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深冷压力容器制造工艺中的焊接新技术研究

作者

丁传江 陈时东

1.大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214500;2.宜兴威尔封头有限公司 214212

摘要:深冷压力容器是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储存设备,在石油化工、医药制造等行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这类容器主要用于存储易燃易爆、强腐蚀性、高毒性及需低温保存的特殊介质,同时其运行环境可能涉及高温高压等复杂工况,鉴于其使用场景的特殊性,设备质量管控至关重要。任何密封失效都可能导致介质泄漏,进而引发爆炸、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对人员生命和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本文重点探讨深冷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先进焊接工艺技术。

关键词:深冷压力容器;容器制造;制造工艺;焊接新技术

在深冷压力容器制造体系中,焊接工艺的质量直接决定设备整体性能,随着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行业对容器制造质量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这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需对焊材选择、工艺参数设定、操作规范实施全过程管控,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焊接材料特性、参数调整对焊缝质量的影响规律,科学选择最优焊接方案,同时,建立完善的焊接过程监控体系,确保各环节严格符合技术规范,从而保障容器焊接结构的长期可靠性[1]。

一、深冷压力容器的制造概述

深冷压力容器的制造流程涵盖材料准备、成形加工、焊接装配和检测四个核心环节,材料选择需优先考虑低温环境下具备稳定性能的特殊钢材,例如采用含有锰、镍元素的09MnNiDR低温钢,这类合金成分能有效提升材料抗脆化能力,在工艺准备阶段,需对钢材表面实施酸洗除污、抛光打磨、反光涂层处理等工序,确保材料达到焊接所需的洁净度与表面状态。成形加工环节主要依托冲压与滚压两种工艺,冲压工序采用油压机或专用冲床设备,滚压过程则需配置大吨位轧机完成,模具设计阶段需重点分析容器内部压力分布特征,通过应力模拟计算确保成型后的构件既满足几何精度要求,又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焊接工序作为制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通常选用自动化氩弧焊或激光焊接技术取代传统手工电弧焊,以克服低温工况下的工艺缺陷,通过精准调控保护气体流量、焊接焦距、行进速度等参数,并配合实时监测系统,可显著降低气孔、裂纹等缺陷发生率,焊后还需进行喷砂处理提升表面质量。质量检测环节采用超声波、涡流等无损检测手段验证密封性与结构强度,同时通过高低温交变试验评估材料的膨胀收缩特性,检测重点包括微观组织变化、力学性能参数波动等指标,以此作为产品服役寿命预测的重要依据。

二、深冷压力容器制造工艺中的焊接新技术要点

(一)预热与焊接材料控制

预热作为焊接前的关键工序,主要通过加热工件至预定温度实现材料性能优化,该工艺的核心作用在于降低焊接热应力,通过温度提升促使材料分子结构趋于稳定,对于深冷压力容器而言,预热工序尤为重要,此类设备运行中需承受极端低温与高压环境,若忽略预热易造成焊缝区域与母材间热应力失衡,进而引发裂纹缺陷与结构变形,预热处理不仅能改善材料组织的均匀性,还可有效抑制硬化层生成,显著提升焊接接头的韧性指标与抗腐蚀能力。在材料选择方面,需严格区分基材与焊材的技术要求,基材作为容器主体材料,其选择应重点考察力学强度、低温韧性及耐蚀性能等核心指标,焊材的选用则强调与基材的化学相容性、力学匹配性以及工艺适应性,需同时满足焊接操作便利性与接头性能稳定性要求,特别在低温工况下,焊接材料的冶金特性直接影响接头区域抗脆断能力与长期服役性能。根据NB/T47018.1~47018.7技术规范,深冷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焊接必须采用低氢碱性焊条体系,埋弧焊工艺优先选用中性或碱性焊剂,对于含镍特种钢材的焊接,需严格控制焊材中的硫、磷等杂质元素含量(建议≤0.010%),同时将氧、氮气体元素控制在极低水平,以此保障焊接接头在深冷条件下的冲击韧性,材料选择失误可能引发接头强度不足、韧性劣化等安全隐患,因此在焊材认证阶段需进行严格的化学成分验证与工艺匹配试验[2]。

