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及文化队伍的建设措施研究
索朗次仁
西藏那曲市尼玛县申亚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853219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效果影响群众生活幸福感、地方文化特色传承与基层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文化队伍作为这类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与执行者,其专业素养是决定活动质量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各地虽投入资源建设,但在活动精准供给与队伍长效建设上仍有改进空间。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活动内容与形式的积极变化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供给已从统一推送逐步转向分类供给,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群体的活动占比明显提升,面向老年群体、青年群体、少年儿童的特色活动均有相应安排。形式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破活动的时空限制,部分县区基层文化站开通线上活动预约平台,农村地区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且活动参与方式更注重互动性,推动群众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提升活动吸引力与群众融入感。
(二)活动开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部分基层文化机构策划活动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深入调研,导致活动内容与群众兴趣脱节,存在需求适配不足的问题。数字化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也有不足,部分线上平台功能局限于预约与信息发布,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感,农村地区还受网络与设备使用能力影响,数字化活动覆盖有限。此外,活动地域覆盖不均衡,乡镇与农村地区活动频次低于城区,偏远农村活动形式简单,缺乏地方特色与深度。
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队伍结构与专业能力的短板
基层文化队伍以专职人员为核心、兼职人员为补充,但结构存在明显短板,专职人员数量普遍不足,乡镇文化站常仅配备 1-2 名专职干部,需承担多项工作导致活动难以精细化;兼职人员多为志愿者或文化爱好者,缺乏系统专业培训,活动组织与文化指导能力不足。同时专业能力单一制约服务水平,多数基层文化工作者缺乏数字化工具操作、文化资源整合等能力,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活动创新力不足。
(二)激励机制与人才留存的难题
基层文化队伍激励机制不完善,专职干部薪酬与任务不匹配、晋升渠道窄,兼职人员与志愿者多仅获精神奖励,缺乏物质补贴与技能提升机会,导致人才流动频繁。人才留存还面临“引进难”与“留住难”困境,基层对专业文化人才吸引力有限,高校毕业生倾向城市就业,已有专业人才也因发展空间与工作条件问题向城区或其他行业流动[1]。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需求匹配型”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基层文化机构可利用数字化平台搭建“线上学习社群”,为文化队伍成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支持,在社群内上传培训课程视频、优秀活动策划案例、文化资源整理模板等学习资源,方便成员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学习;鼓励成员在社群内分享日常工作心得、活动策划思路,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让队伍成员在交流互动中相互借鉴、共同提升。
解决基层文化队伍专业能力单一的问题,还需建立基于群众需求与岗位需求的“需求匹配型”培养体系,打破传统“统一培训”模式的局限。基层文化机构先开展“需求调研-能力评估-定制培训”的全流程培养规划,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具体需求,了解群众在活动类型、参与时间、内容深度等方面的偏好;再对现有队伍成员的能力进行系统评估,明确成员在数字化工具操作、文化资源整合、活动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短板。推行“专兼结对”的实践培养模式是核心环节,基层文化机构将专职文化干部与兼职人员、志愿者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以干代训”提升兼职人员能力。
(二)打造“数字赋能+多元协同”的队伍支持机制
建立多元协同的支持机制,能为基层文化队伍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与稳定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培训资金与人才补贴,提高专职文化干部的薪酬待遇,确保其收入水平与工作任务相匹配;为兼职人员、志愿者提供交通补贴与餐饮补贴,解决其参与文化服务的实际成本问题;投入资金购买音响设备、摄影器材、数字化教学设备等专业设备,改善基层文化工作的硬件条件。
鼓励高校、企业与基层文化机构深度合作,高校根据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需求设计定制化课程,选派专业教师为队伍成员授课,同时接收优秀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进入高校参加短期进修;企业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向基层文化队伍捐赠数字化设备,或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如科技企业与乡镇文化站合作,免费提供短视频剪辑软件的使用权限,并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操作培训;推动社区、学校、文化场馆与文化队伍联动,社区优先开放广场、活动室等公共空间供活动使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志愿者服务为队伍补充年轻力量,文化场馆提供展品资源与专业指导协助开展展览、鉴赏活动,形成多方协同的文化服务网络。
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基层文化队伍赋能,可进一步提升其服务效率与创新能力。基层文化机构开发专门的基层文化服务数字工具包,包含活动预约系统、数据分析模板、宣传素材库等实用工具。活动预约系统能自动统计参与人数、生成电子签到表,减少人工统计的工作量,提高活动组织效率;数据分析模板可自动分析群众的活动参与频率、偏好类型、参与反馈等数据,为策划活动提供精准支持。
(三)建立“动态评价+长效激励”的人才留存机制
建立人才“回引”机制,能吸引外出的本地文化人才返乡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为基层文化队伍注入专业力量。针对在外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本地人才,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如为返乡创办非遗工作室的传承人提供场地租金补贴、创业贷款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与场地问题;为返乡人才设立专属的岗位编制与发展机会,邀请其担任基层文化队伍的技术顾问或项目负责人,带领队伍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并提升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可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成员的归属感与稳定性,解决人才流动频繁问题。针对专职文化干部,拓宽其职业晋升渠道,建立从基层文化站到县区文化部门的纵向路径,设立跨部门交流岗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设立“基层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对长期坚守岗位、成绩显著者公开表彰,增强其职业荣誉感。针对兼职人员与志愿者,实行“积分兑换”制度,参与活动组织、培训学习、资源整理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名额、文化场馆门票、生活用品等奖励;为优秀志愿者提供实习推荐或就业指导,帮助其进入文化行业,将志愿服务经历转化为职业优势[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艳.新形势下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4):64-66.
[2]叶城咏.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策略分析[J].文化月刊,2023(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