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北矿区的景观规划与创意再造
朱晓敏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省韶关市,512023
摘要:本文以粤北矿区为分析样本,通过生态修复、社区功能提升与艺术介入的多维策略,实现了工业废弃地的价值重构。以大地艺术为媒介,将工业遗存转化为生态艺术载体;以社区参与为路径,激活工业文明的文化潜能;以工矿旅游为引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这一模式为同类工业遗址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粤北矿区;景观规划;创意再造
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深刻重塑了全球城市经济地理格局。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通过“去工业化”进程逐步退场;发展中国家则因产业梯度转移与城市更新需求,加速推动重化工业、低端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向城市外围或海外迁移。这一全球性产业空间重构催生了大量工业废弃地(Industrial Brownfield),其环境退化与功能失序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工业废弃地作为承载城市工业化记忆的特殊空间载体,其历史价值与生态修复的矛盾性,亟需通过跨学科视角进行系统性阐释。
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催生了工业废弃地的空间集聚。在发达国家,以美国“锈带”(Rust Belt)、德国鲁尔区为代表的工业基地,自20世纪70年代起因全球价值链重构、能源危机冲击及环境规制趋严,传统制造业就业岗位年均减少率达3.2%,导致大量工厂、码头、铁路场站等工业用地空置。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双轨制”特征:一方面,北京首钢园、上海杨浦滨江等核心城市通过“退二进三”政策腾退高污染产业;另一方面,东南亚、非洲新兴经济体因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避难所”效应,部分城市出现“先污染后废弃”的畸形发展路径。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统计,全球工业废弃地面积已超1.5亿公顷,其中亚洲占比达41%,且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
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物质化石”,其空间特征兼具功能性与象征性双重维度。其中功能属性指曾承载工业生产、物流运输、能源供给等功能的城市用地,包括废弃矿山、冶炼厂、造船厂、铁路专用线、工业废渣填埋场等。其核心特征包括土壤污染(重金属、PAHs等)、地表硬化(混凝土覆盖率超70%)、水文系统断裂(地表径流系数降低40%-60%)及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其历史价值作为工业文明的物质载体,工业废弃地承载着城市记忆与集体认同。以德国杜伊斯堡北景观公园为例,其保留的高炉群、煤气罐等工业遗迹,通过“历史层积”(Historical Stratification)设计策略,将生产空间转化为文化景观,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成为后工业城市文化资本化的典范
一、工业废弃地景观化改造的早期实践:从遗产活化到生态启蒙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作为后工业城市空间再生的核心策略,其演进轨迹呈现“历史遗产活化—生态技术介入—社会经济协同”的三重转向。本文以绍兴东湖、巴黎比特·绍蒙公园等早期实践为起点,系统梳理19世纪至21世纪全球工业废弃地景观转型的范式变迁,揭示生态修复技术、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目标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研究显示,通过“生态重构—文化转译—功能植入”三位一体的设计方法,工业废弃地改造可提升区域生态服务价值30%-50%,带动周边土地增值超200%,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中国绍兴东湖以“因势利导”为核心理念,通过人工开凿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将采石场转化为江南古典园林典范,其空间营造策略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西方同期实践则更具生态启蒙色彩,1863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公园(Buttes-Chaumont Park )将废弃石灰石采石场与垃圾填埋场改造为英式风景园林,通过地形重塑(最大高差达50米)、植被群落构建(引入北美红杉等外来物种)及水系贯通工程,形成占地24.7公顷的都市绿洲,标志着工业废弃地改造从功能性利用向生态美学表达的范式跃迁。
1990年代全球产业转型加速,工业废弃地改造进入“文化、生态、经济”协同发展阶段。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1989-1999)作为标志性实践,其核心策略包括: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通过“生态廊道缝合”技术,将废弃铁路改造为线性公园(如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利用采矿塌陷区建设人工湿地(如凤凰湖),使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从0.8提升至2.3。
三、粤北韶关曲仁矿棚户区的景观规划与创意再造
中国矿业废弃地总面积超1.5万平方公里,其中重金属污染型矿山占比达37%。韶关曲仁矿务局因长期铅锌矿开采,遗留酸性尾矿库32处,土壤Pb、Zn浓度超标30-80倍,地表水pH值低于3.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率超90%。传统修复技术存在“单一化”“工程化”局限,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可持续恢复。本文以曲仁矿务局为例,探讨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创新与实践路径。曲仁矿务局,曾经是中国煤矿大军的重要成员,曾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在2004年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相继关闭停产煤炭生产,退出煤炭行业后,在矿区内留下了大量闲置的工厂、工业广场、居民楼房、电影院、学校、招待所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原曲仁矿进行棚户区改造,矿区留下大量可利用资源,这些都具有深深的工矿历史印记。为下一步老矿区的发展留下不可忽视的先天优势。
