筵,皇帝取用的餐具,诸如碗、勺、叉等,多为暖色,或主题鲜明的餐具,例万寿宴筵中,取用“万寿无疆珐琅碗,”。就箸而言,或为红色,或是精美的箸。档案中记载,乾隆八旬的万寿庆典时,于清宫举办家宴。与丰盛肴馔相配伍的食具,在御宴桌上放着紫檀嵌金丝把金勺、象牙三镶金箸。[]在宫中《家伙账簿》中记有红筷子,黑筷子。 []进一步佐证了遇特殊名目的宴筵中,清帝则用暖色的碗碟,与之配伍的择用红筷子,而赴宴的官员们大多用黑箸。有如康熙、乾隆时期分别举办的“千叟宴”,皇帝则用上好华美的箸,赴宴的官员、老者则用“乌木筋(箸)”。[]可见,档案中的“黑箸”,当是“乌木箸”而言。宫中不同名目的宴筵中所择用的箸,意在迎合庆典活动的喜庆气氛。
祭祀活动用箸。清帝谨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治国原则,其祭祀活动频繁,名目各异,且根据祭祀内容分为大祭、中祭与群祭。祭天属国家大祭,除在天坛举行外,尚有本民族萨满的祭天活动,此项祭祀在清初最受朝廷重视。当清入关后,即刻于顺治元年(1644)九月,在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修建了第一座“堂子”,其中八角形亭子,既是专用于拜天的场所。同时,将宫内的坤宁宫,也辟为萨满活动的重要场所。此两处萨满祭祀场所中,“堂子”具有国家性祭祀场所,而坤宁宫祭祀,堪比皇家的“堂子”。若论其祭祀次数,“堂子”每年元旦(春节)、春秋皇帝必亲躬参加祭祀。其每岁祭祀次数有限。而“坤宁宫”则是每天都要进行朝祭和夕祭,其次数远比堂子祭频繁,每岁仅数日因故停祭外,早晚两次祭拜为常态。其祭拜中的祭品,“堂子”供献祭品中要用“乌木箸五双、银匙二、银三镶乌木筋二双,”[] 大内“坤宁宫”萨满祭拜中,如每年四月初八日“浴佛祭祀”中,供佛、菩萨小亭一连座,丰厚供品中用“乌木箸五双”。[]“又匙二、银三镶乌木筋二双。”[]在蒙古神前用“乌木筋五双”[]。另,太庙祭祀活动。太庙是皇家的宗庙,内供奉着祖宗牌位,对于国家有功的王、大臣,凡配享太庙者,一体祭祀。另外,凡遇国家大事,如出征、皇帝登基、大婚等等,都要祈告太庙。此殿内设丰富的祭品中,有“金匙一”、“金箸一”[]同样,在三陵[]大飨礼中,“帝后(神位)同案”,在丰厚的供品中,设“金匕一、金箸一双”[]
祭奠用箸。祭奠为传统《五礼》中丧礼之属。清宫廷秉承前人“以丧礼哀死亡”的宗旨,对宫内不同等级的逝者,设有祭奠礼仪。其间上供的饮食一如生者,所择用的箸常依逝者身份而定。再如皇家进行谒陵中,帝后神位前同案,其前摆放诸多祭品中必有“金匕以、金箸一双”。[]又“孝贤皇后位西向,祭器中有金匕一、金箸一双”[]
如上例证,真实印证清宫箸的应用,在礼仪性各类活动中用箸,是严格受朝廷厘定的典章制度之约束,它涉及到当朝政治、军事、宗教等领域的活动规范。但在日常生活时,也不乏有随意性。可探,宫中已将箸的应用功能发挥到极致,终升级至了解宫廷用箸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二:民族风之箸刀叉交响曲
如上,文中提到皇家用箸,就不得不提刀、叉、匙等食具。有清一代,原本是骑射民族,女真各部落长期以渔猎、畜牧生产为谋生手段,再加以采集植物的手段维持生存。因此形成以肉食为主,植物为辅的饮食习俗。努尔哈赤起兵夺得政权,并建立了后金政权。随之麾下的族群陆续迁到以农业为基础的汉族居住区,受其影响,开启了农副生产的生活模式。之后,嗣子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大清”,并颁布“女真”改名为“满洲”(简称满族),至此“大清”与“满族”同时被载入史册。这一历史演变的进呈中,虽经接受儒家文化的不断熏染,但在饮食上依旧喜食本民族的特有的佳肴。同时遇突发事的挑战而改变生存环境,致使他们在择用进餐食具中打破常规,呈现出以箸为主,刀叉为辅的同时,或伯仲不分的并用局面。
