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利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作者

朱贤雨

中国雄安集团水务有限公司 河北省雄安新区 070001

摘要:水利规划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水利规划的实施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如改变水文循环、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等。因此,在水利规划过程中,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评估规划可能带来的环境效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负面影响,是实现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水利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内容,以供参阅。

关键词:水利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水利工程的规划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项重要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有利影响,对社会发展提供了助推动力。但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数据表明,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会造成当地水质的变化,产生水体污染物,甚至会引发当地水土流失。因此,作为水利工作者应认清现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发展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

1.水利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研究水利规划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前,应对水利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正确分析。水利工程作为环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添加了全新的环境因素,因此也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系统。这一环境系统受到原有环境中的因素制约,并与当前的水利工程间展开密切合作与协调,这一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环境系统的优劣。一旦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则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相反,如果二者能够互相协调,则能够助推人类的生产发展。

环境因素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更是水利工程能够良好建设的基础。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必将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若能够在进行水利工程规划阶段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并充分考虑该项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则能够改善环境,减少水利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如果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完全不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则会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因此,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能够良好的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水利工程将自然环境进行良好改善,便能够使水利工程发挥出更加有利的实际效益,相反则会产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阻碍社会发展。

2.水利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1水文与水资源影响

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水文情势,如流量、水位、流速等。评价需分析工程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包括对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的保障程度,以及对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影响。例如,水库蓄水可能导致下游河道流量减少,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和河岸植被生长,评价要预测这些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2.2土地利用与景观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占用大量土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评价需评估工程占地对耕地、林地、草地等的影响,以及对区域景观格局的改变。大型水利枢纽可能形成大面积人工水域,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评价要分析这种景观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学价值的影响。

2.3生物多样性影响

水利工程可能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地、物种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评价要识别工程建设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如大坝建设可能阻断鱼类洄游通道,影响鱼类繁殖。同时,要评估工程对陆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影响。

2.4生态服务功能影响

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生物栖息地等服务功能。水利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分析工程对这些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例如,湿地被破坏会削弱其净化水质和调节洪水的能力,评价要量化这种功能损失,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3.水利规划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3.1清单法

清单法是将水利规划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和受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一一列出,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识别影响的性质和程度。这种方法简单直观,易于操作,但对影响的定量分析能力较弱。例如,在评价水利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时,可以列出工程占地涉及的土地类型、面积等清单,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3.2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通过调查分析类似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预测本规划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选择的类比项目应在工程规模、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背景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例如,在评价某新建水库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参考已建成的同类型水库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

3.3模型模拟法

模型模拟法利用数学模型对水利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模拟。例如,水文模型可以模拟工程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生态模型可以预测生物栖息地变化对物种数量和分布的影响。模型模拟法能够对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动态模拟,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但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专业知识。

4.水利规划生态环境影响的应对策略

4.1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针对水利规划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需制定全面且具针对性的措施。在生态修复方面,对因工程建设受损的河岸带、湿地等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手段,重塑生态功能。污染控制上,严格管控施工期废水、废渣排放,采用环保工艺与设备,减少污染产生。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珍稀物种保护区,建设鱼类洄游通道,为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空间。实施这些措施,可有效减轻水利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助力生态系统稳定。

4.2优化规划方案

水利规划过程中,生态环境因素应深度融入。合理调整工程布局,避开生态敏感区,像自然保护区、重要栖息地等。在满足工程需求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规模,降低对土地资源及相关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积极选用环保材料,如可降解土工材料、低污染建筑材料等,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优化,能让水利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协同共进。

4.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鉴于水利规划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对受影响区域,一方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另一方面,对当地受影响的居民、企业等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弥补其因生态变化遭受的损失。资金来源可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工程受益方付费等方式筹集。以此平衡水利开发与生态保护,推动两者协调发展。

4.4加强监管和执法

要建立健全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与执法体系。对评价工作全程监督,确保评价流程合规、方法科学、结果有效。在规划实施阶段,加强现场监管,督促建设单位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对违规行为,执法部门依法严惩,如对未按要求处理施工污染、破坏生态保护设施的行为,给予罚款、责令整改等处罚,保障生态环境不受侵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全面地评估水利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规划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水利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未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将不断完善,为水利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寿山.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运用措施研究[J].区域治理.2024(11):139-141

[2]唐大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水上安全.2024 (18):47-49

[3]连彦红.城市发展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08):0195-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