(二)焊接工艺选择

深冷压力容器焊接工艺的核心选择标准需兼顾焊接质量保障与残余应力、缺陷最小化控制[5],从成本角度分析,手工电弧焊虽具备广泛应用基础,但其焊接重复性存在明显不足;激光焊、电子束焊等高能束工艺虽具备能量密度高、熔深控制精准等技术优势,却面临设备投资过高的制约,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自动氩弧焊在深冷容器制造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该工艺采用氩气惰性保护体系,能实现焊接区域的有效隔离,实验数据显示较空气环境焊接可降低焊缝区氧含量达80%,氩气介质中的电弧稳定性显著提升,配合1400℃以上的高温焊接环境,有利于形成均匀致密的金属结合层,工艺参数调节方面,通过精确控制氩气流量可优化熔池动力学特性,将熔渗类缺陷发生率降低50%以上。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焊材输送、气体调控和焊枪运动等关键功能模块,成功将焊接热输入波动范围压缩至±10J/mm,大幅提升工艺稳定性和重复精度,设备投资方面,该方案成本仅为激光焊接系统的20%,具有显著经济性优势,工程应用数据表明[6],在严格控制装配间隙≤0.1mm并优化焊接参数的条件下,自动氩弧焊可获得组织致密、硬度梯度合理且残余应力分布均匀的优质焊缝,该工艺兼具操作简便性和设备可靠性,已成为深冷压力容器焊接领域的优选技术方案[3]。

(三)焊接接头设计与施工准备

在实施焊接作业前,必须根据工程特性进行接头的专项设计,常见的接头形式包括对接、角接和搭接等类型,每种结构都具有独特的工艺特征,对接接头适用于同截面构件的连接,角接主要用于不同截面构件的边缘结合,而搭接则是通过部分重叠实现构件连接,不同接头形式对应的工件定位方式存在显著差异,需结合实际工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在进行焊接接头设计时,需重点把握三个技术要素:首先是坡口角度与间隙控制,这会直接影响焊枪操作空间和热输入分布,角度偏差过大会导致熔深不均,进而引发结构变形问题;其次是焊缝间隙的精准设置,这关系到熔敷金属的填充效果和熔合质量,间隙不当易产生未焊透或咬边缺陷;最后是变形控制策略,通过优化接头几何尺寸和形状设计,可有效降低焊接应力和形变风险,工程实践中需对上述参数实施全过程管控,确保焊接接头的结构可靠性。施工前的预处理步骤为:第一步需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彻底清除接头表面油污、氧化层等杂质,防止焊接缺陷产生;第二步进行毛刺打磨处理,保证接触面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最后实施坡口加工,通过倒角处理优化应力分布,增强接头承载能力,完善的预处理工序能为焊接作业创造理想条件,是保障最终焊接质量的重要基础。

(四)焊接质量控制

第一,焊接作业中需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质量缺陷。首先应重点防范气孔问题,气孔多因空气湿气、油污及氧化物侵入熔池形成,须严格执行焊前清理标准:焊条电弧焊需在坡口正反20mm范围、埋弧焊在30mm范围内彻底清除锈迹油污,并打磨至金属本色显露,使用碱性焊条与埋弧焊工艺时尤需加强表面清洁度控制,确保焊接环境洁净度。

第二,须严格控制夹渣缺陷。夹渣指残留在焊缝中的焊渣、氧化物等杂质,会削弱焊缝力学性能并引发应力集中,预防措施包括:实施多层焊时坚持层间清渣,合理增大焊接电流改善熔池流动性,需注意焊材匹配性,避免使用药皮成分不当或熔点过高的焊条、焊剂,焊条电弧焊操作中应规范运条手法,通过恰当的摆动促进熔渣上浮排出,从根本上消除夹渣隐患[4]。

第三,在焊接过程中需科学控制焊接参数。焊接热输入由参数组合决定,直接影响焊缝金属力学性能、外观质量和生产效率,主要控制要素包括:焊材类型与规格、电源类型与极性、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保护气体流量等,具体工艺规范为:GTAW焊接推荐选用φ2.0/2.5氩弧焊丝;SMAW焊接根据板厚匹配焊条直径,≤4mm板材焊条直径不超过板厚,4-6mm板材选用φ3.2焊条,≥8mm板材实施打底φ3.2+填充盖面φ4.0组合工艺;SAW焊接碳钢、低碳钢及不锈钢宜用φ4.0焊丝,低温钢适用φ3.2焊丝。电源极性配置方面,GTAW采用直流正接,SMAW和SAW采用直流反接,其中焊接电流决定熔深,电弧电压影响熔宽,焊接速度调控单位长度热输入量。对于深冷压力容器制造,必须依据NB/T47014-2023标准开展焊接工艺评定,制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PQR)和焊接工艺规程(WPS),施焊过程中应严格执行WPS规定,精确控制焊接速度、电流、电压等核心参数,确保焊缝平滑过渡且满足无损检测要求。

