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及效果

作者

王建行

河北顺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人员生命安全。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作业风险高,安全防护措施的科学性与执行效果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本文从水利工程现场常见安全隐患出发,结合防护技术规范与智能监测手段,系统分析当前主流安全防护方案的实施要点及其对事故率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 水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效果

一、水利工程安全防护现状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现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高空作业风险始终是首要隐患。某水电站施工过程中,因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导致两名工人从15米高空坠落,暴露出防护网强度不足与安全带使用监管缺失的双重问题。这类事故往往源于防护设施验收流于形式,安全绳等个人防护装备的日常检查未能形成制度化规范。在河道整治工程中,曾发生移动式操作平台倾覆事故,调查发现平台固定装置存在设计缺陷,而现场管理人员未能及时识别风险。

机械设备管理漏洞构成另一大安全隐患。某水库施工中塔吊倒塌事故的调查显示,设备基座螺栓锈蚀程度已达危险标准却未及时更换,操作人员违规超载作业更是直接诱因。类似情况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尤为突出,部分项目为压缩成本延长设备保养周期,液压系统渗漏、制动装置失灵等问题屡见不鲜。去年某堤防工程中挖掘机侧翻致人伤亡的案例,正是设备重心计算失误与操作员应急培训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特殊地理环境加剧了施工风险系数。某支流治理工程在汛期遭遇突发性暴雨,未及时加固的边坡发生大面积滑坡,导致价值数百万的施工设备被掩埋。这类环境风险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西南地区水利项目常受泥石流威胁,而北方冻融循环则易引发坝体结构损伤。某引水隧洞工程在穿越富水地层时,因超前地质预报精度不足引发突水事故,充分暴露出现场地质监测体系的脆弱性。

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仍是制约防护成效的关键因素。某灌区施工现场曾发生集体中毒事件,根源在于作业人员擅自修改有限空间通风方案。新入职工人未接受系统安全培训就参与高危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安全交底仅停留在书面签字环节。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施工班组为赶工期故意绕过防护流程,如混凝土浇筑时擅自拆除模板支撑体系,这类冒险作业行为往往酿成结构性坍塌事故。

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的核心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人员素质提升、设备精细管理、环境动态监测三个维度形成闭环。在人员培训层面,建立分级分类的培训机制具有基础性作用。新入职人员必须完成包含VR事故模拟的72学时岗前培训,重点强化高空作业坠落体验、机械误操作后果演示等沉浸式教学模块。特种作业人员每季度需参加实操复训,例如针对塔吊指挥的旗语标准化考核、脚手架搭设的力学模型解析等专项内容。项目管理层则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沙盘推演,通过模拟突发性暴雨导致边坡失稳等场景,提升应急决策能力。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已在多个大型项目中得到验证。引入设备电子身份证系统后,每台机械的维修记录、检测周期、操作权限等信息实现云端可追溯。某拦河闸工程通过安装塔吊应力监测传感器,成功预警基座螺栓疲劳断裂风险,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倾覆事故。针对挖掘机、起重机等高频使用设备,推行"三检两养"制度——操作员每日开工前自查、班组交叉互查、安全员专项督查,结合每周预防性保养和月度深度维护。在混凝土输送泵等高压设备关键部位加装智能锁止装置,有效杜绝了违规带压检修行为。

环境风险防控需要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某水库施工项目部署的边坡位移监测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与地下渗压计联动,成功预测并处置了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隐患。针对高空作业环境,开发风力预警智能终端,当瞬时风速超过6级时自动触发吊篮锁定机制。地下工程施工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结合超前探孔数据动态调整支护参数,如在某输水隧洞工程中及时将Ⅳ类围岩段的钢拱架间距从1.2米加密至0.8米。汛期施工建立水位暴涨应急响应机制,当监测点水位达到警戒线时,自动启动设备撤离预案。

高空作业防护需执行"双保险"标准。除符合GB5725标准的密目式安全立网外,要求作业面下方设置具有抗冲击特性的水平防护网。某拱坝工程创新采用可拆卸式钢制走道板替代传统脚手架,配合自锁速差防坠器,使高空作业效率提升40%的同时坠落风险归零。针对悬挑结构施工,推行"生命线"系统标准化安装,直径8mm钢丝绳锚固点经拉力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移动式操作平台实施"四限位"管理:限载重量、限制作业人数、限制移位频率、限定风速阈值。

