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区双塘景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景观设计分析
沈佩玉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早些年笔者对拆迁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相关案例及理论进行了研究,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作者研究理论是为了要回归实践,针对实践分析笔者写了两篇实例分析,本篇内容是对之前研究的拆迁安置小区景观设计在空间营造及成本控制方面的理论运用在南京溧水区双塘景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情况进行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拆迁安置小区;空间营造;成本控制;实践
1 项目背景及概况与分析
项目基地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北临城北干道,南临城北生活路,东至双塘路。基地北部有一千河穿过,周边居住区众多。基地占地面积约7.35公顷,建筑占地面积约1.1公顷。景观设计面积约5.45公顷。
2 景观设计阐述
2.1 景观公共空间营造
双塘景苑拆迁安置小区户外景观面积为5.43公顷,笔者计算得出该小区共1430户,按照3.5人/户计算,小区默认入住率为100%,则小区住户总人数约为5005人,人均公共景观用地占有面积为10.8㎡。经1980年10月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第十三条小区定额中小区级公共建筑用地、小区级公共绿地、小区级道路用地、其他绿地的平均居民用地总和区间为6.5~11㎡/居民。由此可见双塘景苑拆迁安置小区公共用地指标处于中上等水平,但是总体规模较小,加之拆迁安置小区本身对空间的多功能化需求,于是在设计之初笔者,着重于拆迁安置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
笔者采用的空间连接方式为串联式空间组合方式:用中轴线及入口广场作为主要联系纽带将楼栋间各空间连接起来。根据楼栋间各空间形态和空间尺度创造不同形状的功能空间并赋予主题分明的多重功能。设计成果如图1-1、图1-2:
1)活动与交往空间营造
该拆迁安置小区活动与交往空间营造上充分运用以下设计策略:
① 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在保证当居民在外活动时候不影响楼栋住户的前提下,采取以下措施:活动、交往空间设置在距离楼栋较远的地方,且周围以植物围合,起到一定隔音降噪的作用;
② 整个居住区基本每栋楼之间都设有活动、集会场地,为住户提供便利的活动、交往空间,并设置不同层级的人行道路连接各个活动场所,保证住户安全的同时能满足各个活动、交往空间的通达性;
③ 每个活动、交往空间都设置坐凳或景观廊架,方便拆迁安置小区中占多数比例的老年住户在户外有充足的休憩场所,且能在看护家中儿童活动的同时有歇脚、聊天的地方,也同样提高了空间的使用强度;
④ 活动空间周边的植被以稀树草坪为主,保证了良好的通风性与光照性,使得整个空间是一个宜人场所的同时,也为将来开展临时性的售卖、问诊活动提供储备空间。
2)植物空间营造
在植被空间营造上根据景观结构和节点功能,打造多层次的植栽环境,兼顾四季景观,体现“花园社区”的特色。
对“林之径”、“境之广场”等主要活动场所的植栽重点打造,突出景观特质和场所空间,营造宜人的绿化环境:在主入口主要以栾树、朴树等树型舒展、色彩稳重的大乔木为骨干树列植于节点两侧,及色彩、季相性变化较稳定、质感细腻的金叶女贞、小叶栀子、金叶女贞为下层打底植被,在植物空间的垂直面上形成开敞、疏朗的入口空间,在基面上形成沉稳、大气的入口氛围。在活动主轴线上以树型舒展优美、高大的、开花的合欢为特色树种,根据主轴线的曲形流线双侧疏密排布,并以毛鹃、石红叶楠、金丝桃等花叶有明显季相变化、枝条形态多样的灌木为中层植被,以花叶具有明显特色的鸢尾、萱草、金边阔叶麦冬等为底层植被,形成层次丰富的垂直面,蜿蜒曲折、开合有致的顶面,变化丰富的基面,形成整体灵动多变的植物空间。“心之园”各类小游园以自然式种植为主,乔、灌、草合理搭配,体现错落有致的种植效果:背景植物采用或树形优美的马褂木、椤木石楠等高大乔木,或选用季相性变化不明显、色彩稳定的广玉兰、慈孝竹等植被;不同区间的小游园根据不同组团风格选用季相性特征明显、花色特别、开花有怡人香味的四季桂、白玉兰、垂丝海棠、茶梅、腊梅等作为特色树种;并搭配:海桐、洒金桃叶珊瑚、小叶栀子、毛鹃、南天竹等有一定季相性特征且四季常绿的灌木;并增加了鸢尾、红花酢浆草、美丽月见草、金边阔叶麦冬等或花色或叶色较为特别、质感多样的低矮地被。停车场、道路以规整式种植为主:道路与停车场用分枝点高、树型较为高大的、季相性变化不明显的常绿乔木,将植物的垂直空间围合界定,营造秩序感;并以红花檵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海桐、金边阔叶麦冬等叶色丰富、常绿的、高低错落的灌木地被自然造型,形成色彩多样、层次丰富的基面;自然式布置的灌木地被在顶面上与规则排列的乔木形成对比,打破秩序感可能带来的呆板感受。商业区以树型较为高大、分支点较高、季相变化明显的栾树作为主干树,形成了适合人流穿梭的垂直面,且形成冬季采光、夏季遮阴俱佳的顶面空间;以红叶石楠、毛鹃等花、叶具有特色的灌木形成色彩丰富的基层,烘托了商业区活泼的氛围。整个拆迁安置小区的植物在基面、垂直面、顶面上叠加植物的树型、色彩、季相、质感、气味等多重特征,并形成集观赏性、功能性、抵御灾害性等优质特性为一体的多样植物空间。
