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探究活动促进幼儿关爱式思维养成的实践研究
瞿秀莉
上海市浦东新区潼江幼儿园 上海浦东200137
作者简介:姓名:瞿秀莉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上海 出生年月:1985.08 学历:本科 职称:一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哲学课程
【摘要】本研究聚焦儿童哲学课程中幼儿关爱式思维的培养困境与实践路径。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当前教学存在教师认知偏差、策略系统性缺失及结果导向倾向三大问题。对此,研究提出以团体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结构化解决方案,构建“环境创设-刺激物呈现-问题生成-问题筛选-深度讨论-反思评价”六步法,并以大班主题活动《盘古开天辟地》为例,阐释幼儿从“关心”行为向深度“关爱”思维的转变过程,为幼儿关爱式思维的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关爱式思维;儿童哲学;团体探究活动;团体探究六步法
一、儿童哲学课程与幼儿关爱式思维的培养困境
关爱式思维(Caring Thinking)不仅体现为外显的关怀行为,更涉及幼儿在情境中的认知、判断与决策能力,是培养共情、倾听与合作的核心思维。然而,当前儿童哲学课程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知偏差:重批判性思维,轻情感互动
教师多聚焦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忽视幼儿对他人立场的关注与情感共鸣。这种偏差导致幼儿过度关注自我表达,缺乏对同伴观点的倾听与回应,影响社会性发展。
(二)策略缺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教师缺乏对关爱式思维发展机制的理解,难以设计有效活动。现有教学设计偏重逻辑训练,忽视关怀情境的深度建构,导致关爱式思维培养流于形式。
(三)结果导向:忽视情感交流与民主氛围
教师过度关注探究结论,忽视过程中的情感互动与民主对话。若仅强调结果,关爱式思维的内化将难以实现。
二、团体探究六步法的构建与实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团体探究六步法”,通过结构化流程促进幼儿关爱式思维的养成。以《盘古开天辟地》主题活动为例,具体实施如下:
步骤1:环境创设——平等对话空间的建立
目标:营造安全自由的物理与心理环境。
策略:采用马蹄形座位布局,幼儿席地围坐,确保全员可见;以故事场景烘托氛围,通过无记名投票与教师引导建立“探究共同体”。
步骤2:刺激物呈现——情感共鸣的触发
目标:激发兴趣与共情。
策略:选取盘古牺牲自我的动画片段,截取关键画面进行视觉化展示。幼儿通过观看与回忆,感受盘古的艰难抉择,引发对“牺牲”与“责任”的初步思考。
步骤3:问题生成——质疑精神的培养
目标:鼓励幼儿提出个性化问题。
策略:记录幼儿自发提问(如“盘古为什么牺牲自己?”“他害怕吗?”),通过涂鸦或符号表征使问题可视化,促进思维碰撞与观点分享。
以幼儿的部分问题为例:
豆豆:“盘古为什么牺牲自己?”
妮妮:“那盘古害怕吗?”
妮妮:“为什么不怕?”
欢欢:“别人为什么没有帮助他?”
伊诺:“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啊?他的家人呢?”
鸣鸣:“强的人一定要出来救人吗?。”
涵涵:“也可以不出来的吧?”
佳佳:“盘古开天辟地了,救了所以人,他开心吗?”
糖糖:“盘古想做英雄吗?”
豆豆:“英雄不害怕吗?”
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幼儿可以相互学习,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此外,幼儿贡献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持续探究的资源,帮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对某一主题或概念的理解。通过利用刺激物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记录问题并进行集体分享,教师们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丰富探究过程,不断强化幼儿的关爱式思维。
步骤4:问题筛选——民主决策的实践
目标:通过民主方式确定核心问题。
策略:采用投票法筛选问题(如“你愿不愿意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引导幼儿理解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并在选择中迭代关爱式思维。
步骤5:深度讨论——观点迭代与共情深化
目标:促进多视角对话与情感共鸣。
策略:围绕筛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教师以追问引导思考(如“盘古是否想过逃避?”)。幼儿在观点碰撞中理解牺牲的意义,逐步形成“责任”与“共情”的深度认知。
以部分讨论为例:
青青:“盘古好伟大,因为他不怕辛苦。”
佳佳:“盘古很孤单,只有他一个人,他一定非常非常累”。
豆豆:“盘古真的很厉害,因为他能救所有人!”
欢欢:“我不敢的,我害怕,生命只有一次。”
伊诺:“如果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没有了,可以试一试。”
……
这些话语虽然简单,却是幼儿对故事的初步理解和情感反应。此时,教师作为讨论的参与者和促进者,需要全面观察和纵向思考,帮助幼儿深入挖掘观点的背后,思考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以追问的方式让话题剥丝抽茧,如“为什么盘古会选择牺牲自己?盘古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因此(牺牲自己)而感到害怕或想逃避?”,以引导讨论不断深入,激发幼儿在思维上和情感上更加丰富的理解,让关爱式思维不断深化。
步骤6:反思评价——思维延展与自我觉察
目标:通过多元评价强化反思能力。
策略:采用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例如,教师肯定幼儿对“牺牲”的勇敢表达,同时接纳对“恐惧”的真实感受,帮助幼儿在反思中延展关爱式思维。
三、支持策略与实施效果
(一)信任与互动策略
教师通过微笑、专注倾听与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启发了我”)建立信任氛围,支持幼儿大胆表达,并在观点冲突时引导理性对话。
(二)情感调节与情境拓展
针对讨论瓶颈,教师引入绘本(如《成长的烦恼》)拓展思考维度,帮助幼儿理解复杂情感。同时,通过共同经历(如合作任务)增强团队支持感。
(三)成果与启示
在《盘古开天辟地》活动中,幼儿从简单的“关心”行为逐步发展为对“责任”“牺牲”的深度理解。例如,部分幼儿从“盘古很伟大”的表层认知,转向思考“帮助他人是否需要牺牲自己”的伦理问题。这一过程表明,团体探究活动能有效促进关爱式思维的认知内化与社会性发展。
总之,团体探究六步法通过结构化流程与情感化互动,为幼儿关爱式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不同主题活动的适配性,并加强教师对关爱式思维的认知培训,以实现儿童哲学课程中认知与情感教育的深度融合。
儿童哲学课程不仅着眼于关爱式思维的养成,更应通过团体探究活动帮助幼儿构建个人的生命意义,培养他们在与他人互动中展现关爱与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振宇等. 关心型儿童哲学探究共同体模式[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22.
2. 潘小慧. 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本文为2022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促进幼儿关爱式思维养成的儿童哲学初阶课程构建研究”(立项编号C20221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