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框架剪力墙施工技术探讨
王理礼
湖南省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15
摘要:本文深度剖析建筑施工中框架剪力墙施工技术,从材料选用、工艺创新以及与绿色、智能、工业化等新技术融合等维度,探寻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有效路径,为建筑行业高效运用该技术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框架剪力墙;施工技术
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其独特优势,在各类建筑项目中广泛应用。深入研究其施工技术,不仅能显著提升建筑品质,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还能全方位保障建筑安全,对推动建筑行业持续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一、框架剪力墙施工工艺的创新技术
(一)装配式施工工艺
在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采用预制构件生产与现场装配流程相结合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建筑施工的效率与质量。预制构件生产环节在工厂化环境下进行,聚焦框架柱、梁、剪力墙等关键构件。工厂运用高精度模具与先进生产设备,为构件的精准制造提供保障。高精度模具能够确保构件的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先进的生产设备则保证了生产过程的高效与稳定。现场装配流程是预制构件从工厂到建筑实体的关键转化阶段。在施工现场,利用大型起重设备如塔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将预制构件准确吊运至指定位置。随后,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组装,常见的有灌浆套筒连接和焊接连接等。灌浆套筒连接利用高强度灌浆料填充套筒与钢筋之间的空隙,使钢筋与构件紧密结合,传递应力;焊接连接则通过高温使钢筋或构件连接部位融合,形成牢固的整体。相较于传统的现场浇筑施工方式,这种装配流程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降低了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推动建筑行业向工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信息化施工技术
BIM技术及施工监测系统是实现剪力墙结构施工质量与安全同步提升的重要手段。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通过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三维建模,构建出包含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数字化模型。在该模型中,设计师与施工人员能够直观地看到建筑结构各部分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提前发现设计与施工中的碰撞问题,如管道与结构构件、电气线路与墙体等之间的冲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前处理,可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而导致的工期延误与成本增加。同时,基于BIM模型进行施工方案优化,能直观展示不同施工顺序和工艺的效果,选择最佳施工路径。利用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使施工人员更清晰了解施工要求和技术要点,从而有效提高施工效率[1]。施工监测系统借助传感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变形、应力变化、温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数据传输至监测平台。施工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数据,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及时预警,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施工安全,保障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框架剪力墙施工与新技术的融合
(一)与绿色建筑技术融合
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施工中,践行绿色建筑理念,落实节能保温与雨水收集利用措施,对提升建筑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节能保温方面,借助外墙外保温系统与节能门窗技术,显著优化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等,通过专业的施工工艺将其固定于外墙外侧,形成连续的保温隔热层,有效阻止热量的传递,减少冬季室内热量散失与夏季室外热量传入。节能门窗则从窗框材质、玻璃性能等方面入手,选用断桥铝等隔热性能良好的窗框材料,搭配中空玻璃、Low - E玻璃等,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提高气密性能,减少空气渗透带来的热量损耗,从而全方位降低建筑能耗。雨水收集利用通过构建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该系统通常包含雨水收集口、管道、储存设施以及净化装置。在降雨过程中,雨水经收集口收集,通过管道输送至储存设施,如蓄水池、水箱等。储存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净化处理后,用于混凝土养护、施工现场降尘等作业环节。在混凝土养护中,使用收集的雨水能够满足混凝土水化反应对水分的需求,保障混凝土强度正常发展;用于施工现场降尘,可有效抑制扬尘产生,改善施工环境空气质量。这样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式,既符合绿色建筑理念,又能减轻城市供水压力,降低施工建设对市政用水的依赖性,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2]。
(二)与智能建筑技术融合
在建筑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将框架剪力墙施工与智能建造技术相结合,是提高建筑综合性能的重要途径。智能结构监测技术借助智能传感器的植入,构建起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体系。智能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振动等物理参数变化,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分析处理,实现结构健康状态的自动诊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系统就会快速启动预警机制,及时向维修人员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防止结构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化控制系统则围绕建筑内部环境调控展开,将照明、通风、空调等设备接入智能控制网络。通过对室内外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结合预设的控制策略,实现对各类设备的智能联动控制。例如,当室内光照强度不足时,系统自动调节照明设备亮度;当室内温度过高时,通风与空调系统协同工作,优化室内空气流通与温度调节。这一智能控制模式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物的舒适度和便利性,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实现建筑的节能运行。
(三)与建筑工业化技术融合
在框架剪力墙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融合过程中,设计体系的标准化、工厂化的生产管理和施工流程的工业化集成发挥着关键作用。标准化设计体系聚焦框架剪力墙结构,构建标准化设计模块,对构件尺寸、连接方式等予以统一规范。针对不同户型和功能需求,制定框架柱、梁、剪力墙的标准尺寸系列,使设计人员能快速选型组合,减少重复劳动,提高设计效率,同时为工厂批量生产构件创造条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工厂化生产管理借助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对框架剪力墙预制构件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控,涵盖原材料采购、加工制作、成品检验以及库存管理等环节。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进度,动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构件按时、高质量交付,避免生产延误与资源浪费[3]。施工流程工业化集成则在施工现场将各施工环节紧密衔接,从基础施工、主体结构装配到外墙装饰、内部装修,以标准化施工工艺和作业流程形成流水作业,有效减少施工过程的不确定性,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
结束语
框架剪力墙施工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中,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技术。通过对关键材料技术的把控、施工工艺的创新以及与其他先进技术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施工质量与效率,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框架剪力墙施工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林向洲.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11):66-68.
[2]杨伟.建筑工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居业,2024,(11):22-24.
[3]宋建峰.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探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