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中播下"美"的种子

作者

徐慧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摘要: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小学教育阶段,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对基本书本知识掌握理解,还应关注劳动教育,掌握劳动技术,在劳动中予以艺术审美熏陶。以美育教学视角,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与美好品质的塑造,享受劳动过程,分享劳动成果,使劳动教育满足立德树人的培育需要。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美育;渗透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一直强调对小学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教育。其中劳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最低,开展效果并不理想。以往对于劳动教育以付诸劳动实践为主,没有以美育视角,培养学生对劳动学习的认同感。美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之美,在劳动中创造生活之美,以审美视角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利于小学五育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劳动教育与美育渗透的概念与融合价值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我国文学家老舍指出:“劳动能改变人的气质。”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有改变人不良的思想行为、塑造美好心灵的功能[1]。小学劳动教育既是对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培养,对劳动技能与习惯的教学,也是对学生劳动精神与社会奉献意识的培育。劳动教育还体现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双重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生活劳动与社会性劳动等多种模式,对劳动的意义进行了解,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技能,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好思维与行为,养成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好习惯。

(二)美育渗透的概念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创造美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发现与认知,塑造美好的心灵感受,将这种审美的情趣体会,转换为美学的创造,将自然美学与人文美学融合,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天赋,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分享,以美学教育塑造心灵美的人格品质教学,丰盈学生的美学精神世界。

(三)劳动教育与美育渗透的融合价值

劳动教育与美学教育存在着许多重合、交叉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其关联性结合,发挥二者更大的教育优势[2]。劳动教育实践中可以使学生对劳动观察与成果进行美学思考,将艺术的欣赏与创造通过劳动模拟与创新的视角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劳动技能与美学情感的多重表达。

在教学改革方面,美育的渗透为劳动教育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元素,美学视角的体验,让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得以更为有效地激发,提升劳动的教育意义,也可以在劳动中思考美学创造的价值。

美育教学也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转化为有形的成果,劳动实践后,学生会创造出有形的劳动作品,如手工艺品、校园布置等,也能够实现其精神领域的探索,如美学体验记录、劳动体会分享等。学生既可以在劳动教育中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追求美,也可以在美学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传承传统美德、提升劳动素养。

二、劳动教育中多角度的美育渗透

(一)劳动中播下“自然之美”的种子

小学劳动教育中,农业劳动教育常易被忽视,学生更多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缺少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与时间[3]。自然的变化与植物蓬勃的生命力,会感染学生对于美学知识的体验,劳动教育以自然之美为感受融合,能够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加以观察,也能够为进一步的学科融合教育打下良好准备。

如开辟校内种植园地,学生将选好的种子进行播种,观察其破土而出的状态,记录漫长生根发芽的等待,触摸种植中土壤的湿度变化,浇灌中感受自然的声音,借助声音接收器等智能设备,对花朵绽放的声音记录,并加以美术课图画绘制与语文课自然观察日记撰写等,以自然的感知,体会劳动的乐趣,以多种劳动学习体验,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借助声音、触感、观察、记录与表达,在劳动中学习农业知识,发现植物生长的变化,享受审美的旅程。也可以共同种植校园菜园基地,对不同颜色蔬菜分区种植,让学生品尝亲自种植的蔬菜,在快乐劳动中,分享劳动成果,在色彩搭配中感受自然之美的熏陶,以自然蓬勃的植物生长生命力,注入劳动教育的“新鲜血液”。

(二)劳动中播下“人文之美”的种子

手工制作劳动是与美术教学息息相关的劳动教育组成,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劳动人文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木艺制作、陶艺学习、剪纸创作、编织模仿、扎染体验等教学内容,在劳动中体会传统人文工艺的制作方法[4]。艺术手工制作本身就体现着劳动与美学创作的特点,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与传统诗词中美好寓意歌颂交相呼应,在劳动教育中,可以针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劳动艺术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如在进行剪纸劳动创作时,可以通过吉祥纹样的美好寓意进行讲解,如云纹样有吉祥之意、鱼纹样有年年有余的美好祝福等,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审美创作与美好向往。也可以对剪纸等背景进行讲解,如北方窗花体现浓郁的节日氛围,南方剪纸则更注重对细节的生动刻画。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劳动体验,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赋予新时代的特点创作,运用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以传统人文工艺,培养学生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三)劳动中播下“生活之美”的种子

