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双师课堂模式适配性的实践研究
李海英 苏瑞芹 窦锋 赵晓婵 连德兰
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第三中心小学 455112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动双师课堂常态化应用”。利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双师课堂无疑成为了解决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要抓手。为提升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安阳县六所学校联合开展了基于“备、研、讲、评”四环节的双师课堂模式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双师课堂的定义
双师课堂是由线上(或视频)主讲教师与线下辅导教师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依托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资源共享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双师课堂上线上(或视频)、线下两位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学习引导者出现,同时在双师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技术的支撑。
二、双师课堂教学模式
双师课堂四环节,即:备-研-讲-评。
备:双师协同备课(目标对齐、资源整合)
研: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难点拆解、技术适配)
讲:线上(或视频)线下双师讲授(角色分工、互动策略)
评:多维评价体系(学生表现、教师协作、技术效能)
双师课堂作为破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备、研、讲、评”四环节的学科化适配。本文结合安阳县6所中小学的实践案例,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学科为研究对象,构建“学科需求分析-四环节设计-效果验证”的研究路径。
三、“备、研、讲、评”四环节的学科化实践
1. 备:学科化双师备课模型
实验学校教师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筛选优质课程视频、课件、习题等资源,结合学生预习反馈形成学情报告,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不同学科需差异化设计。线上(或视频)主讲教师与本地助教通过协作,明确分工(线上或视频主讲知识框架,本地教师补充案例或分层任务)。
语文学科:线上(或视频)名师确定文本情感基调(如《背影》的“父爱沉痛”);线下教师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角色扮演、家庭影像分享)。
数学学科:线上(或视频)教师构建核心问题链(如“如何从长方形形面积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线下教师基于本地学情补充变式训练题库。
2. 研: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
通过线上(或视频)共研实现城乡教师深度对话,学科组内部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结合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并生成可复用的教学模板。基于课堂效果反馈,调整双师协作方式(如远程教师侧重知识讲解,本地教师强化互动答疑)。
科学学科:线上教研:利用希沃一体机共创实验流程;线下验证:同步录制实验操作微课。
英语学科:资源共建:提供原版视听素材(BBC纪录片片段等),本地教师开发配套语法解析模板。
3.讲:双师角色动态分工策略
线上(或视频)主讲教师:通过直播或录播课程完成核心知识讲解,如数学学科通过动态演示分解几何问题;本地教师:负责课堂管理、组织小组讨论、补充实例(如农村生活场景应用题),并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
数学学科“双师接力讲授”:线上(或视频)教师讲解公式推导(如勾股定理的几何证明);线下教师即时检测理解度(利用希沃白板发起限时答题)。
语文学科“双师互补讲授”:情感传递技术:线上(或视频)名师朗诵《乡愁》时,线下教师同步调控教室灯光、播放背景音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理科类课程(数学、科学)可借助平台实验视频辅助理解抽象概念;
文科类课程(语文、历史)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增强互动性。
4. 评:学科多维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结合课堂互动、小组合作表现及线上(或视频)学习数据(如平台答题正确率)进行动态评估。本地教师通过课后作业批改和个性化答疑,反馈学情,优化后续教学。
结果性评价:利用智慧教育平台题库布置分层作业(必做基础题+拓展探究题),兼顾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跨区域联考或学科竞赛检验双师课堂成效,如数学综合题解题能力对比分析。
四、不同学科双师课堂适配性分析
依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差异性,语文学科强调文本解读与情感共鸣、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推理与分层训练、科学学科依赖实验操作与探究学习,开展适配性研究。
1.语文学科:情感交互驱动型适配
线上(或视频)名师示范经典文本解读(如《荷塘月色》意境分析);线下教师组织小组共读、角色扮演活动。
实践案例:安阳县永和镇第一初级中学通过"云端名师+本地教师"模式,学生阅读理解得分率提升。
2.数学学科:逻辑分层适配模式
适配挑战:抽象概念需个性化辅导(如函数图像绘制)
线上(或视频)教师讲解核心知识点;线下教师利用智能答题器实施分层训练。分层练习参与度达高,学困生及格率提高。
3.英语学科:场景化教学适配
视频外教主讲口语+本地教师语法强化
创新实践:虚拟场景对话(如超市购物、公园相遇等)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4.科学学科:实验辅助型适配
线上(或视频)演示实验原理(如牛顿第一定律模拟动画);线下教师分组指导实操并同步录制视频反馈。
五、双师课堂适配性提升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不同学科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对双师课堂的实施提出不同的适配性要求:学科知识类型(陈述性/程序性/探究性)与四环节的适配度显著相关,其中数学学科的程序性知识需强化“讲”环节的分层指导,而科学探究类课程需优先优化“研”环节的实验设计,科学学科对“研”环节依赖度最高,语文学科“评”环节需融入情感化反馈机制。
六、存在问题与对策
当前双师课堂存在“重技术轻学科”倾向,多数教师反映备课环节缺乏学科化指导。学科适配标准缺失导致"一刀切"现象。部分教师存在角色认知偏差(如本地辅导教师沦为"课堂管理员")。
为提高双师课堂教学效果现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实验学校开展双师课堂教学观摩、培训;制定《双师课堂学科实施指南》标准;双师课堂四环节的学科适配性需遵循"以生为本、因科施策"原则。
参考文献
教育部. 双师课堂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Z]. 2022.
Johnson, L. et al. Hybrid Teaching Models in K-12 Education[R]. ISTE, 2023.
某省教科院. 中小学双师课堂学科适配案例集[G]. 2023.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 2018.
王某某. 双师课堂中的师生角色重构[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45-50.
OECD. 技术赋能的教育创新:全球实践案例[M].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