就箸而言,在宫廷餐具中使用极为普遍,实物数量为最。但在某些场合套式食具尤为重要。仅从清宫档案记载、御用画家之画作,以及现有文物藏品得到明证。此类进食食具或为鞘刀,而鞘刀又分单一鞘刀与套式。单一的鞘刀既是刀、鞘两者组合,物件简约但能满足日用与防身的功需求。套式鞘刀,通常在一件鞘内附刀、叉、勺、箸;有的再附加耳挖勺、牙签、毛刷、钢针、小锉刀等物,极大满足主人用餐及餐后的护齿、甚至修剪指甲等,可谓功能齐全。或无外包装的套式刀叉勺等食具。大凡套式食具备受皇家青睐。为此,宫中造办处承接御旨,制作不休,或地方进贡不断。“乾隆五年十二日造办处活计库 皮作:七品首领木哈来说,太监毛团交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洋漆四层有盖春隔罐一件(计四层),.......二层内盛(青玉筋一双、玻璃靶乂子一件、铜镀金靶玛瑙匙一件),传㫖:着配黄络子,钦此。(于本年三月二十三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配黄线络子。)”[]档案中涉及进食餐具三件,而配做“黄络子”是明黄色的编织带,此物至少表明贡品为清帝享用。“乾隆二十六年造办处收贮物料清册 内务府堂清册 新进:象牙靶刀头壹件、旧羊角靶小刀壹把、牛角刀靶贰件、象牙茜红色筋四只(重壹两五钱)”。 []“乾隆二十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造办处活计库 金玉作 郎中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金镶牙筋三双、金靶螺甸匙一件、金匙三件(每件重五钱)、金镶牙筋二双、银匙二件(每件重一两三钱) 乌木筋十双。旨:着镕化,是金归金是银归银,钦此。于十月十三日郎中白世秀将镕化得金银等随乌木筋牙筋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数条档案中揭示了,宫中套式进食具颇有时尚性。现藏品中的“紫檀镶金嵌玉箸”“木柄镶金玉顶漏勺”“木柄镶金玉顶果叉”三件为一套的进食具,与档案有关套式进食具相互佐证。可知,套式进食具在某一特殊宴筵中成为主角。
事实上,清朝还赋予单一或套式鞘刀的重要使命。在朝廷服饰典章制度中,皇帝身着朝服、吉服、行服时用于束腰的腰带,其上多种挂饰中必有鞘刀,图四《故宫珍宝》图录 紫禁城出版社 2006年 一版第二次印刷 p134-135此举体现出满族作为游牧民族着装的传统,也将本民族一统江山的象征意义尽表无余。在延续清朝近三百年的大业中,当清朝遇有战事,在弥漫硝烟中为获取水源、食物等,且于风餐露宿进食中,所用的餐具非一双箸而为之。即使在国泰民安之际,清帝举行野外活动,如南巡、东巡等;狩猎于北京的“南苑”、热河的“木兰秋狝”等,巡猎中打破了日常进食方式,尤其时围猎中获得的猎物,经初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必用刀具以剔除皮毛、切割骨肉等,再用火上通过炙、燔等加工手法,方得饱腹的同时可尽享令人垂涎的野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最为常态的是清宫大内,几乎全年坤宁宫萨满祭祀活动中,设有吃祭神肉的环节,若皇帝亲祭,与在场祭祀官员同食祭神肉,试问膳桌上岂能不摆放刀叉呢。在日常饮食中,皇家有吃“锅子”的习俗,只要集中于每年农历十月至来年三月止,长达数月的热锅子,进食中必用长柄箸、长柄漏勺。也因清帝后一贯喜食甜品,尤其对鲜果或果干等爱不释口,此时果刀、短柄叉餐具大有用武之处。
凡此,在日常虽以箸为主,但在特定的场合、时间、特殊的活动中,其箸与刀叉器物自然而然的转换了角色,随之锁定了箸与刀叉之间相符相承的关系。这一实事是他们先民生活习性的再现,也是他们坐拥江山后,执政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一旦打破常规生活节奏后的必然选择。由此令清帝后取用挟食具中,与刀叉结下不解之缘的根本。
三:清宫箸等食具的工艺管窥
清宫箸、刀叉等,品种丰富,从档案中可见窥见一斑。“乾隆二十三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造办处活计库金玉作:郎中白世秀员外郎金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金凤盒盘钟快子等六十八项.......刀、叉、匙、快子㐅(叉)子一分、象牙快子二十三双、银镶乌木快子十双、银罐一对(各重十三两)、象牙靶(把)银㐅子九把、银瓖象牙筋一双、镀金筋一双、象牙靶㐅子一把、银瓖牙木筋十双、牙木靶鉄㐅子十四把、银小匙一张(重一钱)、银镶牙筋一双、银匙一张(重七钱)、牙靶鉄钗子一把、银匙大小三十八张(共重二十三两、内珊瑚顶二张)、银钗子二把(共重四钱)、金镶玉筋二双、金镶玉筋十七双。”[]“乾隆三十二年,造办处收贮物料清册 内务府堂清册 新收象牙筋贰双(俱无镶嵌)”[]这些材质上乘,功能各异的箸刀叉等,其来源出自宫廷造办处、景山、圆明园等地的加工作坊、御海关等处的作坊,或由地方将精品进呈宫廷。
