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沈帅

370306199602172512

摘要 绿色建筑施工因技术碎片化(覆盖率<60%)、管理粗放(能耗超 20%)、效益失衡(回收期超 10 年),传统模式存在建筑垃圾回收率<50%、施工能耗超国标 15%、绿色效益仅达设计值 60% 等问题,制约绿色建筑落地。本文构建 “技术整合 - 管理优化 - 效益平衡” 全流程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绿色技术覆盖率≥95%、施工能耗降 25%、投资回收期≤5 年,为绿色建筑施工(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效益平衡;低碳施工

一、引言

绿色建筑施工(含低碳技术应用、资源循环、环境管控)是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目标的核心环节(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占建筑总碳排放 30% 以上),需兼顾技术适配(绿色技术覆盖率≥80%)、能耗控制(≤国标 90%)与经济效益(回收期≤8 年)。传统施工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应用零散,仅采用透水铺装、节能照明等单一技术(覆盖率<60%),未形成 “节能 - 节材 - 环保” 协同体系;二是管理被动,依赖人工巡检管控能耗(误差超 15%)、建筑垃圾未分类回收(利用率<50%);三是效益失衡,绿色技术投资超预算 30%,回收期超 10 年,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全周期、高效益” 要求不符。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建筑碳减排需年降 4%)、绿色建筑强制推广(新建建筑绿色达标率年增 25%),对施工技术与管理的 “集成化(覆盖率≥95%)、精细化(能耗误差≤5%)、高效化(回收期≤5 年)”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优化策略,对降低施工碳排放(减少 80% 超额排放)、推动建筑行业转型意义重大,是建筑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绿色建筑施工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技术应用短板,低碳技术(如光伏临时供电、模块化施工)覆盖率<60%,节能设备(如 LED 照明、变频塔吊)使用率<50%;资源循环技术不足(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利用率<3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40%;二是管理机制薄弱,施工能耗未实时监测(超耗发现滞后超 72 小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执行率<70%;人员培训不足(绿色技术操作熟练度<40%);三是效益失衡,绿色技术投资超预算 30%,建筑垃圾处理、节能设备运维成本超设计值 20%,投资回收期超 10 年;四是环境管控不足,施工扬尘(PM10 超 150μg/m³)、噪声(昼间超 70dB)超标率超 40%,生态保护措施缺失。

2.2 核心研究目标

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技术集成,绿色技术覆盖率≥95%、节能设备使用率 100%,建筑垃圾回收率≥9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80%;二是管理精细,施工能耗监测覆盖率 100%(误差≤5%)、专项方案执行率≥98%,人员操作熟练度≥95%;三是效益优化,投资超预算≤5%、运维成本≤设计值 90%,投资回收期≤5 年;四是环境达标,扬尘 / 噪声超标率≤3%,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率 100%,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绿色建筑施工核心技术整合策略

3.1 低碳施工技术集成:降低碳排放

突破技术零散:一是能源优化技术,施工现场采用 “光伏 + 储能” 临时供电(覆盖率 100%,满足 30% 用电需求),大型设备(塔吊、混凝土泵)采用变频技术(能耗降 25%);冬季施工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替代燃煤锅炉,碳排放降 90%);二是资源循环技术,建筑垃圾采用 “破碎 - 筛分 - 再生” 一体化处理(回收率≥90%,再生骨料用于路基、砌筑砂浆,占比≥70%);施工用水经沉淀 - 过滤 - 消毒处理(重复利用率≥80%,用于降尘、养护);三是模块化施工技术,预制构件(墙板、楼梯)工厂化生产(占比≥60%),现场装配(减少湿作业,施工周期缩 30%),材料损耗率从 10% 降至≤3%。

3.2 环境友好技术应用:减少污染

解决管控不足:一是扬尘控制,施工现场设置雾炮机(每 50m 1 台)、围挡喷淋(覆盖率 100%),PM10 浓度≤100μg/m³;运输车辆采用密闭罐车(防遗撒)、出入口设洗车台(污泥回收率 100%);二是噪声管控,高噪声设备(破碎机、振捣棒)加装隔音罩(噪声降 20dB),昼间噪声≤65dB、夜间≤55dB;三是生态保护,施工区域周边设绿化缓冲带(宽度≥10m),土方作业后及时覆盖防尘网(覆盖率 100%),避免土壤侵蚀。

四、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优化与效益保障

4.1 精细化管理优化:提升管控效能

突破管理粗放:一是能耗智能管控,部署智能电表、水表(监测覆盖率 100%),数据实时上传平台(更新周期≤1 小时),AI 算法分析超耗原因(如设备空载运行),能耗超耗率从 15% 降至≤5%;二是方案动态执行,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分解为分部分项任务(如 “每日建筑垃圾分类回收”),专人验收(执行率≥98%);三是人员管理,开展 “绿色技术 + 操作规范” 培训(实操占比≥60%),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熟练度从 40% 升至≥95%);四是过程监测,采用无人机巡检(检查扬尘、噪声措施落实,效率提升 80%)、BIM 模型关联绿色指标(如标注预制构件安装位置,避免偏差)。

4.2 效益平衡策略:降低成本

解决效益失衡:一是成本优化,优先选用本地绿色材料(运输成本降 30%)、租赁节能设备(比采购成本降 40%);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减少外购骨料,成本降 25%);二是政策利用,申请绿色建筑施工专项补贴(占投资 15%-25%)、享受税收优惠(如环保设备投资抵税);三是全周期效益核算,将施工阶段成本与运营阶段节能收益联动(如光伏临时供电系统后期可转为建筑永久供电,年省电费 10%),投资回收期从 10 年缩至≤5 年。

五、结论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优化需通过技术集成、精细管理、效益平衡,解决传统模式零散、粗放、失衡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高温、严寒)绿色技术适配、低成本预制构件生产(成本降 30%)、施工碳排放精准计量(误差≤2%)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绿色施工与数字孪生(构建施工虚拟场景,模拟技术效果)、AI(智能优化资源配置,准确率≥95%)融合,开发 “技术选型 - 管理执行 - 效益核算”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碳减排激励(如施工碳积分交易),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汉杰. 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优化研究[C]//2025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黄斌.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实践与研究[C]//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4:1-4.

[3] 陈俊超.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施工优化研究[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