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探讨
罗超 余遵龙
1.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中南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14; 2.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 云南红河 650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旨在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然而,这些工程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质污染、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此,如何在保障工程效益的同时,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以供参阅。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经济、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工程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水质污染、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此,如何在保障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同时,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水文形式和气候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对周边环境大刀阔斧地改造,大肆砍伐树木、肆意破坏植被,严重打破地理环境的固有平衡,致使气候与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工程竣工后,水库蓄水量大幅攀升,水汽蒸发量随之剧增,空气湿度显著加大,土壤含水量改变,进而致使土壤质量下滑。长时间受太阳照射,水库蓄水大量蒸发形成水蒸气,云层水汽充盈,降水次数增多、降水量加大,全方位重塑区域气候格局,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1.2对水质和河道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运营期间,施工垃圾堆积如山,废水肆意排放,若处理措施不力,将直接污染水体。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骤降,水中生物与营养成分难以维持悬浮状态,纷纷沉淀至水底,加速水质恶化。蓄水过程中,泥沙淤积,河道逐渐被淤泥堵塞,河流自净能力严重削弱,生态平衡被打破,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受重创,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受到严重影响。
1.3对土壤条件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促使区域蒸发量急剧上升,对土壤产生多方面影响。土壤长期遭受雨水冲刷浸泡,酸碱度失衡,酸性物质不断积累,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植被生长所需的肥力条件遭到破坏。工程运行后,地下水水位频繁波动,随工程用水情况变化,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农作物生长因缺乏养分而受到抑制,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区域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4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极为剧烈。工程蓄水使上游水位急剧抬升,下游水位大幅下降,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毁灭性破坏。工程建设占用大量土地,陆地生物的活动空间和栖息环境被严重压缩,生物间竞争压力陡然增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震动等,持续干扰、伤害各类生物,许多物种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到严重破坏。
2.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筹备阶段,工程规划者、建设者以及监管者都需将生态保护意识内化于心。组建专业勘察团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测绘技术,全方位勘查工程周边环境。精准掌握地形地貌,详细记录珍稀动植物分布及种群数量,深入了解水文特征,如河流流速、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依据这些一手数据,召集生态、水利专家共同研讨,精心设计方案,合理规划施工顺序。像白鹤滩水电站选址时,就避开了珍稀鱼类产卵场。施工中,规范材料堆放与机械停放,避免挤压动植物生存空间,降低工程对生态的冲击。
2.2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是把控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的关键。体系搭建之初,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卫星遥感监测,全面收集工程地生态现状数据,精准描绘生态本底。随后,运用生态模型模拟、地理信息分析技术,深入开展影响预测评估,预估工程建设及运营各阶段对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与范围。依据评估结果,联合生态修复专家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如小湾水电站建设后,针对植被受损区,规划修复区域,选用云南松、旱冬瓜等本地树种恢复植被,提前洞察生态隐患,保障生态环境不受过度损害。
2.3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而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极为关键。遵循“谁损害谁补偿”原则,借助专业生态评估机构,明确补偿范畴,不仅涉及土地占用、生物栖息地破坏补偿,还包含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补偿。组织法律、生态专家拟定详尽且具操作性的补偿条款。工程筹备时,从总建设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设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如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淹没湿地后,利用专项资金在周边开展湿地重建,种植芦苇等植物、投放水生动物,恢复湿地生态,助力受损生态走向修复。
2.4采取植物保护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常引发土壤营养失衡与水土流失等棘手问题,植物保护措施堪称化解这些难题的“妙方”。在工程周边及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损区域,邀请土壤专家、植物学家进行实地调研,依据本地气候特点、土壤酸碱度、肥力状况等,科学筛选适配的植物品种。例如在三峡库区,针对消落带水土流失问题,选用狗牙根、牛鞭草等耐水淹、固土能力强的植物开展大规模有序种植。高大乔木凭借其高大挺拔的身姿与繁茂的树冠,像一把把巨型保护伞,有效拦截降水,极大削弱雨滴对土壤的冲击力,减少土壤冲刷。低矮灌木与草本植物的落叶、残体层层堆积,如同高效吸水海绵,充分截留雨水,延长土壤涵养水分的时间。深入地下盘根错节的植物根系,仿若坚固的“土壤锚”,紧紧抓牢土壤,稳固土体结构,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加速土壤养分循环,全方位守护土壤生态健康,助力其恢复往日生机。
2.5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
水利水电工程运营期间,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是守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防线,丝毫不能懈怠。定期从环境监测、生态研究等专业机构抽调知识储备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配备先进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分辨率水质监测传感器等仪器设备,针对水质、土壤、空气等核心环境指标展开全面细致检测。以水质监测为例,利用高精度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精准地获取水体酸碱度、溶解氧、重金属含量等关键参数。一旦发现指标出现异常波动,迅速启动多部门联合的专业分析流程,从工程设备运行状况、周边工业企业排污变化、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等多维度深入排查原因。与此同时,积极搭建智能化环境预警机制,依托大数据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准分析优势,提前敏锐预判水质恶化、土壤污染、大气质量下降等潜在环境风险,并迅速组织专家团队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从物资储备、人员调配到应急处置流程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全方位筑牢环境安全的坚实壁垒。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采取植物保护措施以及建立动植物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臁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A.2024(06):0181-0184
[2]杨欢.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策略[J].云南水力发电.2024(05):18-21
[3]许鲁希.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保措施实行策略[J].低碳世界.2024(07):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