凡清宫制作箸,由宫中供给原料。如“乾隆八年,御旨牙作“做象牙筷子拾陆根,用象牙长(叁寸叁分)见方叁分拾陆块”。[]此处做象牙箸用的料,是宫内预先备好的,牙作匠艺只需按御旨取料,依其要求精心加工制作。事实上箸在制作中,是在清帝的参与下而形成一系列的操作流程,主要体现在选料、加工与装饰上。选材极为讲究,大致为金属系:金银铜等;动物属类:象牙、虬角、鲨鱼皮、螺钿、牛角等,矿物属系:玉、翡翠、珊瑚、玛瑙、透明玻璃等;木质属系:乌木、红木、及竹等。由这些材质加工的成品,或为单一材质的素筷子,诸如乌木箸(清代乌木嵌罗甸镶银头筷子)图五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库藏、象牙箸、金银箸等。对于单一材质的箸,要求材质上乘,如金箸或七成、九成、甚至为足金,银质也需杂质少,力求保障纯度高。单一木、竹筷子中,其乌木箸以自带木性稳定、不易变形、结实耐用的优势,在实木类材料中夺冠。所制成品呈现出古香古色,造型俏美,线条流畅,手持自如,方便于挟食菜肴,受到皇帝的怜爱。清帝外出行囊中少不了乌木箸。如乾隆帝御用的“花梨木食挑盒”内,就配有“十双乌木箸”。诚然,众多木、竹类箸,宫内日常使用较为普遍,多用在服务于宫廷机构人员,或于宫内举办盛大宴筵活动中取用。因其材质相对普遍,所以更换成为常态。
清宫箸及刀叉在加工中,凸显严苛而复杂。凡承接制作的部门需根据皇帝皇帝旨意用料、尺寸、花纹、款式等,经奏准后方可制作。其间经由初加工、修改、精加工、直至成品完成,且博得皇帝的满意,方视为圆满完成。如“紫檀镶金嵌玉箸”图六《故宫珍宝》图录 紫禁城出版社 2006年 一版第二次印刷 156页通体呈圆棍形,分为四截,取材玉金、玉、乌木,以乌木为纹饰的载体,将金银丝嵌入预先挖的凹槽,以呈现图案。箸身的艺术装饰表现在如意纹,及箸顶的莲包式造型。其中如意纹端庄典雅,线条流畅,全然不受材质直径小的约束,宛如平面板上嵌花自如,可见艺匠技术娴熟,精湛高超。而金银丝自身的熠熠光泽,相互映衬中,令花纹愈发尊贵与辉煌,不失为皇家箸之典范。这双堪称大美之物,既是皇帝在重大宴筵中的用箸的典型。以此箸窥之,清帝华美箸的工艺复杂可见一斑。
大凡宫内精品类箸,作的工艺经选、砍、削、错、挖、凿、打磨、錽金、镀银、镶嵌、染色、衔接、粘合、压实等十余种工序,涉及宫廷造办处的金玉作、银作、牙作、铜作、木作、花丝作以及皮作。各作工匠必需相互协作,极尽能事,以出色的成品博得皇帝的认可。尤其“三镶”“两镶”类箸的尺寸比例合适,如“青玉镶金箸”,青玉为主体,但在箸下端、中部与箸顶均以足金为之。细观青玉尺寸最长,“三镶”中的足金尺寸或中长或短,有效突出主料占比的优势,令箸材质虽多,成品却不失高端华彩的气韵。正因此类工艺技巧烂熟,各类“两镶”“三镶”类箸,均得整体一气呵成,致使原本一双长圆棍状的箸陡增生气,进而升华出诱人眼目,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在装饰手法上,是宫廷箸及刀叉外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是它们华彩的外衣,由它制约箸的雅与俗之关键。皇帝对此极为重视,首先着眼于箸刀叉等的配色上,考究以冷暖色对比,且令其尽显庄重华美之效果;其次注重实物的造型,就单一色的箸,诸如青玉、白玉、象牙箸等,也不乏呈秀巧的造型,令观者感到时时散发出淡雅的风韵,再有皇帝喜用的小牛角鞘刀,其鞘为自然弯形,宫中在刀的设计上采取破直为弯,附和鞘的尺寸精心打磨至与牛角鞘宛如孪生,令人赞叹不已;最后精心于花纹的选题,常见有龙、火焰、瑞兽、卍字、如意形、蝙蝠、珊瑚形、花卉、八宝纹、螺纹、璇纹、珠纹、缠枝莲、莲包式、长寿字、西洋花卉等,可知纹饰异彩纷呈,尽呈吉祥美好。如此,将原本静态的筷子及刀叉等匙赋予了艺术魅力,令皇帝等人爱不释手。
当年,因宫内制作物频繁,加之地方不断进贡精美的筷子,致使数量有增无减,在加之宫内用箸皇帝家眷人数多寡、或物件过于老旧的的原因,致使一部分箸被视为多余。对此清帝将其处理。“造办处活计库记事録 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农历10月24日郎中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镶商银各式筋五十双、牙筋六双、乌木筋十双。传旨:着交崇文门变价,钦此。”[]从变卖物看,非一般俗物,此举只为清除库存。再次佐证了清宫的箸并刀叉,数量之多,品种多样化,制品匠心独具的史实。
