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关于《检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创新》
涂乐意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学校 4370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初中阶段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虽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关键构成但存在诸多弊端,如实验现象不够直观清晰,学生难以精准捕捉反应特征;操作流程繁琐复杂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且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匮乏,教学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传统实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方案,这些创新方案借助多样化手段,让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可视,极大地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方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开拓了全新的思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借鉴。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创新;教学方法
引言:酸碱中和反应在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生深入理解酸碱性质的核心知识,也是后续学习盐类、复分解反应等重要内容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传统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教学方式存在明显不足,实验现象不够显著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往往难以清晰分辨反应的发生与变化;操作步骤繁杂,从仪器准备到试剂添加再到现象记录,每个环节都可能让学生感到吃力,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学生对实验兴趣缺缺,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积极探索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现象不明显
在传统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实验现象往往不够直观和明显,影响了学生对反应过程的理解,比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中,由于两者均为无色透明液体,反应产物氯化钠和水也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或沉淀生成,导致学生难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即使使用酚酞或甲基橙等指示剂辅助观察,由于颜色变化的临界点不易把握学生仍可能产生困惑,这种缺乏直观感知的实验体验容易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本质产生误解,削弱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影响对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的深入理解。
(二)操作繁琐
传统酸碱中和实验涉及较多的仪器准备和试剂配制,如量筒、滴定管、锥形瓶、标准溶液等,实验步骤较为复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滴定、记录数据、计算浓度等环节,技术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这增加了学生的操作负担,也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面对复杂的实验流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缺乏趣味性
传统酸碱中和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实验内容固定、步骤明确,学生只需按照既定流程完成即可得出结论,缺乏探索性和创造性,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少主动思考和问题探究的机会,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化学实验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影响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创新方案
(一)利用变色硅胶直观展示水的生成
传统实验中,由于反应物浓度较小、用量较少、仪器常规,中和反应“放热现象”不明显,且无法直观观察到水的生成,为此可引入变色硅胶进行改进,将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与蓝色硅胶放入试管中,再将适量的冰醋酸与蓝色硅胶装入另一支试管中,然后将两支试管中的混合物先后倒入装置中用玻璃棒搅拌,很快可以观察到蓝色硅胶逐渐变成红色,说明酸与碱混合后有水生成,因为变色硅胶一般为蓝色,当吸水后变为红色,本实验用的硅胶是将硅酸凝胶用CoCl₂溶液浸泡再干燥活化后制得,遇到水后蓝色的CoCl₂转化为红色的CoCl₂·6H₂O,同时,试管发烫、右端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说明酸与碱混合会伴随着能量(热)的释放,待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将简易导电性测量仪插入试管内的混合物中,观察到发光二极管发光变亮,说明混合物中含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可知中和反应生成了水。
在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传统实验由于使用稀溶液且反应放热不明显,学生难以直观感知反应的发生更无法观察到水的生成,为此设计了基于变色硅胶与简易导电性测量仪的改进实验,首先教师准备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和蓝色变色硅胶(经CoCl₂处理后的硅胶)以及冰醋酸和蓝色变色硅胶,充分混合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依次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原本蓝色的硅胶颗粒逐渐变为红色,这表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因为变色硅胶在干燥状态时为蓝色,吸水后会转化为含结晶水的红色CoCl₂·6H₂O;与此同时学生还发现烧杯外壁迅速发烫,说明该反应释放出热量,在装置右侧连接的U形管中,液面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进一步验证能量变化带来的气体膨胀效应;待反应结束后烧杯冷却至室温,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自制的简易导电性测量仪对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检测,即将两端接有发光二极管的探针插入混合物中,结果发现二极管明显发光,说明反应产物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间接证明发生了中和反应并生成了水,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便、现象明显、逻辑清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参与度,也有效帮助他们从宏观现象理解微观本质,突破了传统实验的局限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应用简易导电性测量仪验证离子变化
在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反应的微观本质,即H⁺与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教师设计并实施了一节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准备了氢氧化钠固体、冰醋酸、蓝色变色硅胶(含CoCl₂的干燥硅胶)、简易导电性测量仪(由两根碳棒、电池、发光二极管和导线组成的简单电路)等材料,并指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操作;首先将氢氧化钠固体与蓝色硅胶混合放入一支试管中,随后将冰醋酸与蓝色硅胶混合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分别用简易导电性测量仪插入两支试管中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发光二极管均不亮,说明此时体系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固体氢氧化钠和纯冰醋酸都不具备导电能力;接着将两种混合物倒入同一容器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反应,观察到蓝色硅胶逐渐变为红色表明有水生成;待反应结束后再次将简易导电性测量仪插入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此时可以明显看到发光二极管发光变亮,说明反应后的体系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间接证明中和反应确实发生了并且生成了水使溶液具有导电性,这一系列直观、连贯的实验现象,学生从宏观上观察到颜色变化和导电性变化,更从微观角度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有效突破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提升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达到了寓教于乐、以实验促思维的教学目标。