小学教育中,对于日常生活行为的劳动教育引导占比最多,小学阶段是学生生活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于日常生活的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其独立行为意识[5]。分为校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生活劳动教育,在校园中通过对班级的日常清洁打扫,对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进行培养,关注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培育,在进行校园美化教育劳动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家庭劳动可以教育学生如何自主穿衣、整理书包、系鞋带,进一步关注学生自主生活技能的培养,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家庭中基础的家务劳动主动分担,如扫地、洗碗等,提升家庭责任意识。

在以往的生活劳动教育之中,主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育,忽视了对学生美学创造的积极引导。在美育渗透劳动教育中,可以增加美学的创造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进行生活之美的思考。如日常班级布置中,可以通过“整洁美”改善校园环境,可以借助“心灵美”关心集体,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创造“秩序美”,评选整理书包与个人书桌用品摆放的最美秩序榜样。

三、劳动教育中多途径的美育渗透

(一)劳动情境增强审美体验

劳动教育与基础学科的教材知识教育也有一定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本身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讲解,更偏重于对学生劳动体验情境的营造[6]。在创设劳动真实情景时,教师应当对传统劳动教育中不同活动类型加以区分,根据美育的特点,将其融入审美培养内容,对活动情境的创建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劳动技能学习的需要,更能实现审美情感的共鸣。

如举行节日前的“校园大扫除与节日魔法师”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学创造,首先要体现整洁之美,根据自己的分担区域,进行有条不紊的劳动,开展简单评比活动,如谁擦的玻璃更透明?谁擦的地面不忍心踩?引导学生在完成自己责任范围时,增强集体劳动意识,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进行责任区域的完成,提升班级劳动速度与质量。再根据节日的特点进行教室内的装扮,可以体现人文创作之美,进行窗花剪纸、造景悬挂,也可以体现秩序之美,对节日活动现场布置,将食物以美学视角摆放,让教室经过劳动创造焕然一新。在活动结束后,也需要进行教室劳动复原,引导学生进行劳动价值的思考,如对活动中水瓶收集,可回收资源卖钱当班费,也可进行瓶盖的粘贴艺术创作,既体现劳动中环保意识审美培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创造力,以美育视角在劳动创设的情境教育中增加审美相关的体验。最后对学生居家劳动进行鼓励,如帮厨时摆盘,规划扫地、拖地等行动路线,从被动劳动情境体验,到主动在劳动中感受美学体会,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意识。

(二)问题解决提升劳动认同

教育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轨,便会导致学生出现知识无用的错误认知,在劳动教育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也会降低学生劳动学习的认同感。对于实际生活中劳动教育的应用,主要以问题的解决为主,通过问题引导式教育,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进行劳动环节的设计,在劳动的过程中验证问题解决途径的猜想,在劳动总结中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劳动逻辑学的闭环教育。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积极主动以劳动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以美育的视角设计劳动规划。

如开展“敬老”活动,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进行敬老教育宣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对活动前作以准备,首先是提出问题准备,如前往敬老院时需要带一些礼物的问题,根据问题引导进行劳动准备,有的同学可以组队捏揉面团制作饼干,有的同学可以进行手工剪纸装点敬老院环境,还可以集体做一些手工艺品进行展卖,获得利润用于为老人购置所需用品等。在前往活动现场后,倾听老人讲述关于“劳动”的故事,对旧时的美学体验进行讲解,学生踊跃发言对现代美学创造进行表达,感受美学的冲击变化,与劳动中传统美德的体现。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分组,针对老人的生活问题进行解决,如整理室内物品,以秩序美学视角规划合理物品摆放位置,避免老人摔倒,总结老人需求,根据活动前准备的经费购置物品。最后进行活动总结,鼓励学生对劳动的感受进行记录,以弘扬传统美德实现学生心灵美的培育。

(三)学科融合创造艺术表达

学科的设置是体现知识专业性的区分,但并不是知识融合的壁垒。在进行小学劳动教育中,可以将学科的界限加以打破,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中,体现各学科融合的特点,但也应注意每次劳动教育可以融合一至两个学科知识内容,以帮助学生更深入体会劳动的美学力量与文化传承价值。

