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红弟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西园子小学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文化意识培养被明确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强调,学生需通过英语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当前小学英语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比偏低,且教学方法多停留于知识灌输层面,难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与文化认同。人教版 PEP 教材作为全国广泛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其单元主题涵盖家庭、节日、饮食、艺术等多个领域,为传统文化融入提供了天然的切入点。本研究以该教材为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理论支撑:传统文化融入的多元视角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教师需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与探究理解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My school calendar”单元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提到的“Mid-Autumn Festival”,设计“中秋文化博览会”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文化讲解员”,用英语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及象征意义。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促使其主动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如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传统文化教学可结合多种智能形式,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如学习“Chinese paper-cutting”主题时,教师可邀请剪纸艺术家现场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视觉空间智能)、动手制作(身体动觉智能)、小组讨论(人际智能)等多模态方式理解剪纸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寓意,最终用英语撰写“剪纸文化小报”。

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文化学习需通过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包容心态。在学习“Then and now”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家庭结构的变化:中国家庭注重“四世同堂”的家族观念,而西方家庭更强调个人独立。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中西家庭聚餐场景),学生能直观感受文化差异,并尝试用英语解释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如“In China, family reunion is a symbol of harmony and love.”

二、实践路径:教材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拓展

人教版 PEP 教材单元主题虽明确,但传统文化内容分布较为零散。为构建系统化教学框架,教师需以主题为线索,整合教材内外资源。比如针对教材中涉及生活场景的单元,可拓展至中华饮食、传统服饰等文化领域;围绕节日相关单元,可补充更多传统节日知识。通过这样的整合,让传统文化教学更具连贯性与系统性。

多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它能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在呈现茶文化时,可借助视频展示茶叶从采摘到制作的精细过程,让学生感受其工艺的精湛;利用动态图片对比不同种类茶叶的色泽与形态,加深学生对茶种类的认识。通过多媒体营造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学生能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传统文化教学与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能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美术学科可从造型、色彩等角度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音乐学科能通过传统乐曲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韵律与节奏;信息技术学科则可借助数字化工具,助力学生将所学文化知识以创新形式呈现。这种跨学科实践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生动的姿态走进学生内心。

三、案例分析:以“Spring Festival”单元为例

在“Spring Festival”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需紧扣核心素养,兼顾语言、文化、学习与思维多维度发展。语言能力目标聚焦春节相关词汇与句型,如“lantern”“firecracker”等词汇及“We usually cleanthe house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这类常用句型,为学生搭建用英语描述春节的语言支架。文化意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春节“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通过对比中西方新年习俗,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包容性。学习能力目标借助小组合作完成“春节文化手册”,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合与表达能力,使其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思维品质目标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生活”,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与创造,提出创新性传承建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注入新活力。

教学活动实施注重情境创设与体验式学习。情境导入环节,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片段,以直观的视听刺激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迅速将学生带入春节氛围。文化探究阶段,分组研读教材文本与补充材料,填写“春节元素分析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节日象征意义,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跨文化对比环节,通过对比春节与圣诞节,组织讨论“Why do 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深化学生对节日共同价值的理解。项目产出环节,小组合作制作“春节文化手册”并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多维度教学评价全面反馈教学效果。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手册评分相结合,发现多数学生能准确使用春节词汇、阐述文化内涵,且所有小组完成手册制作与展示。部分学生提出“用 AR 技术还原春节场景”的创新建议,表明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方向。

结束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本文以人教版 PEP 教材为例,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验证了多元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以下方向:一是开发传统文化专项教材,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沉浸式文化学习环境;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跨文化教学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英语课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种子课堂”,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步辛蕾.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J].生活教育,2025,(14):75-78.

[2]陈高云.基于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25,25(06):178-181.

[3]康慧.核心素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J].求知导刊,2024,(28):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