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关键技术探讨与应用
邱芬芳
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418005
作者简介:邱芬芳,女(1976.04-),汉族,湖南衡阳,农艺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十字花科根肿病的防治技术,首先对根肿病的发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当前危害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针对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论文在抗病品种选育、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在我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叙述。为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技术的病害防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关键技术;抗病品种;示范应用
引言
十字花科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蔬菜供应和油料生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根肿病的肆虐严重威胁着十字花科作物的安全生产。芸薹根肿菌引发的根肿病,致使作物根系病变,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与品质大幅下降。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植模式的单一化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根肿病的发生范围持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推广有效的防治关键技术,开展广泛的示范应用,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意义深远。
一、十字花科根肿病概述
(一)发病机理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病原菌芸薹根肿菌,在土壤中以休眠孢子囊的形态长期存活,具有极强的抗逆性。当土壤温度处于 18 - 25℃、湿度在 60% - 80% 且 pH 值低于 7.2 时 ,这些休眠孢子囊便会打破休眠状态,萌发产生具有趋化性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助土壤孔隙中的水分,向十字花科作物根系分泌的特定信号物质移动,进而侵染作物幼根。进入根系后,病原菌在皮层细胞内不断增殖,并分泌一系列效应蛋白,干扰植物正常的激素信号传导和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促使根部细胞异常分裂与膨大,形成形态各异的肿瘤组织。随着病情进展,肿瘤组织逐渐坏死腐烂,破坏根系的维管组织,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最终导致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二)传播规律
根肿病的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特征,包括种子、受污染的农机具、水体和尘埃等。其中,土壤传播是最关键的方式,带菌土壤通过农业机械作业、人员活动、动物迁徙等手段,可实现病原菌的远距离传播,进而扩散到新的种植区域。病菌繁殖速度快,具有隐蔽性、毁灭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病残体的传播同样不可小觑,收获后的病株残体中含有的休眠孢子囊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如随意丢弃或直接还田,会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累积,成为下一季作物发病的关键来源。灌溉水和雨水也是病原菌传播的关键媒介,特别是在地势低洼、排水不佳的区域,病原菌随水流迅速扩散,可能加剧病害的蔓延。此外,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如蚯蚓和线虫,在摄食和移动过程中也可能携带病原菌,从而加速病害在田间的传播。
(三)危害现状
目前,十字花科根肿病在我地普遍存在,病害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这种病害传播迅速。受其侵害,作物从幼苗到成熟期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叶片发黄、卷曲、枯萎,植株生长受阻,矮化,发育缓慢,严重时整株植物会枯死。根肿病是一种对十字花科作物具有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其显著特征是根部肿大,根部畸形腐烂,品质下降,市场价值降低,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根肿病在土壤中定殖,便难以根除,阻碍十字花科作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有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抗病品种选育滞后
尽管在十字花科作物抗病品种选育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难以满足生产实际需求。目前,抗病品种普遍存在抗病性单一、稳定性差的问题,部分品种在连续种植几年后,抗病性会迅速衰退,难以应对病原菌的变异和进化,使得抗病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滞后于病害的发展。
(二)农业防治措施执行不到位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病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六个特点:首先,它具有隐蔽性,作为一种根部病害,初期症状不易察觉。其次,其毁灭性极强,苗期感染可能导致作物绝收。第三,根肿病在土壤中可存活十年以上,使得受感染的田块长期不宜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第四,化学防治效果有限,由于病害发生在根部,药剂难以有效渗透,导致防治成本高且缺乏特效药物。第五,传播途径多样化,不仅通过水流传播,其他农业操作也可能成为病原菌的传播媒介。最后,病株容易发生变异,使得原本的抗病品种可能失去效果。农业防治作为绿色防控的基础手段,在实际生产中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轮作倒茬是减少病原菌积累、减轻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但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以及农民对轮作收益的担忧等因素,长期连作十字花科作物,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土壤改良方面,增施石灰、有机肥等措施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原菌生长,这些措施需要长期投入且效果缓慢,农民缺乏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田间病残体处理不彻底、育苗土消毒不规范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三)化学防治存在局限性
化学防治在根肿病防治初期能够快速控制病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一方面,化学农药使用导致芸薹根肿菌对多种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还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目前市场上针对根肿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有限,有效农药价格昂贵,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此外,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要求较高,农民难以准确掌握施药剂量、时间和方法,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