如在与数学学科融合教育时,可以对对称图形等进行设计,在劳动中体现图形的对称之美,设计校园环境装扮,在数学的学习中运用劳动美学的视角,体会图形变化的美学体验。也可以与音乐与美术艺术教育学科相融合,寻找生活中的树叶,制作“口风琴”,演奏自然的音乐美学,将树叶粘贴成自然画作或人物画像的衣服,体现自然生命的美学展示。在与语文学科融合时,可以通过人文劳动教育模块的内容,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加以展示,对创作艺术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对独特的劳动智慧进行诉说,观看非遗文化的劳动纪录短片,搜索央视优秀记录作品,引导学生以实用性、美学艺术性为创造思路,开展艺术创造表达的劳动手工制作。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我的教科书”,制作一本全新的教科书,包含各个学科的融合,以劳动的手工制作,将知识内容进行融合记录,以绘画、文字等办法,体会学科知识融合的魅力。也可以通过班级智能屏创作制作电子的新教材,将声音与录像融合,将知识学习与创造培养紧密联系,以劳动创造的视角、美学的体验,进行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习,记录每一个生活与学习的美好时光。

四、劳动教育中美育渗透的实践案例

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案例:“我为农民伯伯送清凉”的主题春游系列劳动教育活动进行美育融合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活动背景与教育目标

以春游为劳动教育的契机,将美学融合的教育理念相关重要元素进行提炼与有机融合,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确定教育目标: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创造价值,在劳动开展时,体会审美能力的锻炼,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有机融合,以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的。

(二)劳动教育准备

对劳动教育的情境进行前瞻性设定,提出可能的需求问题,如提问“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时需要做什么?”将问题的思考与猜想进行记录,在劳动的过程中验证猜想。进一步对春游的需求加以分析,以劳动的视角进行物品的准备,如防暑用品与饮品,给农民伯伯的礼物,通过手工制作的办法,表达对农民伯伯的关心。最后与美育知识融合,如制作降温解暑的物品,教师指导学生在食堂阿姨监管下熬制绿豆汤,科学配比与灌装,冰冻后活动当天放置在保温箱内储存。进行小组区分,如一组采用竹条编织的办法,为农民伯伯制作遮阳帽,另一组制作绘画扇子,为炎热户外送去清凉。在劳动准备中,感受活动的快乐期待,以劳动创造体现劳动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自豪感。

(三)春游活动中的劳动与美育实践

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对农民亲手送上手工制作饮品,进行劳动慰问,根据农民伯伯的指导做轻量的农活体验,如拔草、播种、洒水等。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创造全新的劳动教育体验形式。

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对自然环境与动植物的观察,进行美术写实创作,可以根据学生的创作想法任意发挥,不拘泥于水彩画、素描画、泥塑等,也可以是音乐层面的,如对鸡鸣狗吠声音的录制,将劳作中工具碰撞的声音记录等,返回校园中制作“乡村音乐”视频剪辑,进一步锻炼动手能力,完成劳动与美育教学的成果展示。

(四)活动总结与评价

对活动中的相关劳动与美育作品成果进行展示,开发活动主题展览角,进行学生自主的观察与评选,在评选中学生讲述劳动与美育视角的创作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培养观察学生的审美发现能力,设置“暖心留言”区域,在作品旁,可以接受更多班级同学的点评,进一步实现劳动与审美的创造能力培养,激发学生以劳动之美视角,重视劳动教育学习,培养劳动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应对活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如没有配备劳动工具,拔草时没有携带手套等劳动保护工具,导致同学手部划伤,没有准备劳动急救包,缺乏劳动安全意识考量,携带礼物忽视交通的不便捷性,不适宜农田中搬运。劳动后合影留念缺乏美学创新,可提前进行班级拍照留念动作设计等。将成果展示与劳动反思进行融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持续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培养发展。

五、结语

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美育教学,不仅是将课程内容进行基础的堆叠,更是对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关注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在培养劳动技能的同时,融入美学视角,让学生发现劳动之美、在劳动中体验创造之美、在体验后记录劳动的价值,使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与美学教育有机融合,更能够实现学生的人格与品质塑造。劳动教育与美育渗透的作用,可以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创新思考,关注学科的融合,也可以满足教学育人的根本,以劳动美育培养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兼具劳动创造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以国,李长伟.劳动教育何以融通五育—一种解释性的理论互关框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16):3-10.

[2]李彦亮,冯焕平,高建宇.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美育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J].商情, 2023(2):113-116.

[3]潘能梅."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通过"以劳育美"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实践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 2024(11):33-36.

[4]朱勇.充满劳绩的技能提升与美育发展——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的劳动教育实践[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14):37-39.

[5]潘颖.落实立德树人,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23(7):27-28.

[6]阳小克.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 2023(9):373-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