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本专科生共同培养的相互影响与培养质量探讨

作者

李子逸 凌煜杰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主要围绕高校中本科生与专科生共同培养的相互影响与学生培养质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本专科生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发掘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及促进学生全面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探讨了影响本专科生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本专科生共同培养质量的策略,以实现本专科生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共同培养;本专科生;培养质量

在高校中,本科生与专科生共同培养是常见现象,在培养过程中,彼此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以及最终的培养效果都会有所不同,调整好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有利于提升高校育人质量,接下来我们就高校本专科生共同培养产生的相互影响展开研究探讨。

一、本专科生相互影响研究的重要性

探讨本专科生共同培养会产生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提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本专科生共同培养的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专科生与本科生在课程学习、实践操作等方面可能存在互补性,共享这些资源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这也对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提升有着积极影响,本专科生共同培养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学术氛围,本科生可能拥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专科生则可能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相互启发,共同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同时,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促进作用。

对于高校来讲,本专科生共同培养带来的好处也是多方面的。共同培养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交叉学习,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兴趣,这种培养模式也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比如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管理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1],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研究这个课题对辅导员的自我能力提升也有一定帮助。同时,共同培养有助于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提高社会声誉,通过实施本专科生共同培养,学校可以吸引更多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学生,从而增加学生数量和多样性,这种多元化的学生群体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还可以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影响力,有助于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本专科生相互影响因素探讨

当前本专科毕业生的教育与工作匹配状况、影响因素和工资效应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2],这对研究相互影响因素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在本专科生共同培养的过程中,本科生对专科生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科生在学术上可能会对专科生产生积极影响,本科生通常拥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泛的知识储备,他们可能通过课程学习、小组讨论或学术活动等方式与专科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这种交流有助于专科生拓宽学术视野,同时也能够激发专科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个人成长方面,本科生也可能对专科生产生积极影响,本科生在大学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包括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经验都可以与专科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这些经验分享有助于专科生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本科生对专科生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在共同培养过程中,专科生的学术压力可能加大,本科生可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项目,而这种学术氛围可能对专科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学术水平不足,进而产生焦虑或自卑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本专科生共同培养的过程中,专科生对本科生同样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专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本科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相较于本科生,专科生通常更早地接触专业实践,他们在技能操作和实践应用方面往往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通过与专科生的交流与合作,本科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实际操作技巧,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但在培养过程中,专科生不良习惯的传递也是一个潜在问题,可能将对本科生的学习和成长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三、如何促进本专科生共同培养质量

要解决本专科生共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明确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不同目标和定位,本科生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而专科生则更侧重于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了这些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其次,根据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不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既能够满足本科生的学术需求,又能够符合专科生的职业导向;在合作过程中,也应关注专科生和本科生各自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本科生可以积极向专科生学习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专科生也可以从本科生那里获得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持,双方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同时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促进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升各自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也是提升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对共同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措施,确保共同培养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解决本专科生共同培养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本专科生共同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经过对本专科生共同培养影响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共同培养模式为高校带来了显著的教育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本专科生的互动与交流,为彼此提供了不同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界思维的人才,但共同培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学术水平差异、学习习惯不同、以及目标定位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和合作难题。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共同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跨界思维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雪平,李海华.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培养中辅导员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8(2):2.DOI:CNKI:SUN:KJDK.0.2018-01-028.

[2]刘扬.教育与工作匹配性研究:本专科生的差异[C]//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