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短视频平台中新闻内容传播的受众参与机制研究

作者

袁晔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摘要:短视频平台崛起改变新闻传播局面,受众参与机制是传播效果关键,借助媒介融合、参与式文化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探究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受众参与机制,受众参与贯穿内容生产、扩散、反馈全程,有内容共创多样、社交分享裂变、意义再生产个性特点。算法与社会心理推动参与,却引发信息茧房、伦理问题,研究成果可为优化短视频新闻传播生态、提高传播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受众参与;参与式文化;算法推荐

引言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促使短视频平台成新闻传播要地,区别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短视频平台凭借技术和功能创新,给予受众内容生产、传播、评论等多重身份,形成新型受众参与机制,该机制改变新闻生产传播流程,影响公众信息接收和认知。在媒介生态不断变化情形下,剖析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受众参与机制,对完善新闻传播学理论、推进媒体融合意义重大。

一、短视频平台新闻内容传播受众参与的主要形式

(一)内容共创:用户生成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的深度融合

短视频平台瓦解新闻生产专业壁垒,达成用户生成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深度交融,突发事件报道时,普通用户用移动设备及时拍摄上传现场视频,经平台算法筛选、媒体整合,成为新闻报道重要内容[1]。重庆山火之际,众多用户拍摄的志愿者运物资、消防员灭火视频,助力媒体还原事件。媒体机构借发起话题挑战、开放创作权限,引导用户围绕新闻主题创作,央视新闻于抖音发起“我和我的家乡”话题,吸引用户分享家乡故事,掀起全民新闻创作热,UGC与PGC融合,丰富新闻素材,提升内容真实贴近度,拓宽新闻传播范围与深度。

(二)社交分享:基于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

社交关系网是短视频新闻传播核心渠道,受众借点赞、评论、转发促使新闻裂变扩散,平台自带社交功能点燃受众参与激情,“合拍”“二次创作”让新闻在传播中不断产生新形态,“反诈老陈”系列短视频凭借幽默反诈宣传,经用户大量转发与二次创作,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数亿次,大幅拓宽反诈知识传播范围,社交平台“圈层化”特性,助力新闻在特定兴趣、地域群体迅速传播,提升传播精准度与影响力。

二、影响短视频平台新闻内容传播受众参与的关键因素

(一)技术赋能:算法推荐与交互功能的协同作用​

算法推荐系统是短视频平台核心技术,经数据采集分析搭建用户行为模型,平台用埋点技术实时抓取用户点击、滑动、收藏等行为数据,再结合设备、地理位置等静态数据,借深度学习算法提取特征并分析关联。字节跳动“个性化推荐算法”运用多层神经网络动态构建用户兴趣模型,每10分钟更新用户画像,实现新闻内容和用户需求匹配,此技术机制大幅提高用户参与度,《2024短视频新闻传播白皮书》显示,算法推荐新闻日均播放时长占比78%,用户主动搜索行为占比仅22%。

短视频平台在交互功能上打造“创作 - 传播 - 反馈”一体技术生态,智能剪辑工具借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完成视频自动剪辑、字幕生成和特效添加[2]。实时评论与弹幕系统靠WebSocket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用户评论实时显示在播放界面,营造“内容消费 + 即时互动”沉浸感,平台“热点榜单”和“话题挑战”功能借算法追踪舆情,经热度预测筛选热点,抖音“热榜”每5分钟更新,推送创作模板与参与入口。2023年“两会”期间,相关话题挑战让用户创作量同比涨320%。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从单向推送转为双向互动,用户兼具内容消费与生产身份,重构技术驱动的传播生态。 ​

(二)社会心理: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的内在驱动​

受众参与短视频新闻传播,实为社会心理需求的外在呈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情感共鸣契合用户归属与尊重需求,身份认同关联自我实现需求,重大社会事件传播时,短视频运用视听符号的情感化表达引发集体情绪共鸣。抗疫期间,人民日报抖音号《武汉日记》系列短视频,借医护人员护目镜勒痕、方舱患者微笑等特写,塑造“共克时艰”情感共同体,单条视频点赞达2.3亿次,超500万条用户评论构建起情感互动空间。

