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酒用高粱高产栽培及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与应用

作者

闫雪

朝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省朝阳市 122000

摘要:随着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优质酒用高粱原料需求持续增长。目前酒用高粱种植过程中存在品种退化、病虫害频发、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技术方案,构建了完整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体系可有效提高酒用高粱产量和品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酒用高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酒用高粱;高产栽培;绿色防控;技术推广

引言:

酒用高粱作为中国白酒生产的主要原料,其品质直接影响白酒的风味和品质。近年来,随着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酒企对优质酒用高粱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高粱种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种植规模分散,标准化程度低;二是优良品种覆盖率不高,种子退化现象普遍;三是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农药残留等问题。因此,探索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酒用高粱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酒用高粱高产栽培需要把握品种、环境、栽培等关键要素。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高淀粉含量、低粗蛋白、高出粉率的专用品种,同时注重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土壤选择上,以pH值6.5-7.5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耕层深度应达到25厘米以上,确保根系充分发育。播期管理要因地制宜,北方春播区以4月上中旬为最佳播期,而南方夏播区则以6月上中旬较为适宜,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出苗整齐度对后期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密度调控方面,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主行距60厘米,窄行距40厘米,株距15—20厘米,既保证通风透光,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1]。

2 探讨酒用高粱绿色防控技术

2.1 病害绿色防控

酒用高粱病害防控已从传统的单一化学防治转向生态友好的绿色防控体系[2]。目前主要病害包括黑穗病、茎腐病、叶斑病和炭疽病等,其中以黑穗病和茎腐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15%~30%。针对这些病害,构建“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首先,实施土壤改良,采用生物炭+EM菌制剂配合深翻处理,调节土壤pH值至6.5-7.2,提升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抗病性;其次,选用抗病品种,如“酿系169”、“晋酿7号”等,并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使用咪鲜胺、嘧菌酯复配制剂,药剂浓度控制在400—500mg/L;在栽培过程中,实施群体优化调控,采用“大行距、小株距”的通风栽培模式,降低田间湿度。病害发生初期,喷施生防菌剂,每7—10天喷施一次;中后期根据病情发展,采用低毒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轮换使用策略,如5%井冈霉素水剂与25%嘧菌酯悬浮剂交替使用,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2.2 虫害综合防治

酒用高粱生长期主要受玉米螟、地老虎、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危害,其中玉米螟为主要害虫,一年发生2-3代,若防治不当,可导致减产30%~50%。针对不同虫害特点,建立“以防为主、科学防控”的综合防治体系:一是运用生态调控技术,在田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3—4个/亩),采用黑光灯结合频振式杀虫灯(15瓦/盏,株高1.8米),每20亩设置1盏,于傍晚18:00至次日凌晨4:00开启,可有效监测并诱杀成虫。二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发生初期释放赤眼蜂(10万-15万头/亩),采取“分批次、多点式”释放策略,连续释放2—3次;同时配合喷施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6000IU/mg,稀释500-800倍),或8%甲维盐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3]。

2.3 除草技术创新

酒用高粱田杂草防控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杂草群落结构复杂化、抗药性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调查显示,常见杂草以禾本科的狗尾草、马唐、稗草和阔叶类的苋科、藜科等为主,若不及时防除,杂草危害指数可达0.6-0.8,导致减产20%~35%。针对这些问题,创新构建“全程控制、绿色高效”的除草技术体系。在耕作环节,采用深松联合残茬处理技术,秋季采用深松铲(1+4结构)进行深松作业,耕深25—30厘米,同时配套使用旋耕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粉碎度≤5厘米,既可抑制翌年杂草种子萌发,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播前采用智能激光除草机,配备高精度图像识别系统,实现杂草的精准识别与物理清除,去除率达90%以上。在化学防控方面,创新性采用“封闭+茎叶”的复合策略,播后3天内喷施40%异丙甲草胺乳油(1.5—2.0升/公顷)进行土壤封闭,高粱3-5叶期采用4%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60—75克/公顷)进行茎叶定向喷雾,注意使用防飘移喷头,并在风速<3米/秒条件下作业[4]。生态调控方面,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技术,采用厚度0.01毫米的聚乳酸基生物降解地膜,既能抑草保墒,又可自然降解,免除残膜污染。同时,开发应用基于5G网络的智能喷杆系统,结合多光谱成像技术,可实现杂草种类精准识别、用药量自动调控,较传统方式节省除草剂用量35%~45%。通过该技术体系的实施,化学除草剂使用量显著降低,从而实现除草增效与环境友好的双赢。

3 酒用高粱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前景

酒用高粱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其应用前景广阔。基于当前试验示范结果,该技术体系在大规模推广应用中表现出显著优势:亩产量较传统栽培提升15%~25%,淀粉含量提高2~3个百分点,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35%~45%。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在品种改良方面,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专用品种,重点突破抗旱、耐盐、抗病虫等关键性状,预期育成系统抗性≥3项的多抗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建立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作业体系,融合土壤感测、气象监测等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肥药一体化精准调控。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开发智能化预警系统,整合害虫测报、气象预报和病虫害预测模型,提前7—10天预警,防控准确率达85%以上。在产业化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全程可追溯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优质优价。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计划3~5年内建成10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预期在耕作制度优化、节本增效、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酒用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束语:

本文系统阐述了酒用高粱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解决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实践证明,通过采用优质专用品种、实施标准化栽培管理、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措施,不仅显著提升了产量和品质,而且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展望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将在酒用高粱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进.酒用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08):169-171.

[2]娄旭.酒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07):170-171.

[3]周万飞,程明丽.优质酱香酒用有机高粱栽培技术要点[J].耕作与栽培,2022,42(06):132-134.

[4]邓小华,胡朝凤,赵小敏.遵义市酒用高粱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范[J].耕作与栽培,2020,40(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