(三)引入多种酸碱试剂丰富实验现象
在初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中,为突破传统实验现象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设计了一节以多角度实验观察为核心的探究课,引导学生丰富的实验现象理解中和反应的发生及其多样化的验证方式,课堂伊始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酸和碱的性质,并提出问题:“我们常见的中和反应往往使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但它们的反应现象并不明显,如何才能看到更直观的变化呢?”随后教师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第一组将白色难溶的氢氧化镁固体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混合,学生观察到原本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澄清,这一明显的现象无需借助其他试剂即可判断发生了化学反应;第二组则继续围绕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展开探究,在教师引导下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无色酚酞指示剂,而是尝试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了明显的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再逐滴加入稀盐酸,随着反应的进行蓝色沉淀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绿色,说明氢氧化钠已被中和;此外还有小组使用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后沉淀溶解,颜色发生变化;还有的小组用碳酸钠溶液或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气泡产生与否来间接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同的酸碱组合看到了多种反应现象,如沉淀的生成与溶解、颜色变化、气体释放等,加深了对中和反应本质的理解,也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使课堂真正实现了从单一验证到多元探究的转变,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师围绕“是不是所有的酸和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课,课堂伊始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多种酸和碱,请大家思考:是否任意一种酸与任意一种碱混合都会发生反应?如何实验来判断?”随后引导学生复习酸和碱的通性,并列出常见的酸如稀盐酸、稀硫酸、醋酸等,以及碱如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氨水、氢氧化铜、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鼓励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的试剂进行探究,各小组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分别将氢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观察到沉淀溶解;将氢氧化铜与稀硫酸混合看到蓝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而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却未见明显现象,面对不同实验结果,学生开始思考:没有明显现象是否意味着没有反应?有的学生认为应该使用指示剂,如无色酚酞或紫色石蕊试液来判断,有的则提出可以加入碳酸钠粉末或金属锌,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以此间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为例开展进一步探究,学生在自主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的多种方法,还逐步归纳出探究“无明显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如pH变化、温度变化、产物检验等方式进行验证,实现了从知识积累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的过程。
三、实验创新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一)实验创新方案的应用
关于实验创新方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于酸碱中和反应这一基础且重要知识点,鉴于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现象不明显、操作繁琐及趣味性不足等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与理解深度等系列问题,我们进行系统性创新优化的原有实验教学,主要从技术手段升级、操作流程简化以及探究内容拓展这三个关键方面入手以提升实验教学科学性与有效性,其中引入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现代技术设备用于使学生能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诸如溶液酸碱度和温度波动这般关键参数变化而更直观理解酸碱中和反应本质特征;同时采用微型实验装置与一体化设计这种方式,通过简化实验步骤、减少试剂用量、降低操作难度,从而提升实验安全性与可重复性,以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另外,在实验设计里增加探究性学习环节,以引导学生围绕不同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开展自主探究,并结合胃酸中和、废水处理等生活实例,不仅增强实验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而且组织小组合作实验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参与感,整体上这系列创新措施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显著提高其对酸碱中和反应原理理解深度与知识迁移能力。
(二)效果评估
为全面了解实验创新方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对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首先是面向所有参与实验学生发放涵盖实验趣味性、操作难易程度、知识掌握情况等多个维度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高度认可新实验形式,认为其相较于传统实验更直观、有趣且易于理解;其次,选取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的学生访谈方式,收集他们对实验改进的真实感受与建议,有许多学生表示使用传感器后能清晰看到反应数据变化趋势进而增强实验科学性和说服力,而小组合作与探究性问题设置则让他们感受到更大参与感和成就感;最后是对学生实验准备、操作规范、数据记录与分析等环节综合评分以客观评估其实验技能掌握情况的实验操作考核,数据表明实施创新方案后学生实验操作准确率与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总体而言实验创新方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参与度、深化知识理解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与实践经验。
结论
本文对初中阶段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实验创新方案,这些方案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实施路径和方法策略,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实验指导和服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受益,此外我们还将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庆华.设计几组不同的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酸和碱中和反应实验改进[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4).DOI:10.3969/j.issn.1673-0410(s).2015.04.334.
[2] 黄玲.数字实验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例[J].科普童话, 2020.DOI:CNKI:SUN:THKT.0.2020-07-100.
[3] 蔡晓庆,翁生意,孟超越,等.基于"四重表征"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 2024(11):75-80.
[4] 虎琼仙,孔森.化学学科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落地——"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设计[J].信息周刊, 2019, 000(016):P.1-1.
[5] 江辉辉,柴圣元,王炜祥.基于"任务驱动实验创新"的化学教学实践——以人教版"酸碱中和滴定"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 2022, 29(1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