机械操作安全防护聚焦人机交互关键节点。塔吊作业严格实行"双人确认"制度,指挥人员与司索工通过配备摄像头的专用对讲系统进行指令复核。某泵站工程为所有起重机械安装吊钩可视化系统,成功消除盲区吊装引发的碰擦事故。挖掘机作业半径划定智能警戒区,当人员进入1.5米危险范围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针对液压设备高压油管爆裂风险,推广使用带双层钢丝编织层的液压管,并在关键接头处加装防护罩。焊接作业场所配置具有自动灭火功能的烟尘收集装置,有效控制火灾隐患。

交叉作业风险防控需要建立时空隔离机制。某调水工程在立体施工区域实行"时段分区"管理,将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吊装、土方运输等工序错时安排。垂直交叉作业面之间设置具有抗穿透能力的硬质隔离层,并安装物料防坠落兜网。针对夜间施工能见度问题,为所有移动设备加装360度环视照明系统,作业人员反光服更新为主动发光式智能工装。在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推行"双风机+气体检测"联动系统,确保氧气浓度始终维持在19.5%以上。

三、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评估

水利工程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在近年来的工程实践中得到多维验证。通过对比分析某流域治理工程实施防护体系前后的安全数据,高空坠落事故发生率下降幅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悬挑作业区域,新型速差防坠器的应用使人员失稳情况均能实现瞬时制动。在大型泵站建设项目中,智能安全帽定位系统与电子围栏的配合使用,成功将非授权进入危险区域的频次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机械伤害类事故较传统施工模式减少显著。

防护措施对工程进度产生的正向影响在多个项目周期对比中显现。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采用标准化防护方案后,因安全事故导致的停工天数较上一施工年度缩短近四成。特别在汛期施工阶段,边坡监测系统的提前预警功能为抢险作业争取到关键处置窗口期,使整体工期较计划提前15个自然日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面推广使用的模块化防护平台,通过减少搭拆时间使单仓施工效率提升约25%。

成本效益分析表明,预防性安全投入具有显著经济价值。某引水隧洞工程的安全预算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后,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七成以上,医疗赔偿与设备维修费用缩减效果尤为明显。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引入使日常安全检查耗时降低50%,同时缺陷识别率提升至人工巡检的3倍水平。在长达3年的跟踪评估中发现,持续的安全培训投入使人员违章操作率保持年均8%的递减趋势。

防护体系的生态效益在环境敏感区域工程中表现突出。某湿地修复项目通过实施粉尘智能监测与自动喷淋联动系统,施工区周边空气质量指数始终优于环保标准。针对水下作业开发的防渗漏围堰技术,使悬浮物扩散范围控制在设计允许值的60%以内。在珍稀鱼类洄游期施工的电站工程,采用气泡幕隔音系统后,水下爆破对水生生物的惊扰半径缩减至原有水平的四分之一。

技术创新带来的安全效益在特殊工况下尤为显著。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西南某高边坡工程的应用,使支护方案调整及时性提升40%,成功避免可能发生的滑坡事故。北斗定位系统与智能安全帽的融合应用,实现了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厘米级定位精度,某输水管道工程借此将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压缩至8分钟以内。在高原水利项目中,智能供氧系统的部署使作业人员血氧饱和度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四、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未来演进将呈现技术赋能与文化重塑的双轮驱动格局。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监测体系正逐步实现工程全要素可视化管控,通过植入光纤传感网络的混凝土结构可实时反馈应力应变数据,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使边坡位移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在西南某拱坝工程中,智能预警平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已能提前72小时预测渗流异常趋势,为应急处置赢得战略主动。

安全文化建设正从制度约束向价值认同转型,虚拟现实安全体验馆的普及使施工人员能沉浸式感受违规操作的灾难性后果。某流域治理项目推行的"安全积分银行"制度,将个人防护装备规范使用、隐患上报等行为转化为可兑换培训资源的信用资产,有效激发基层员工的安全主体意识。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全责任体系开始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承包商准入评价标准中安全文化匹配度权重已提升至35%。

管理机制创新聚焦于动态风险评估与弹性应对能力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档案系统实现人员资质、设备检测等数据的不可篡改存证,在长三角某泵站群工程中,该系统成功识别出3家供应商的检测报告造假行为。多方协同的应急演练模式通过5G专网实现跨区域联动,在黄河防汛演练中,无人机集群与智能机器人仅用20分钟便完成溃口封堵模拟作业。未来安全管理将突破工程周期限制,依托BIM运维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风险预警,使水利设施安全防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通过实践数据表明,采用分级管控、智能预警与标准化防护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可使水利工程现场事故发生率降低62%以上。未来随着物联网与AI技术的深度应用,安全防护体系将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建议施工单位持续完善动态风险评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双轮驱动,为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构筑更坚实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李永刚,陈志刚,王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优化策略[J].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5(2):6-10.

2. 张慧,张晓刚,李晓峰.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优化研究[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6,3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