第四,焊接过程需严格控制工件背部氧化。针对不锈钢深冷压力容器及马氏体钢、铁素体钢的GTAW焊接,必须实施背面氩气保护工艺,该措施通过隔绝空气与焊接区域的接触,显著降低背部氧化风险。

第五,焊前需彻底清理接头表面杂质。确保接头质量达标,操作时应优先采用平焊位置进行多道焊,避免焊枪摆动导致焊缝中部凹陷,实施多层多道焊时,各层焊道接头需保持50mm以上错位间距,对于易裂焊缝,收弧时必须填满弧坑,若出现弧坑裂纹需立即打磨清除,每道工序完成后,必须清除表面熔渣及氧化物方可继续施焊。

第六,焊工须通过TSGZ6002考核并持证上岗,严格执行WPS工艺规范,焊后需系统总结操作经验,深入理解焊接核心工艺,持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确保焊接全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整体提升焊接质量水平[5]。

三、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焊接质量评价体系的可靠性需通过实践检验,在某化工企业深冷压力容器制造项目中,对自主研发的焊接控制技术开展为期一年的工程验证,项目涵盖反应釜、储罐和热交换器等典型设备,材料涉及碳钢与不锈钢,壁厚范围10-50mm。为对比验证效果,将100台容器随机分为两组:50台采用新型焊接控制技术(实验组),50台沿用传统工艺(对照组),总焊缝长度各约5000米,通过全程记录焊接参数、环境数据和检测指标发现,新型技术显著降低质量缺陷,如表1所示,实验组各类焊接缺陷检出率均优于传统工艺组。

由表1数据可知,实验组在各类焊接缺陷管控方面成效突出,其中裂纹缺陷检出率由1.0%下降至0.2%,降幅达80%,这得益于材料预处理工艺的优化和焊接参数的严格把控,气孔与未熔合缺陷检出率分别实现60%和70%的降幅,体现出改进后焊接工艺和过程监控措施的实际效果。

为系统评估质量改进效果,对两组深冷压力容器实施全数无损检测,涵盖射线与超声波双重检测方式,结果显示实验组合格率攀升至99.5%,较对照组95.8%的合格率提升明显,表明实验组焊缝质量已基本满足设计规范,有效保障了产品性能稳定性[6]。

从生产效益维度分析,焊接返修率的大幅下降推动实验组生产效率提升约15%,材料损耗率同步缩减40%,质量改进不仅带来直接成本降低,还促使生产周期压缩20%,客户订单交付及时率提高至98%以上,形成质量与效益良性循环。安全性能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焊接工艺的显著改善,在水压测试环节,实验组所有深冷压力容器均成功承受1.5倍设计压力考验,容器本体未出现任何泄漏或形变;相比之下,对照组容器在1.3倍设计压力测试时出现2%的微渗漏案例,需进行局部修补处理。持续监测数据显示,应用新工艺制造的深冷容器在服役期间展现出更优异的结构稳定性,投入使用满周年后的例行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容器焊缝区域保持99.8%的完整率,较对照组98.5%的数值提升明显,系列实验数据有力佐证了本次研发的焊接质量管控技术在工业实践中的实用价值与工程可靠性。

结论

综上所述,在深冷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焊接工艺与材料的科学筛选和合理选用至关重要,焊接作业中需精准控制工艺参数并强化质量监管,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标准规范,确保高质量作业实施,切实保障整体焊接质量。未来,随着工业技术持续发展,深冷压力容器在各领域的应用将日益拓展,因此必须重点强化该设备的焊接技术研究与实践,通过全过程质量控制提升焊接接头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谭雪龙,朱婷,靳茂明,等.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的探讨与建议[J].中国设备工程,2025, (03):146-148.

[2]张建国,张小波,周厚飞.压力容器焊接工艺优化[J].冶金与材料,2025,45(01):26-28.

[3]谭雪龙,朱婷.压力容器制造工艺参数对焊接质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5,61(01):132-134.

[4]周智辉.低温压力容器08Ni3DR焊接工艺及热处理试验研究[J].中国化工装备,2025,27 (01):44-48.

[5]朱新杰,姚森,邓明晰,等.面向化工压力容器焊接结构的超声导波阵列成像检测[J].当代化工研究,2025,(01):136-138.

[6]汪海峰.化工压力容器制造中焊接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机械,2024,(36):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