三、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关键技术
(一)抗病品种选育
通过将优异的抗病基因整合进优良的栽培品种,及时识别和淘汰抗性下降的品种,从而保障抗病品种的长期有效性。同时,严格禁止从疫区引进种子,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二)农业防治技术
为了有效防控根肿病,建议采取以下综合策略:合理规划作物种植布局,实施与非十字花科作物的轮作制度,如与禾本科作物水稻、玉米等进行轮作 3-5 年,以降低土壤病原菌浓度。避免与白菜、花菜、菜薹等高感作物连种,轮作周期不少于 3 年,充分利用作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和生物多样性,抑制病原菌生长。在种植前,通过增施石灰调节土壤pH值至7.2以上来减轻病害。每亩施用熟石灰100-150公斤或草木灰30-50公斤,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移栽前确保幼苗无病害,根系健康。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如翻耕晒田,利用太阳紫外线进行杀菌消毒。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残留。同时,加强田间排水设施建设,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病害易发的条件包括土壤湿度大、酸性土壤、氧化钙不足以及温度在9-30摄氏度,特别是20-26摄氏度。在晴天中午的时候,一旦发现根肿病症状,如叶片出现萎蔫或植株比较矮小,应立即采取措施。若病株不多,可以拔出后集中焚烧销毁,或者主根还有部分有功能的,可用猛生根等生根剂进行灌根,或在4到5叶期用氟啶胺进行喷施,隔十天连续喷施2到3次,促进生根生长。如果田间发病比较重,我们只能做好下一年的防控工作,首先选用抗根肿病的品种,这是目前认为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我们要筛选适宜本地区的抗根肿病品种。其次做好土壤消毒处理,可以用生石灰等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处理。第三,必要时可以用氰霜唑、氟啶胺等进行种子处理。第四,我们可以适当晚播或用无菌大苗进行移栽。如果田间还没有根肿病发生的情况,一定要禁止从疫区调种。如发现周边有根肿病发生了,在管水等农事操作上一定要分开,农机具要清洗干净,再用84消毒液进行喷湿消毒,做好农机具消毒等工作。
在田间病菌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还有一种应对策略是种植生育周期较短的十字花科蔬菜,例如种植成熟仅需一个月的小青菜。收获时,我们可以将茎叶部分用于销售,而根部则应集中销毁处理。
(三)化学防治技术
在根肿病发生初期,科学合理地选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病原菌具有针对性的农药品种,如氰霜唑、氟啶胺、百菌清等。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准确掌握用药剂量、施药时间和方法。可采用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和灌根等多种施药方式,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①种子处理:播种前可以使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照种子重量的 0.3 - 0.4%进行拌种。②苗床消毒:移栽前,可用敌克松或多菌灵对苗床进行消毒。③田间药剂灌根:在发病初期,可用敌克松500倍液、多菌灵600倍液进行灌根,隔10天灌1次,连续防治2~4次,或72.2%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穴用药液0.5公斤。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0.3~0.5公斤药液。15天灌1次,连续灌3次。另外,用50%氟啶胺或枯草芽孢杆菌并适当添加生根剂兑水喷施叶面及根部,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种子处理可选用适乐时、咯菌腈等药剂进行包衣处理,防止种子带菌和苗期感染。土壤处理可在播种或移栽前,将农药与细土混合均匀后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使农药与土壤充分混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灌根处理可在作物发病初期,用农药稀释液进行灌根,每株灌药量根据作物大小和病情确定,一般为 200 - 500 毫升。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避免单一农药的连续使用,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农药中毒和环境污染。
四、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
(一)示范应用模式
构建多样化的根肿病防治技术展示与应用模式,并组织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及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和现场操作演示,增强他们对防治技术的理解与操作技能。此外,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和辅导,以扩大防治技术的推广范围和影响力。
(二)推广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种植户对防治技术的满意度、接受程度和应用意愿,收集反馈意见,评估社会效益。定期对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防治技术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三)应用前景展望
抗病品种选育将朝着多抗、广谱、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化学防治将更加注重科学合理用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主流。通过多种防治技术,完善的十字花科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结束语
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研究根肿病的发病机理和传播规律,针对现有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抗病品种选育、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并开展广泛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工作中应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增强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危害,保障十字花科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冒慧颖, 周成, 高宇, 董帆, 沈方圆, 黄佳骅, 田小青. 微生物菌剂在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 2025, 45 (01): 88-91.
[2]赵非凡, 彭震, 周琳睿. 上海地区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发生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J]. 上海蔬菜, 2024, (05): 26-27+30.
[3]寸待斌, 何继文, 李云林, 普关坤选. 夏秋大白菜抗十字花科根肿病筛选试验[J]. 云南农业, 2024, (10): 77-79.
[4]余方伟, 张伟, 李建斌, 于利, 王神云.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52 (15): 1-8.
[5]林子涵, 张思雨, 康华军, 袁晓伟, 李兴盛, 石延霞, 谢学文, 李磊, 范腾飞, 李宝聚, 柴阿丽. 十字花科根肿病拮抗菌贝莱斯芽胞杆菌ZF72分离鉴定及生防效果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40 (03): 71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