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

霍中财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18

摘要: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面临着参与意愿不足、参与渠道单一和留存比例较低的问题,为此提出参与前置,培养适应力;改善政策,增强安全感;激发动力,提升归属感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农林高校;乡村振兴;对策分析

农林高校毕业生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知识和技能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具价值。进一步阐释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深入分析当前的现状、探索有效改善的途径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农林高校毕业生因其专业的契合性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有可为,同样乡村振兴的实现也迫切需要农林人才的广泛参与。

1.推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与创新

农林高校毕业生通常接受了系统的农业科学、林学、生态学等专业教育,不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先进知识和技能传递给乡村地区,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到农业生产、乡村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帮助乡村地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促进文化与精神的交流与融合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只有提供村民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振兴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杨沁,2022)。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能够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城乡之间的隔阂,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实现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回信中强调,青年人要有“自找苦吃”的精神,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是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实践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了解国情,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林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规模在2018年便达到了80余万人,已是世界农科人才培养第一大国。另一方面,乡村人口外流或“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振兴受到人才短缺的掣肘。

1.参与意愿不足

一方面乡村需要大量高素质农林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乡村劳动力外流、农林高校人才逃避乡村就业(王妍稳、聂海,2019),这是当下乡村人才供需的矛盾现状。有学者以云南农林本科院校的农学类专业大学生为样本,调研了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在农村领域工作。代兴梅等人在对东北林业大学等四所农林高校2019—2015年毕业生去向进行统计后,发现仅约4%的人选择在乡村基层就业。

2.参与渠道单一

从目前的乡村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的渠道来看,绝大多数服务于基层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与高校定向培养的岗位,如定向培养的师范、医疗、基层农技人员等,这些人群往往是“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在一入学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国家和各地区的选调或志愿服务计划。这些项目也确实为基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鲜血液。然而,这些岗位大多是体制型工作,主要从事的是公共服务,在推动乡村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方面作用有限。

3.留存比例较低

当前,尽管有体制内的岗位吸引农林高校毕业生进入乡村,但能够在乡村长留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人员比例较低。一方面,部分乡村振兴的岗位是临时或志愿服务性质,不具有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后,忙碌于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中,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尤其是难以在专业技能和知识层面得到持续提升,必然会产生本领恐慌,迫切想要离开这种环境。

三、农林高校毕业生乡村振兴参与的优化对策

1.参与前置,培养适应力

农林高校毕业生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适应力的提升是确保顺利融入乡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毕业生就业于乡村并参与乡村建设是应对就业需求结构性失衡和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的有效手段。通过前置毕业生参与乡村建设,在高校教育阶段参与乡村实践,能有效提升适应力和参与意愿。通过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园内便开始探索乡村的多样性,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基层建设之中。

要想实现前置化的理想效果,需要政府、高校与乡村三者间的有效协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领和桥梁的角色,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为高校与乡村之间的合作提供政策基础和资源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则需要将乡村振兴纳入教学和研究的重点,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乡村、服务乡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乡村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善政策,增强安全感

要吸引并留住农林高校毕业生这一人才资源,必须从政策层面着手,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安全感。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以确保毕业生在投身乡村振兴时获得必要的支持与保障,例如学费退还、税收减免、创业资金扶持等激励措施。同时,对于乡村振兴中急缺的技术性人才,政府应出台特别的吸纳政策,如提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优先考虑其住房需求等,以此吸引并稳定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

安全感的塑造不仅要关注毕业生的物质需求,更要着眼于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为此,政府需建立一套长效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确保毕业生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实现自身价值。这包括建立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以便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等,从而在根本上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3.激发动力,提升归属感

为激发农林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创业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技术服务与市场对接等,以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此外,通过建立农林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林人才提供实验田和展示窗口,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积极推动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治理,能够提升毕业生在乡村的归属感。如通过设立青年议事会、开展乡村发展规划研讨等形式,引导农林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如提供职业发展指导、表彰优秀青年代表、建立青年人才库等,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荣誉感。通过这些措施,农林高校毕业生将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志斌,肖伟华.从“出口困境”看新农科理念下农林高校学生的特质培养[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02):38-45.

[2]段俊如.云南农林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22.

[3]代兴梅,周艳波.农林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6,(10):119-121.

作者简介:霍中财(1994—),男,汉族,南京林业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