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于冰
济南职业学院 250103
2023年度济南职业学院专项项目
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一伟大征程中,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乡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本论文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的现状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现存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训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策略
一、引言
农村,关系着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乡村兴则中国兴,中国盛,而实现振兴需要科技的力量和人才的推动。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0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乡村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兴国的舞台上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面前,高职院校也迎来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高职院校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培养出大批具有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使命任务和发展课题。这不仅牵涉着乡村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影响力不断提升,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高职学校的人才培训能力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与良好的发展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这为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中占据了良好的政策有利条件。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又强调了要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列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了乡村人才培养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支持培训人才发展的一些相关政策,例如开办专项培训经费、免交或税收减免等一系列帮扶政策,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空间。一方面,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各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大市场,比如随着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对了解网络知识、旅游管理知识、农林园艺等种植养殖技术的人才需求较以往明显增多,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当前人才需求发展情况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乡村产业所迫切需要的对口人才。另一方面,乡村基础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乡村建设项目,在“实战”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训的现有基础
1. 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是拥有一定规模和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大多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其中,部分教师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参与过相关科研项目的经历,他们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相关专业发展的趋势,这些经历能够丰富他们的阅历与知识素养教育,能够更好的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专业设置
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在总书记指引下,高职院校经历了多年的建设后,专业体系已逐渐完善,在乡村相关领域专业基本全覆盖。农科类院校有农学、园艺技术、畜牧兽医专业,为农业生产一线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科类院校有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助力;财经类院校有会计、市场营销等,为乡村经济领域培养了专业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各专业的合理布局,基本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各种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高职院校下一步开展对应的人才培训奠定了基础,助力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等发展。
3. 培训模式
现今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训已有几种相对成熟的培训模式,首先是学校校内集中培训模式,即学生在校内进行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由教师采用课堂教授、实验、实训、实习等方法,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这种模式便于学校统一管理安排与教学资源的集中利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统一性。 二是校企合作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和实践教师,学校提供理论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通过这种模式能较好地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实际,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三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由学校根据用人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此种模式是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定向性与实用性。
(三)现存问题与挑战
尽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培训内容与乡村需求脱节
少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没有跟上乡村振兴发展步伐,没有全面调研,致使培训内容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别。
2. 培训资源不足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尽管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数量基础,但在乡村实践经验和乡村文化认知方面较缺具有丰富乡村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部分教师只是简单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名词而已,缺乏乡村经验,难以把乡村振兴理念和实践有机融于教学工作中。
二是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受到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不健全、实训设备落后,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再加上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实习实训的要求,在校外开展实习工作的学生仅仅能承担简单的工作内容,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提升。
3. 培训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模式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以校内集中培训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训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培训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师应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让学生能明确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其次,教师应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增加与乡村新兴产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外进行实习实训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对创新创业开设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智慧,自己创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入具有丰富乡村工作实操经验和专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如从相关企业、科研等机构引进部分掌握熟悉乡村产业发展情况、掌握先进技术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担当客座教授或兼任教师,给学生讲课传授实操经验,提升学生见识;学校还要加大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学校可组织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培训课程、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深入乡村做调研,了解乡村国情实际,把乡村振兴理念和实践引入教学中,提升教师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教学能力。
(三)创新培训模式与方法
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首先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加强线下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地参观、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经验。
(四)完善培训保障机制
建立培训机制。为了保证高职院校人才的培训工作更好地进行,要做好人才培训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要重视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训,支持高职院校投入资金发展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引进高素质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增加对学生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教学设施的建设投入,在硬件环境上做好培训教学的各项保障,给学员良好的学习环境。再一方面,加强考核评估。制定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员学习成果以及老师教学效果进行公正、公开、全面的评价,考核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培训内容,从而实现更好的人才培养。
四、结论
通过丰富培训内容与课程体系、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与培训机制、完善培训保障等对策措施落实,强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能力,培养更多乡村振兴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与地方需求,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训能力提升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持续跟上乡村振兴的新要求、新机遇、新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求,不断推进人才培训能力的建设工作,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