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教学反馈与企业评价,探索凤凰数字媒体产业学院教学新方向

作者

栗民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

一、引言

数字媒体产业涵盖数字影视、新媒体运营、虚拟现实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且要求不断提高。传统高校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内容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学生入职后需长期培训。凤凰数字媒体产业学院选取 1-2 个班级开展试点,通过企业导师授课和真实项目实践推进教学改革。本文基于试点过程中的反馈数据,分析教学模式成效,探索发展新方向,对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契合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试点现状分析

(一)试点基本情况

试点覆盖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新增数字媒体项目管理、短视频创作与营销等实用课程。每周安排企业导师开展 2-3 次授课,分享元宇宙应用、平台算法等前沿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企业宣传视频制作、新媒体账号代运营等真实项目,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二)教学反馈收集

采用多元方式收集反馈:学期中末期各发放一次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15 份(回收率 95.8% ),涵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维度;每两个月组织 15-20 名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通过在线平台收集日常提问与评价,形成全面的反馈数据。

(三)企业评价收集

与 10 余家企业建立沟通机制,企业项目负责人跟踪记录学生表现,项目结束后从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形成书面评价。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收集企业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精准把握教学与行业需求的差距。

三、实施效果评估

(一)教学反馈数据分析

80% 以上学生认可课程实用性,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创作等课程广受好评; 75% 学生认为企业导师授课拓宽了行业视野; 90% 学生肯定真实项目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但学生反映课程安排紧凑导致时间冲突,部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畅,专业设备和资源数量不足。座谈会中,学生普遍认可教学模式对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希望增加实践时间并补充拍摄设备、专业书籍等资源。

(二)企业评价数据分析

企业认可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认为学生能独立完成视频策划、剪辑等基础工作,团队协作与沟通表现良好。同时指出不足: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欠缺,在视频特效处理、平台突发问题应对上较为吃力;作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思维不足;部分学生存在拖延现象,工作态度需改进。建议加强技能实操、增设创新课程、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三)总体评估

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学生实践能力、行业认知和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但暴露出课程安排不合理、理实衔接不紧、学生创新与职业素养不足等问题,需在后续改革中重点解决。

四、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

试点课程虽融入行业相关内容,但企业评价显示,课程体系与行业实际需求仍有差距。部分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跟不上数字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使学生所学与行业前沿技术及应用脱节。而且,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知识点衔接不紧密,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掌握与运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不够深入

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融合。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方式,对实践教学重视与引导不足,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虽参与真实项目,但项目实践与课堂理论联系不紧密,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在课堂解决,降低实践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学院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均有不足。专职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教师无暇投入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数字媒体产业运作了解不深,无法给学生有效实践指导。虽引入企业导师,但其参与度和稳定性待提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不足

企业评价指出,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学院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缺乏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致使学生入职后需较长时间适应企业要求。

五、教学新方向探索

(一)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组织校企专家研讨课程内容,新增虚拟现实、虚拟数字人制作等前沿课程。加强课程整合,将技术、运营、设计类课程融合设计综合性项目课程,构建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提升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二)深化理实融合

构建 “教、学、做” 一体化模式,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串联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师结合项目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机会,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三)加强师资建设

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 “双师型” 教师和企业导师,制定教师挂职计划,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 3-6 个月积累实践经验。建立校企导师合作机制,共同参与教学与项目指导,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四)强化创新与职业素养培养

增设数字媒体创新设计、创业实践等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设计大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创新热情。将职业素养纳入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元途径,系统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等素养。

(五)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将课堂表现、项目成果、企业评价等纳入考核,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评估教学过程,及时解决问题,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六、保障措施

成立由院领导、教师和企业代表组成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改革工作。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设备购置等投入,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保障经费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邀请企业参与质量评估。建立激励机制,对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和导师给予表彰,将改革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

七、结论

试点工作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但仍存在课程匹配度不足、理实融合不深等问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理实融合、加强师资建设、强化素养培养和完善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结合组织、经费、合作和激励保障,学院可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未来需继续推进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确保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为数字媒体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学院可持续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晶.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5):18-20.

[2]李名梁,史静妍.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内涵诠释、逻辑进路及研究转向[J].教育与职业,2023,(10):13-20.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3.10.013.

[3]刘丹.产业学院建设现状、内涵与意义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