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韶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影响最广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韶关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把它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韶关曲仁矿棚户区作为广东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历经百年煤炭开采历史,遗留了大量工业废墟与棚户区住房。在景观规划与艺术再造过程中,该区域通过系统性改造,实现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社区功能提升的协同发展。随着棚户区建成并入住搬迁,曲仁煤矿正在被拆除和消失,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曲仁煤矿已不复存在。该辖区居民以退休煤矿职工、家属为主。大部分住宅都是砖瓦结构平房,居住条件落后。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办事处积极为居民申建职工安置房和争取对危旧房进行改造。据了解,原曲仁矿棚户区改造田螺冲安置点项目于2012年5月起分阶段动工,2015年12月开始逐批完工,共建设安置楼340栋,安置房10723套,安置对象为原曲仁矿务局6个矿区10000多户职工家庭。整个安置点分了8个商住小区,周边学校、医院、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菜市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分批完成并将陆续进驻。
韶关曲仁棚户区的景观规划与艺术再造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民生工程,其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设计,实现了从棚户区到现代化宜居社区的转变,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区的文化内涵。
1.生态修复与空间重构
曲仁矿务局早期采用客土置换与植被覆盖技术,修复后土壤Cd迁移率仍达45%,植被存活率不足30%。修复区域地表径流氮磷负荷未显著降低,水土流失量仍高于周边农田12倍。传统工程修复成本高达1200元/m²,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率超70%。曲仁矿棚户区改造工程以“低干预”策略为核心,通过景观规划重塑区域生态秩序。项目保留矿区特有的地形肌理与工业构筑物,将废弃矿坑、传送带、矿工工棚等转化为大地艺术装置。在露天矿坑中构建露天剧场,以地形高差形成视觉通廊,将天空与周边乡村景观纳入叙事体系;利用矿山废渣塑造巨型动物形态雕塑,既实现废料循环利用,又赋予场地新的文化象征意义。此类实践通过物质转译与空间重组,将工业废墟转化为生态艺术载体,恢复了区域生态活力。
2.文化记忆与场所精神重构
景观规划强调对工业文化遗产的符号化转译。改造中保留矿区特有的红砖红瓦房、竹篾油毛毡房等历史建筑,结合现代艺术手法进行功能更新。将矿工宿舍改造为社区文化馆,内部陈列工业生产工具与历史影像,外部设置艺术化标识系统,强化场所记忆。同时,依托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工人文化宫等公共空间,构建工业历史与当代艺术对话,使居民在休闲活动中感知区域文化脉络。这种设计策略通过解构与重组工业遗存,实现了“非意图性艺术”向公共文化资产的转化。
3.社区功能提升与公共服务完善
改造工程以“1+1+5”模式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志愿者服务站等平台,集中布置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安置区内建设学校、幼儿园、医院、图书馆等机构,形成5分钟生活圈;通过优化社区管理区域划分,打破传统矿区管理模式,实行居住地归口社区管理,解决管理交叉重叠问题。此外,引入光伏发电板、电梯等现代化设施,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水平,使搬迁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4.艺术介入与可持续发展
曲仁矿棚户区改造后,积极开发工矿旅游项目,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化旅游目的地。在矿区遗址中设置导览标识,结合大地艺术作品开发研学路线;在工人文化宫举办工业主题展览,吸引游客体验工矿文化。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使曲仁矿从“工业废墟”蜕变为“文化地标”。
艺术再造过程中,社区居民被纳入创作主体。在社区推行“积分兑换”制度,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其劳动成果可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增强“主人翁”意识。使工业遗存成为社区文化生产的物质载体。这种模式通过艺术介入激活社区活力,促进了工业文明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结论
“修复”到“再生”的转型,本质上是废弃矿区从“环境负债”向“生态资产”的价值跃迁。通过生态技术集成、文化记忆转译与功能业态创新,废弃矿区可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场”与“展示窗”。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同、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推动全球废弃矿区再生实践从“中国案例”走向“中国范式”。韶关曲仁矿棚户区的景观规划与艺术再造,通过生态修复、文化转译、社区功能提升与艺术介入的多维策略,实现了工业废弃地的价值重构。其核心经验在于:以大地艺术为媒介,将工业遗存转化为生态艺术载体;以社区参与为路径,激活工业文明的文化潜能;以工矿旅游为引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这一模式为同类工业遗址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Holden, R..International Landscape Design[M]. London, 1996.
[3] 朱丽娟, 曹晓妍. 废弃矿山焕发新生命力的景观设计初探--以淮北矿山为例[J]. 美术大观, 2025.
[4] 方松林.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活化再生[J].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论坛, 2022.
[5] 王向荣 ,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6] 广西自然资源厅. 南宁园博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案例研究[R]. 2024.
课题项目:
1、2023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粤北矿区文化景观保护与创意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23WQNCX067。
2、2023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韶关工矿厂区文化景观的活态传承与创意再造研究”,课题编号:Z2023009 。
作者简介:
朱晓敏(1993-),女,汉族,广东省, 博士,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