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森林保护专业在松材线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邓煌碧

道县林业局 湖南永州 425300

作者简介:邓煌碧,男(1983.06-)汉族,湖南道县,助理工程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森林保护

摘要:本论文全面且深入地探讨森林保护专业在松材线虫防治中的应用,系统梳理该专业于监测预警、防控技术、生态修复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通过剖析森林保护专业知识体系与松材线虫防治需求的深度融合,详细阐述各应用层面的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及实施策略,旨在为构建科学高效的松材线虫综合防治体系、维护松林生态系统稳定、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详实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松材线虫;防治;监测预警;生态修复;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日益频繁,松材线虫借助木材及其制品的流通、松褐天牛的自然扩散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传播范围,防控难度持续攀升。森林保护专业融合林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松材线虫防治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深入研究该专业在松材线虫防治各环节的应用,对于优化防治策略、提升防治效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保护专业在松材线虫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一)监测体系构建

森林保护专业依据生态学、林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全面且科学的松材线虫监测体系。在监测区域规划方面,充分考虑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通过对松林资源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识别生态脆弱区、交通枢纽周边、木材加工集散地附近等松材线虫易入侵和传播的高危区域,并将其确定为重点监测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根据地形地貌、松林密度和分布特点,合理布设固定监测点与流动监测路线,形成由宏观到微观、层次分明的监测网络。在监测技术手段上,融合传统人工巡查与现代智能监测技术。人工巡查依靠专业人员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松树的外观症状,如针叶变色、枯萎、树脂分泌异常等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现代智能监测技术则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对松林的大范围、实时动态监测。

(二)早期检测技术运用

森林保护专业凭借在植物病理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多种先进的松材线虫早期检测技术。形态学检测方法是最基础且常用的检测手段之一,专业人员通过显微镜对采集到的线虫样本进行细致观察,依据松材线虫独特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虫体形态、头部和尾部特征、侧线数目等,准确鉴定松材线虫种类。然而,形态学检测对于处于早期侵染阶段、虫口密度较低的样本,检测准确性和灵敏度有限。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成为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能够在松树尚未出现明显外部症状时,从分子层面快速、精准地扩增松材线虫的特定基因片段,从而检测出微量的松材线虫。

(三)预测预报模型建立

基于森林保护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数据分析能力,专业人员综合运用统计学、数学建模、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科学的预测预报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因子(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松林自身状况(树龄、密度、树种组成、健康程度等)、生物因子(松褐天牛种群动态、天敌生物数量等)以及历史发生数据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筛选出对松材线虫发生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子,并确定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各因子与松材线虫发生概率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模拟松材线虫在松林生态系统中的传播扩散过程;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森林保护专业在松材线虫防控技术中的应用

(一)物理防治技术实施

森林保护专业为松材线虫物理防治提供全面的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在病死松树清理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制定详细且科学的清理方案。从病死树的标记、伐除、运输到无害化处理,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监管和科学规划。在标记阶段,专业人员根据松树的症状特征准确识别病死树,并进行清晰标记;伐除过程中,采用专业的伐木设备和技术,确保伐除操作安全、高效,同时避免对周边健康树木造成损伤;运输环节严格控制病死树的流向,防止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在运输过程中扩散;无害化处理是病死树清理的关键环节,常见的方法包括焚烧、高温蒸煮、粉碎处理等,通过这些处理方式彻底杀灭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确保病死树携带的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不向外扩散。

(二)化学防治技术应用

森林保护专业在化学防治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从药剂筛选到施药方案制定都充分体现专业优势。根据松材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不同防治区域的环境特点(如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体分布等)以及防治目标(预防、控制、应急处理等),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且环境友好型的化学药剂。在药剂筛选过程中,综合考虑药剂的作用机制(如触杀、胃毒、内吸等)、防治效果、持效期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等因素,确保所选药剂既能有效控制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施药过程中,科学制定施药时间、剂量、方式等参数。施药时间的选择要考虑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的生活史和活动规律,如在松褐天牛羽化高峰期进行药剂喷施,可有效降低其种群数量;施药剂量要根据防治区域的面积、树木密度、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避免药剂过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同时确保防治效果;施药方式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树干注射、树冠喷雾、土壤处理等,确保药剂能够精准作用于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

