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及保障措施

作者

贾晓光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党群服务中心 内蒙古兴安盟 1375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诸多安全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性问题,随后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旨在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性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模式正逐步从传统走向信息化。这种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档案资源能够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快速共享,充分发挥其价值,为单位的决策和业务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信息化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入了一系列安全隐患。档案信息涵盖了单位的重要业务数据、人员信息等,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如数据被窃取、篡改或丢失,不仅会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还可能损害社会公众利益,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深入剖析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对维护单位稳定发展和社会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

(一)网络安全风险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系统面临着严峻的网络攻击威胁。黑客具备高超的技术手段,他们常借助恶意软件,如精心编写的病毒程序,潜伏在系统中,等待时机窃取敏感信息;或者通过网络钓鱼,伪装成合法的机构发送虚假邮件,诱使工作人员点击,从而获取系统权限。一旦成功入侵,他们便能肆意篡改、删除档案信息,让档案失去真实性和可用性。而网络病毒传播速度极快,一台设备感染,瞬间就能蔓延至整个档案管理系统,像臭名昭著的勒索病毒,将档案数据加密,单位往往只能被迫支付赎金,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数据安全风险

数据安全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内部工作人员若缺乏安全意识,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环境下传输包含机密信息的档案数据,或者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时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数据被窃取。再者,外包服务公司在处理档案数据过程中,如果管理体系不完善,也容易引发数据泄露风险。而数据丢失的原因同样多样,存储硬件长期使用出现老化、故障,软件系统出现严重漏洞导致崩溃,以及工作人员误操作删除关键文件等,都可能使珍贵的档案数据永久消失,给单位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采用的技术标准千差万别。这就导致系统之间犹如一座座孤岛,兼容性极差。在实际的信息共享过程中,常常因为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标准不一致,使得数据在交换时出现丢失、乱码等问题。不仅如此,维护多个不同标准的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增加了系统的运维成本,同时也给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四)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档案管理人员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部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日常工作中,设置简单易猜的密码,如生日、电话号码等,这几乎等同于不设防;随意与他人共享账号,使得账号权限失控;对系统提示的更新信息视而不见,导致系统长期存在安全漏洞。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却给档案信息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二、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性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为了抵御网络攻击,事业单位应在档案管理系统的网络边界部署功能强大的防火墙。防火墙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能够严格筛选进出网络的流量,阻止外部非法网络访问。同时,配备先进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如同敏锐的哨兵,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一旦发现异常流量或攻击行为,便能及时发出预警。例如,通过精准配置防火墙规则,只允许经过授权的IP地址访问档案管理系统,从源头杜绝非法访问。并且定期利用专业的安全扫描工具,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发现漏洞后及时修复,密切关注软件供应商发布的安全补丁,第一时间进行更新,确保系统安全无虞。

(二)保障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是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重要的档案数据,必须采用加密技术进行保护。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巧妙结合,在数据传输时,利用对称加密快速加密数据,保障传输效率;在数据存储时,运用非对称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制定完善的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对档案数据进行全量或增量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安全的存储设施中,防止因本地灾难导致数据全部丢失。此外,建立高效的数据恢复机制,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能够迅速启动恢复流程,快速恢复数据,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三)统一技术标准

在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系统兼容性差与信息共享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档案管理效能的提升,统一技术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关键节点,相关部门需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迅速组建专业的专家团队。团队要全面考量,从系统设计架构的整体规划,明确其模块构成与交互逻辑;到开发语言规范的统一,确保代码编写的一致性;再到数据格式的统一设定,如采用通用的文档、图像格式等;以及接口标准的精准定义,保证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传输稳定;还有安全规范的严格制定,涵盖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要求等。在系统建设和升级时,必须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同时强化兼容性测试,通过模拟日常档案查询、借阅、跨部门数据流转等实际场景,对系统进行全方位检验,从而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无缝对接,高效推动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

人员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定期培训与科学考核机制的建立不可或缺。应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全面的信息安全培训。在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板块,详细讲解网络攻击的常见手段,像黑客利用漏洞植入恶意软件、发起网络钓鱼等,同时传授对应的防范方法,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识别并应对风险。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强化工作人员的数据保护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数据安全关乎单位核心利益。在操作规范方面,教导正确设置高强度密码,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组合,以及安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的方法,如先杀毒再接入系统等。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考核机制,将信息安全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依据情节轻重严肃惩处,以此激励员工主动提升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共同为档案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技术标准、人员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不断完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梁晓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及保障措施[J].办公室业务.2024(22):16-18

[2]王炬堡.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陕西档案.2024(03):48-49

[3]张海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分析[J].华东纸业,2024 (1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