短视频新闻传播里身份认同机制丰富多样,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借观察与模仿构建自我概念,“乡村振兴”主题传播时,返乡创业青年用短视频记录农产品直播带货、传统手工艺创新,其奋斗故事经平台算法推给同类用户,形成“示范 - 模仿 - 认同”心理链路。抖音“新农人计划”数据显示,2023年相关话题下粉丝超10万的创作者数量增长47%,这些用户通过创作获得“新农人”身份标签,在虚拟社区确认自我价值,平台“创作者认证”“粉丝社群”等功能,加深用户身份差异与群体归属感,让新闻传播兼具信息传递和社会认同构建双重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作为内在动力,把个体情感能量转化为参与行动,塑造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层面。

三、短视频平台新闻内容传播受众参与机制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一)现存问题:信息质量与传播伦理的双重挑战​

短视频平台因低准入门槛,新闻内容质量令人担忧,受流量吸引,虚假信息借助AI换脸等技术肆意传播,比如2023年某平台“某地地震”假新闻,利用拼接历史视频和AI场景,仅2小时播放量就突破500万次,造成社会恐慌,标题党现象频繁出现,娱乐新闻常以夸张标题吸引眼球,此类违规内容占比达到37%,极大地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算法推荐机制使得信息环境愈发恶劣,平台依据用户行为构建的推荐模型,形成“偏好强化 - 信息窄化 - 认知固化”的循环[3],清华新媒体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68.3%的用户每天接收的新闻中超过70%是重复或相似的,导致公众认知片面,以俄乌冲突报道为例,算法按照用户立场推送新闻,致使32%的用户对立情绪增强。

2024年上半年,短视频平台在数据隐私与版权保护方面问题突出,数据隐私方面,平台数据泄露投诉多达1.2万起,部分平台存在擅自收集用户麦克风、摄像头权限的行为,使用户隐私面临风险,版权保护方面,二次创作边界模糊,以《大国工匠》纪录片为例,超百家用户截取其内容用于商业宣传,而原作者维权成功率不足15%,这极大地打击了创作者的热情。

(二)优化路径:技术治理与制度规范的有机结合​

技术治理需构建全流程智能化内容管理体系,内容审核借助多模态AI识别系统,腾讯“灵鲲”系统0.5秒即可辨别视频真伪,准确率高达99.2% ,算法优化运用“协同过滤 + 知识图谱”方式,拓宽推荐范围,头条“信息茧房突破计划”设置“每日新知”板块,使多元信息触达率增加40% 。 ​

制度规范离不开政府、行业组织和平台协作,立法需尽快推出《短视频新闻管理条例》,明晰各方责任与惩处尺度,参考欧盟DSA的“风险分级管理”,行业组织得建立新闻质量认证体系,像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内容评级标识”。平台要健全用户信用管理,抖音“创作者信用分”制度让违规发布量下降63%,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同样重要,教育部门可把短视频新闻鉴别纳入课程,社区与媒体联手开展普及活动,央视“新闻求真”短视频单期播放超5000万次,有力增强公众对假新闻的辨识能力,通过技术、制度、教育协同发力,打造健康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生态。

结语

媒介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变迁共同催生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受众参与机制,该机制拓宽新闻传播边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却也引发信息质量、传播伦理等难题,后续研究应聚焦技术发展对受众参与的作用,探寻更科学有效的治理方式,借由技术创新、制度健全和公众素养提升协同发力,实现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社会效益与效能最大化,推动新闻传播行业高质量前行。

参考文献

[1]夏天蓝.短视频平台的新闻传播与受众参与分析[J].记者摇篮,2025,(04):84-86.

[2]王玉姗.短视频平台对新闻传播生态的重塑与影响探析[J].国际公关,2025,(06):137-139.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5.06.025.

[3]戈嘉怡.赋权与融合:短视频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9.DOI:10.27351/d.cnki.gszhu.2019.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