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数据质量技术判断常见方法探讨
叶玲玲
沈阳隆力德鑫通环保检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27
摘要:当前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采集不准确、存储环节存在漏洞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本文分析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数据可靠性的提升策略,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直接关乎政府决策、企事业单位运营以及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数据的可靠性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技术问题、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复杂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策略。
1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进行定量化测量和观测,以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变化趋势。为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质量要求。
第一,监测数据的采样过程需要科学规划和严格执行。采样点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涵盖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不同污染程度的区域。同时,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人为干扰和污染,确保获取的样本真实可靠。
第二,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需要基于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分析过程中应该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确保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需要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进行数据的测量和记录,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第三,监测数据的质量应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质量控制包括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处理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质量评估则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检查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第四,监测数据应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可追溯性意味着监测数据的来源和采集过程应该能够被追溯和溯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可重复性则要求监测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应具备可重复操作的特点,以便其他研究人员能够复现和验证结果。
2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数据质量技术判断常见方法
2.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首先,对同一样品进行双份或多份平行测定,通过计算平行样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来判断数据的精密度。一般要求平行样相对偏差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如水质检测中,某些常规指标平行样相对偏差应小于10%。其次,在已知浓度的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然后进行测定,计算加标回收率。第三,标准物质对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测定结果与标准物质的标准值进行比较,判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测定值在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则说明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计算一组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与历史数据或同类样品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判断本次检测数据是否异常。其次,进行相对标准偏差(RSD)计算。一般来说,RSD越小,数据的精密度越高。在环境监测中,对于一些稳定的指标,如地下水的常规水质指标,RSD通常要求小于一定值。第三,进行 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检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如在水质检测中,化学需氧量(COD)与生化需氧量(BOD)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若某次检测数据中两者的相关性明显偏离正常范围,可能说明数据存在问题。
3 相关建议
3.1 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细则
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细化篡改、伪造等各类造假行为的判定情形,进一步增强其可操作性。此外,近年来新发布的监测方法、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文件均增加了质量控制方面的篇幅,对质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实施细则应对质控内容的执行情况有所侧重,增加对数据质量明显失控却又无法将其定义为数据造假行为的情况的判定内容,为进一步震慑数据造假行为提供利器。
3.2 完善行业约束自律机制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并为其提供咨询、沟通、监督、自律、协调等服务的中介组织,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量的增加,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日渐凸显,行业协会自律管理逐步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各地可成立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协会,从事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内部登记备案、业务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协会在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活动中的自律功效,为各监测机构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
3.3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监测质量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自愿登记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行业自律效力。例如,某省于2021年研发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要求在该省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活动的机构均需在平台登记,对监测行为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加强监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极大提升了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4 加强标准物质使用管理
标准物质是实现准确一致的测量,保证量值有效传递的计量标准。在整个溯源链中,标准物质起着复现量值、传递测量不确定度和实现测量准确一致的重要作用。对实验室分析而言,无论是配制标准溶液,还是通过质控样开展质量控制,均离不开标准物质的使用。标准物质的使用量应与监测业务量相匹配,所以可通过加强对标准物质使用的管理,促进监测数据质量的提升,尤其是有机物监测数据质量。可根据管理需要,敦促监测机构建立标准物质采购、使用台账,台账信息应包括但不限于标准物质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购买时间、有效期、标准值和不确定度、购买数量、领用数量、剩余数量、领用时间、领用人、适用监测任务等内容。标准物质台账的建立可为开展监督检查提供重要抓手。
3.5 以高水平监督检查倒逼监测机构提升专业化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涵盖的环境要素全、项目多、质控严,对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高。目前尚无法针对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形成一套统一、严格的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其从业人员往往仅仅是经历了内部培训就开展监测业务,加之体制内人员流动性大,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技术人员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监督检查是政府部门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督促监测机构认真履行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所担负的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监督检查应重视组织形式、专家水平和检查质量,切忌“蜻蜓点水”,仅发现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仅一纸通报了之。检查组至少应由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现场监测、无机理化分析、有机分析的专家组成,检查组专家应具有丰富的监测阅历和“发现实质性问题、倒逼机构提高水平”的公心,检查过程应保证足够的检查时间,以确保专家根据专业特长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共同会商发现实质性问题。
结语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要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确保设备的精准度和稳定性。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体系,加强对数据的质量控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监测站点的布局和覆盖范围,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推动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提高数据的解读能力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郝欣欣.影响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因素[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2,35(2):135136,139.
[2]张小妹.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策略探讨[J].环境与发展,2020,32(7):149150.
[3]李静,李鲜艳,侯鹏,等.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