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作者

刘小华

福建省闽侯县上街厚美小学 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德育作为育人的首要目标,他可以让孩子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与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给学生的德育成长注入不竭的动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利用汉字教学,渗透文化自信,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思想,在日常写作中,挖掘德育品质,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德育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德育思想;道德品质;实践教学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的特点是知识性和德育性的紧密统一,因此,作为一名低年段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语文知识的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化思想教育于无痕,润物无声。那么,如何有效的做到这一点呢?

一、利用汉字教学,渗透德育素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习惯了电子产品,忽略了汉字中的大乾坤,日常的书写少而又少,更别说写一手漂亮的字了。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如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就会让我们整个时代缺乏了文化的根,那我们如何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呢?

1、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故事和寓意,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例如,讲解“男”字时,教师告诉孩子们,“男”字由“田”和“力”两个部分组成,象征着男人在田间耕作,用力于田地。教师讲解“虹”字时,可以讲述“虹”字虫字旁的来历:“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在雨后下来喝水。古文中就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意思是说:一条大虫悬挂在天上,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虹”时,用“虫”作了偏旁。讲完故事后,教师再告诉孩子,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每一个中国字都是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孩子们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文化自信从而得到渗透。

2、利用汉字结构进行德育教育

汉字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含义。例如,讲解“仁”字时,可以指出它由“人”和“二”组成,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从而引导学生培养仁爱之心。讲解“树”“样”等字时,教师告诉孩子:中国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规范稳定,她讲究左右互让,左右穿插,从而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就像中国人堂堂正正,互相谦让又讲究集体美。在每一个汉字的书写教学中,教师时时刻刻地提醒孩子们要互相谦让,堂堂正正,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这样孩子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得到渗透。

3、通过汉字书写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汉字书写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教师可以通过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笔画顺序和字迹工整度,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和专注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欣赏书法作品的传统文化美,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优点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挖掘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德育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课文中的英雄人物、优秀事迹等,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中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孩子感受当时沙洲坝人民的吃水困难,毛泽东看到后,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学完这一课,教师可以这样问孩子:你们喜欢毛泽东吗?为什么呢?你们喜欢沙洲坝的人民吗?为什么呢?孩子们就展开了讨论,他们有的会回答:喜欢毛主席,因为毛主席很关心乡亲们。有的回答喜欢乡亲们,因为他们懂得感恩。这样教师就对孩子们进行关心他人,懂得感恩的思想教育。在《玲玲的画》中,教师带领孩子读完后问孩子:爸爸、妈妈、奶奶为什么都喜欢玲玲的话呢?从而知道玲玲虽然年纪小,但会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孩子们向玲玲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教科书中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只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三、利用日常写作,挖掘优秀道德品质

写作教学贯穿于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如何在看图写话或命题作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我们在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的同时,融入道德教育的元素。

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挖掘人性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学会去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细心的观察者,去做一个发光发热的人,相信习作的有效途径就在不觉不觉中讲掌握了。教师可以利用习作课帮助孩子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的作文并不是一定要写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身边更多的平凡普通的事情:妈妈的爱可以是睡前的一杯热牛奶,爸爸的爱可以是雨中淋湿的半个身子,爷爷奶奶的爱可以是出门前的叮咛等等。我们身边有很多美的事情:风雨中倔强的小草,凌晨路上的清洁工人……在一次习作课堂上,在描写人物时,教师就发现学生们善于刻画很多生活中的细节,对于家人为自己忙碌的瞬间,对于同学身上的闪光点,都能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他人,学会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其实优秀的习作就是人性美的彰显,唯有如此才能让阅读习作的人从中得到这启发,受到鼓舞和激励。

不同的写作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特点来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看图与写话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理解画面的内涵,感受生活中的美;在记叙文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来展现其道德品质;在议论文中,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现象来探讨道德问题;在应用文中,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提出道德建议和解决方案。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德育效果

语文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想要更好地提升德育效果,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如教学《端午粽》之后,教师布置孩子回去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也可以布置“画画端午节”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德育思想的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品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