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识别的趣味教学法
张小蓉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摘要: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情绪识别能力培养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趣味教学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此为主要论点。小学生正处于情绪认知发展关键期,传统教学方式常因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趣味教学法可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将抽象的情绪知识具象化、趣味化。在故事讲述中,融入生动角色的情绪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情绪表现;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情绪,加深认知;游戏互动以轻松氛围强化情绪识别技巧。通过这些趣味手段,有效提升小学生情绪识别能力,帮助其更好理解自身与他人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绪识别、趣味教学法
一、小学情绪识别教学现状与问题剖析
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领域,当前存在诸多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情绪认知发展的状况。从教学内容来看,部分教材对情绪识别知识的编排深度与广度不足。涵盖的常见情绪种类有限,多聚焦于快乐、悲伤、愤怒等基础情绪,而对诸如尴尬、自豪、愧疚等复杂情绪的介绍较少。这导致学生对情绪的认知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难以应对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情绪场景。
教学方法上,传统模式占据主导。教师多采用口头讲解方式传授情绪知识,将情绪概念、表现特征等内容照本宣科地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单调的讲授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堂参与度低下,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不佳。教学资源运用也不够丰富。多数小学仅依赖教材配套的简单图片辅助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素材。比如,在情绪识别教学中,生动形象的视频、富有互动性的教具能极大提升教学效果,但这些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极为匮乏。这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与直观性,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情绪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建立有效联系。
教学评估体系同样存在缺陷。评估方式单一,多以书面考试形式检验学生对情绪概念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情绪识别能力、情绪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察。这种片面的评估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难以引导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这些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亟待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加以改善。
二、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中的多元应用策略
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进程中,趣味教学法以其独特魅力与多元形式,成为提升教学实效、助力学生掌握情绪识别技能的关键途径。
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里,故事讲述与角色扮演作用显著。故事讲述中,教师从《小猪佩奇》这类热门动画挖掘素材,利用多媒体和生动讲述,放大佩奇情绪细节,借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理解情绪及应对办法。角色扮演时,教师搭建像“班级文艺表演忘词”这样的逼真场景,准备道具。扮演者展现惊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台下反应,表演后复盘,让学生认识人际互动中的情绪多样态,提升对他人情绪的洞察识别力,助力情绪识别教学。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的游戏互动环节,教师积极创新玩法。“情绪猜猜猜”游戏,教师备好情绪词汇卡片,学生抽取后靠动作、声音和表情演绎,不能说话,且限定表演时间、禁用常见表情动作,这激发学生挖掘情绪深层表现,其他学生分组抢答,增添难度与趣味。“情绪拼图大作战”则将不同表情图片拆分,学生分组竞赛,率先完成拼图并准确说出情绪名称的小组获胜。学生在这些游戏中,通过观察、协作与竞争,有效强化对情绪视觉表征的记忆和识别能力 。
可融入科技元素,利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情绪体验场景。比如借助 VR 设备,让学生置身虚拟生日派对现场,感受因收到心仪礼物的惊喜、与朋友互动的快乐;或是通过 AR 手机应用,扫描特定图案后,出现不同情绪的卡通形象,学生点击形象可查看情绪名称、特点及相关解释。这种前沿科技手段为趣味教学法注入新活力,拓宽学生情绪识别学习渠道,使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全面提升小学情绪识别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在趣味中构建完善的情绪认知体系。
三、趣味教学法助力小学情绪识别教学成效展现
在小学情绪识别教学中,趣味教学法如春风化雨,带来了显著成效。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故事讲述时,他们专注倾听,眼神紧紧跟随教师,沉浸在故事的情绪氛围里,踊跃分享自己对角色情绪的理解,主动联想生活中相似的情绪经历,课堂讨论热烈非凡,思维碰撞出绚丽火花。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积极投入,全身心演绎角色情绪,从最初的稍显羞涩到后来的生动诠释,每一个细微的情绪表达都精准到位,充分展现出对情绪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游戏互动时,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们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迅速且准确地识别各类情绪,反应速度与判断准确性大幅提升。
趣味教学法在日常生活中显著提升了小学生的情绪素养。在同伴交往时,学生能基于所学敏锐察觉同学的情绪变化。面对失落的同学,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运用温暖话语和实际行动给予安慰,助力其走出情绪困境,体现出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共情。在家庭环境里,学生对父母情绪的感知更为深刻,理解父母的付出,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从情绪理解能力层面而言,长期接受趣味教学法的学生,对情绪认知突破了表层。对于尴尬、自豪这类复杂情绪,能依据他人行为和言语精准识别。同时,学生还掌握了调节自身情绪的有效方法,遇到烦恼时,会利用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等手段,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动力,以乐观态度应对生活挑战。
参考文献:
[1] 杨伊生,白文倩。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进展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9, 32 (9): 55-60.
[2] 张雅明,李丹。小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26 (8): 1225-1229.
[3] 王耘,李玲。小学生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特点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 33 (4): 40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