结论:
清代帝后等人用箸,受限于宫规礼仪约束的,换言之是当朝统治者墨守成规的择用法,不得随意潜越。故而,一双箸的使用是与当朝上层建筑中诸多领域相关的典章制度相契合的,其使用规制非民间普通箸所比拟,也是清宫箸文化的重要核心部分。
套式箸刀叉食具的配伍,恰是满清统治者体内嵌入了本族生活习俗基因的使然。套式挟食具类,是注入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也是宫廷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失之偏颇。从中体现出,有清一代与历朝汉族统治者在择用箸类餐具中,有着本质区的别点。
宫廷箸及套式餐具在工艺上,选材大多借鉴前人经验,除西洋的白玻璃材质外,并无多大突破。但在加精加工的造型、色彩配比上,纹样装饰上倾注着清帝对艺术的追求与审美情趣,并将时代艺术脉动迸发中获得的灵感跃然于箸等绝多的食具之上,以此赋予了这些挟食具类艺术生命,令其典雅华贵的特质长存。至此,清宫箸及套式食具是涵盖着中国传统艺术、民族风情、以及鬼斧神工于一体的瑰宝,弥足珍贵。
1.奏销档-156-255奏报御膳房、清茶房金银器磨损数目折
2.《奏销档》225-156 奏报盘查御膳房、清茶房金银器磨损数折 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初九日
3. 清宫档案《乾隆万寿庆典档》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市文物局(合蝙)《清宫热河档》第四册,306页,北京:中国档5.案馆出版社2003年
6.参见:刘桂林-《千叟宴》《明清档案论文选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档案出版社1985年。
7.《钦定满洲祭天典礼》卷五.文渊阁 《四库全书》.电子版。
8.仝上
9.《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0.《钦定八旗通志》卷九十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1.《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2.三陵,又称盛京(今沈阳)三陵。为入关前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以及清祖陵而得名。
13.《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4.《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15.仝上
16.《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9乾隆四年起乾隆六年止1739-1741》第361页
17.《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27乾隆二十六年起乾隆二十七年止1761-1762》第773页
18.《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27乾隆二十六年起乾隆二十七年止1761-1762》第773页
19.《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23乾隆二十二年起乾隆二十三年止1757-1758》第374页
20.《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31乾隆三十二年起乾隆三十三年止1767-1768》第347页
21.《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2乾隆八年起乾隆九年止1743-1744》第103页
22.《清宫造办处档案总汇28乾隆二十八年起乾隆二十九年止1763-1764》第33页
作者:白兰 出生日 1966 01 籍贯:内蒙古 赤峰市 民族:蒙 学历:大专 职称: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文物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