(三)生物防治技术探索

森林保护专业积极探索松材线虫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通过对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天敌生物进行系统研究,筛选出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捕食性昆虫(如肿腿蜂、花绒寄甲)、寄生性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病原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等生物防治因子。对这些生物防治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生态适应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相应的生物防治制剂。例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天敌昆虫进行人工繁殖和优化培养,提高其繁殖效率和防治效果;对寄生性真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制成可大规模应用的生物农药。

三、森林保护专业在松材线虫防治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一)生态系统评估

森林保护专业凭借其专业的生态评估能力和丰富的评估经验,对松材线虫危害后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系统且科学的评估。生态系统评估从植被结构、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生态功能等多维度展开,分析受损程度、退化机制及恢复潜力。在植被结构评估方面,通过调查植被组成、群落结构变化、优势树种更替等情况,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情况;生物多样性评估则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评估物种损失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壤理化性质评估包括对土壤质地、酸碱度、养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检测,掌握土壤质量变化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生态功能评估主要对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碳固定、生物栖息地提供等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判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损情况。

(二)植被恢复策略制定

依据生态系统评估结果,森林保护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策略。在树种选择上,遵循 “适地适树” 原则,优先选用抗松材线虫能力强、适应性好、生态功能突出的乡土树种,如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等的抗性品种,同时适当引入经过严格评估和驯化的优良外来树种,丰富森林植被种类,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树种搭配方面,充分考虑不同树种之间的生态位互补和种间关系,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森林群落结构,如上层种植高大的乔木树种,中层搭配灌木树种,下层种植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逆性。在种植模式上,采用块状混交、带状混交等合理的混交方式,避免单一树种大面积连片种植,降低病虫害爆发的风险。

(三)生态平衡维护

森林保护专业高度重视松材线虫防治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维护工作。通过保护和培育森林中的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捕食性昆虫、寄生性天敌等,发挥其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密切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次生灾害等潜在生态问题,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监测设备,对外来物种的入侵动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入侵迹象,及时采取人工清除、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防控,防止其扩散蔓延。对于病虫害次生灾害,加强监测和预测,提前制定防治预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控制,避免因病虫害爆发对生态修复成果造成破坏。

四、森林保护专业在松材线虫防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森林保护专业围绕松材线虫防治需求,构建系统、完善且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涵盖林学基础、森林病理学、昆虫学、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等核心学科领域,同时融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知识,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架构。专业核心课程系统传授松材线虫防治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包括松材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监测预警、防控技术、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课程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样本采集与检测、监测设备使用、防治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等;选修课程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设如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使学生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和参与松材线虫防治工作。

(二)实践教学开展

实践教学是森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松材线虫防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野外实习、实验室检测、防治实践、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松材线虫监测、检测、防控等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外实习安排学生深入松林现场,学习监测点设置、样本采集方法、松树症状识别、诱捕器安装与使用等技能,培养学生的野外调查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检测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检测技术等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能力;防治实践则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工作中,从方案制定、药剂配制、设备操作到效果评估,全程参与防治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松材线虫防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

森林保护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为松材线虫防治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松材线虫防治相关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前沿技术与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学校搭建完善的科研平台,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充足的研究经费以及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保障。专业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给予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学生能够深入探索松材线虫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新途径,如开发新型生物防治制剂、优化监测预警模型、创新防控技术等,推动松材线虫防治技术的创新发展。

结束语

森林保护专业凭借其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松材线虫防治工作中发挥着全方位、多层次的重要作用。从监测预警的精准布局与科学预测,到防控技术的创新实施与综合应用;从生态修复的系统评估与科学规划,到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科价值和专业优势,面对日益严峻的松材线虫防治形势,森林保护专业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敏, 王峰, 王佳楠, 于淇, 张含国, 张磊. 抗松材线虫病落叶松优良家系选择[J]. 植物研究, 1-11.

[2]王洲胜. 针叶林松材线虫病的传统与现代化监测及防治相关技术探析[J]. 种子世界, 2025, (04): 177-179.

[3]李从博, 胡小兰. 镇安县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 南方农业, 2025, 19 (06): 220-222.

[4]伍南, 肖娟, 王瑾, 周慧. 北斗技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应用探索[J]. 河南农业, 2025, (06): 61-63.

[5]徐慧红. 松材线虫病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措施[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 (05):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