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探讨

作者

邵艺楠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730300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通过创新策略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的关键要素,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提升策略,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国际环境,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策略

引言

全球化不仅推动了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不仅关乎个人的国际竞争力,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然而,当前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文化差异认知不足、语言沟通能力有限等。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要素

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敏感性、交际技巧和文化调适能力。

(一)语言能力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桥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特别是国际通用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文化理解的窗口。通过外语学习,个体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社会习俗,从而增强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

(二)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能力。它要求个体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敏感性源于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促使个体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备文化敏感性的个体在交流中更注重细节,能够准确解读对方的文化信号,避免文化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三)交际技巧

交际技巧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核心要素。它包括倾听、表达、反馈和非言语交际等多个方面。倾听要求个体能够耐心、专注地听取对方的意见,理解其观点和感受;表达则要求个体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反馈是交际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非言语交际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调等,也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这些技巧有助于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自如、得体。

(四)文化调适能力

文化调适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必备素质。它要求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这种调适能力包括对新文化的接受与适应、对文化冲突的解决与协商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坚守。具备文化调适能力的个体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同时也不失自己的文化本色。这种能力对于建立跨文化友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挑战

尽管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文化差异认知不足

部分大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仅限于一些广为流传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而缺乏对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深入理解和亲身体验。这种浅尝辄止的文化认知导致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准确把握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行为习惯,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文化共鸣。在交流中,他们可能会因为对异国文化习俗的无知或误解而产生尴尬或冲突,从而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二)语言沟通能力有限

虽然许多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但在面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流对象时,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语言的深层次运用,如俚语、习惯用语和文化特定的表达方式,成为他们语言沟通的障碍。这种语言能力的局限性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达清晰度,还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因此,提升语言沟通能力,尤其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特定语言运用,成为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

(三)交际技巧欠缺

部分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必要的交际技巧,特别是在倾听、表达和反馈方面显得尤为不足。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也无法给予对方及时、恰当的反馈。这种交际技巧的欠缺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难以与对方建立起真正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提升交际技巧,尤其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特定交际策略,成为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四)文化调适能力不足

面对文化差异时,部分大学生可能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抵触情绪。他们难以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往往固守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难以融入异国文化氛围中。这种文化调适能力的不足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误解。因此,增强文化调适能力,学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灵活运用交际策略,成为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必备素质。

三、创新策略探讨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创新策略。

(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跨文化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为大学生开辟了全新的跨文化体验途径。通过佩戴先进的VR设备,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走进”世界各地的国家和民族。他们可以漫步在异国他乡的街头巷尾,亲眼目睹当地独特的生活习俗,如非洲部落的原始舞蹈、日本的和服文化或印度的色彩斑斓的节日庆典。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大学生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并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细节,从建筑风格到饮食习惯,从宗教信仰到社交礼仪。例如,在体验印度节日排灯节时,学生们可以置身于灯火辉煌的街道,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聆听祭司吟唱古老的经文,甚至亲手参与制作和点燃传统的油灯。这样的经历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敏感性,让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细微差别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大学生们能够在虚拟世界中积累丰富的跨文化经验,为将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在线国际交流项目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强大力量,高校能够跨越地理界限,与国际高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在线国际交流项目的蓬勃发展。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在线讨论平台和跨国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大学生们拥有了与来自全球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实时互动的宝贵机会。例如,国内高校与一所美国高校合作开展了一个在线文化交流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两国的大学生通过定期的视频会议共同探讨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问题。在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在线讨论中,中国学生分享了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而美国学生则介绍了他们在社区环保行动中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和交际技巧上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互联网平台,大学生们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共同拓宽国际视野。

(三)引入跨文化案例分析教学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引入真实的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通常涵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际交流情境,其中涉及文化差异、冲突及其解决策略。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学生们能够深入洞察文化多样性的复杂性,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举例来说,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个关于国际商务谈判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一家中国公司与一家美国公司进行业务洽谈,但在会议过程中双方因沟通方式和礼仪习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例如,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间接和委婉的表达方式,而美国人则可能更加直接和坦率。通过分析这个案例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点,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以避免误解和冲突。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们需要仔细研读案例,识别其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和讨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案例讨论,学生们还能够从多角度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学会在跨文化环境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培养跨文化创新思维

鼓励大学生培养跨文化创新思维,是提升他们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关键。高校应积极倡导从不同文化视角思考问题,并寻求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为此,可以开设一系列创新课程,如“国际创新管理”、“跨文化创意思维”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例如,在“国际创新管理”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在跨国团队中发挥各自文化优势,共同推动项目进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跨文化合作的魅力,学会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将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实践中。同时,举办跨文化创意大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有效方式。这类比赛通常要求参赛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背景,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方案。比如,某高校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挑战赛”,就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与。他们围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如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开发环保产品、推广跨文化教育以促进环保意识等。这些方案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为国家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脱颖而出,还能够为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创新思维将成为推动全球进步的重要动力,为构建更加和谐、开放的世界贡献力量。

(五)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

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以促进国际间的知识共享与文化交融。这样的平台可以定期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外籍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丰富多彩的讲座、研讨和交流活动。例如,举办了一场“国际文化节”,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分享他们各自国家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现代发展。活动中,留学生们通过展示传统服饰、表演民族舞蹈、品尝特色美食等形式,让在校师生深刻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外籍教师和专家学者也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深入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挑战。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们得以拓宽国际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体验异国文化,学会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从而在心灵深处种下包容与理解的种子。此外,跨文化交流平台还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他们可以在与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中锻炼语言能力,在参与国际研讨时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高校建立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现自我。

(六)加强教师培训与改革

教师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长的引路人。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师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化差异,并巧妙地将这些差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语言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元素,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引入更多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模拟国际会议、跨文化交流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如何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七)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个体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来源。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价值观,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自信。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如中国传统哲学、民俗学、古典文学等,让学生系统学习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剪纸等,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在跨文化交流中,大学生如果能够自如地运用本土文化元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无疑会大大增强他们的沟通效果和文化影响力。比如,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学生可以引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在国际艺术展览上展示具有中国风情的艺术作品。这些都能够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信地展现自我,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此外,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还能有效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当他们深入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时,会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将成为他们跨文化交流中的坚实后盾,使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

结束语: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通过创新策略的实施和持续培养机制的建立,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国际环境,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潘芮莹.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8):82-84.

[2]李威.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4,(01):31-34.

[3]刘胡英.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现代英语,2023,(24):62-64.

[4]胡小红.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2):170-175.

项目: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全国高校202412654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