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蒋博文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236800

法治教育既关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也直接关系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层推进。从育人实效看,通过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与社会担当意识,助力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教育创新层面,融合实践还能激发教师群体的教学创造力,推动其持续探索多元育人方法,进而优化教育质量,为培养兼具法治思维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1]。

一、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之理

(一)切实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客观要求

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培养工作需以法治教育为切入点。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嵌入法治教育内容,不仅是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路径,更是完善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语境下,当代大学生若想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担当时代重任,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就必须通过系统法治教育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与实践能力,以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要求。

(二)显著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举措

将法治教育有机嵌入思政课程体系,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第一,通过思政课融入法治教育内容,既明晰自身法定权利、义务范畴,更深刻理解其在社会治理中应承担的法律角色。第二,在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动态的过程中,将法律原则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第三,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内在价值关联,两者在思政课程中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坐标,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将道德责任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2]。

(三)有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学校作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核心场域,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职责。通过将法治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系统建构法律知识体系,深刻领会法治精神内核。从人才培养维度看,法治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与规则意识,更为建设法治中国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储备。

二、问题之思: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困境

第一,思政课教师的法治教育能力有待加强。高校思政课中教师队伍是核心支撑。只有具备扎实法学专业功底的教师群体,才能确保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升,存在目标定位模糊、使命意识薄弱、掌握法律专业知识不扎实等问题。第二,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不健全。法治教育的专业属性较强,但课程设置科学性不足、课时分配有限及大班教学等现实状况,严重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与实效性。第三,高校思政课中法治教育方法有待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表现为教学吸引力不足,理实融合深度不够,难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三、优化之路: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一)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完善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助力学生系统建构法律知识、塑造法治观念、提升法治实践能力。在协同育人层面,需推进教学目标与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厘清思政课与法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如培育法治思维、公民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等,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明确导向;同时搭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等优质资源。教学内容上,在思政课中嵌入法治教育核心知识点,促进学生对法治精神与道德要求的协同认知;教学方法上,思政课可采用案例研讨、小组辩论等方式深化法治精神理解,法治教育课则通过模拟法庭、法律实务演练等实践性教学形式,推动法律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4]。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传授法治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与实践能力。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建构过程中,教师群体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协同推进,助力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强化规则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行为自觉。教师需构建常态化法律学习机制,系统研习宪法、教育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文献研读、法律热点追踪等方式更新知识体系,深度诠释法治精神内核并转化为教育实践。同时,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应搭建专业化培训体系,整合法律实务课程、教育理论研修、教学技能实训等资源,使教师通过系统化培训掌握法治教育理论框架、法律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论,进而提升专业素养,切实履行育人职责。

(三)开展融合效果评估

教学内容评估指标中,应包含法治知识的涵盖广度,核心考察对法律法规与法治理念的系统性覆盖。知识纵深维度,着重评价教学内容在理论深度与知识宽度上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度。与思政课的融合程度中,重点考察法治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性。教学方法评估指标中,评估是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成效评估指标包括:法治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考察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法治素养进阶成效,评估法律思维、法治信仰等意识层面的提升[5]。法治实践转化能力,考核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案例分析、法律咨询等实际问题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牧,董明皓.论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65-70.

[2]杜菁.论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1):101.

[3]邱伟光.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养成[J].思想理论教育,2013(18):4-8.

[4]顾相伟,石书臣.高校思政课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与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02):56-59.

[5]李森,郑伟民.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4(3):43-49.

基金项目:校级内涵建设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一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2023bzjyxmyb57)

作者简介:蒋博文(1994-),女,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