3)景观交通及晾晒空间营造
以住区机动车道、商业区车行道在居住区外围形成车行道路系统,以主轴线园路、2m宽主园路、1.5m宽次园路、入户园路、汀步小径等不同等级的人行道路形成内部人行道路系统。内部人行道路与外部车行道路形成独立、闭合的环线交通体系,实现了人车分流,提高了拆迁安置小区内交通的安全性与顺畅性。
同时在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之间以各层级步道相接,提高拆迁安置小区住户通达度的同时也避免住户随意穿行破坏绿化。机动车、非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提高住区居民行走安全性的同时,每个楼栋都配置地下车库出入口方便居民就近停取车辆;同时为了考虑临时停车的便捷度,也在各楼栋周边设置了少量地上停车位。各流线之间等级分明且在线形上相互呼应,在平面上“谱写”成协调且富有变化的旋律。
整个交通空间在满足交通通达度、安全性的基础上,能满足拆迁安置小区住户的交通行为习惯,同时也能保证各交通流线在平面上的美观度。
该拆迁安置小区内消防登高场地融合在绿化中(该拆迁安置小区设计时仍允许隐形消防车道做法),通用处理手法是留白——种植单一的草坪,不仅留出消防空间,这为之后统一布置非固定晾晒设施提供了储备空间,使得消防登高场地空间可被最大化利用。
2.2 景观成本控制
该拆迁安置小区中轴线铺装采用米黄色透水混凝土,园路采用深红色混凝土透水砖,广场采用米黄色和灰色混凝土透水砖相间铺设,小径为汀步石,停车场为植草砖,儿童活动广场和运动场地铺设彩色塑胶。占硬质面积大部分的活动广场其铺装材质大多采用经济型的彩色透水混凝土。使得铺装整体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减少造价的同时,满足透水率要求,实现生态友好,颜色也较为丰富,美观度较高(如图1-3)。
施工图阶段中的铺装详图用于人行铺装的基层主要是100厚C15混凝土与150厚级配碎石垫层,车行铺装的基层主要用200厚C20混凝土与200厚级配碎石垫层。在基层强度达到使用标准的前提下,为尽量避免浪费,控制其基层用料的厚度与混凝土型号,从而控制造价(基层做法各设计单位要求不同,此做法仅为参考)。
整个区域内的绿化多采用疏林草地的绿化形式,仅在主入口广场及贯穿南北的主要中轴线单侧设置规格较大的乔木,在拆迁安置小区绿化设计时为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本方案植物设计中选择的主要植被多采用《03J012-2 环境景观—绿化种植设计》图集中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及适应本地生长的常见植物,周边苗木市场很好找寻,且成本也并不高,这是很好的降低造价和养护费用的方式。
整个场地最终景观估算的总价为1352万人民币,总景观面积为54552.7平方米,景观单价约为247.8元/平方米。整体造价相较于南京及周边同等级城市的动辄大几百甚至上千的居住区景观单方造价而言相对低廉。
3 结语
溧水区双塘景苑拆迁安置小区由于场地面积较小,需要着重营造景观公共空间,同时注重成本控制,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设计的美观度与品质感,为住户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户外景观环境的同时亦满足了该住区住户的活动需求及部分生活习惯。对笔者而言,在一些细节上有待改进,但是为之后的拆迁安置小区景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贺坤.重庆龙湖商品住宅区景观设计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邵宁.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7.
[3]王钰清.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小区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4]杨波. 安置房小区复合式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浙江大学,2013.
[5]宫艳敏. 拆迁安置小区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6]迈克尔·R·布朗. 英国住房保障潮悄然重来[M].英格兰建筑汇报,2016.
[7]覃梦奇. 新加坡:80%的居民住组屋[M].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0(10):2.
[8]叶锺楠. 2000年以来“紧缩城市”相关理论发展综述[M]. 城市发展研究,2008,(S1):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