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兵团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融合发展研究
辛锐
河套学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兵团研学是内蒙古红色文化实践的重要抓手,将兵团红色资源研学与高校的“大思政”融合,将会实现思政教育多场景化的典型案例。兵团研学为内蒙古高校的“大思政课”提供创新动力、资源支持、拓展途径和实践经验,内蒙古高校应充分开发兵团红色资源,打造独特的沉浸式教育体验,将内蒙古兵团文化打造成为“大思政课IP”,不断探究兵团文化资源赋能“大思政”融合发展路径,实现兵团文化思政教育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兵团红色资源;大思政;兵团思政IP;沉浸式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研学课程设置优化与实践---以内蒙古兵团博物馆为例,课题编号:2024—WL054
0 研究背景
“大思政”是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传统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时间模式。“大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覆盖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蒙古兵团文化作为独特的红色文化,是在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相随而生的,它发挥了精神引领、价值践行和文化交融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屯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内蒙古边疆文化的软实力集中体现。兵团文化来源于兵团具体的历史使命中,植根于爱国主义,具有天然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兵团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军队文化,具有强烈的自我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兵团精神是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探索兵团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兵团文化的时代感,创新发展具有兵团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大思政”发展体系。
1 兵团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价值意蕴
兵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兵团红色基因,赓续兵团红色血脉。将兵团文化融入“大思政”能够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实现兵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1突出兵团文化的实践育人作用
兵团文化以其独特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实践体验、体能拓展、现场观摩、主题课堂、主题阅读、观看演出(影片)、主题感悟、实验体验、集体活动,让大学生深度参与屯垦戍边农事体验、忆苦思甜知青饭、煤油灯下学“习”语、知青大礼堂研学交流等活动,提升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依托内蒙古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将兵团红色教育与教学相结合,与历史文化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打造兵团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对历史和国情的认知。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实践活动、文化载体和传播路径的不断创新,可以更好的突出兵团文化的实践育人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更从容的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
1.2传承兵团文化的有形有感发展
兵团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兵团人在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具有政治性和先进性、地域性和独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通过传承兵团文化的有形有感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参观场馆、文化活动、教育实践等,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兵团红色资源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兵团战士住宿区、忆苦思甜厨餐区、屯垦戍边体验区、户外拓展训练区、兵团精神研讨区、文化艺术演艺区、知青文创门市部等,充分利用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彦淖尔市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社会科普及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把馆藏文物转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让文物“活”起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广阔平台。
1.3提供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
兵团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结合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主题,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组织兵团老战士深入大学生中,以亲身经历讲好屯垦戍边的故事,把红色故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讲解出来,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出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爱党报国情怀。举办兵团文化艺术节,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战士重返第二故乡,为大学生搭建与老兵团战士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中,走进兵团岁月,了解兵团历史、感悟兵团精神,学习兵团战士积极乐观,向上向好的美好品格。另外举办兵团战士宣讲活动、书画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展现兵团战士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美好品格。
2 兵团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存在问题
兵团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是一项创新形态的教育改革,开辟了实验实践、素质拓展的新路径,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2.1大思政教学缺乏创新
兵团红色文化在融入“大思政”教学过程中时,缺乏一些典型人物、革命故事、感人事迹等内容展开如课堂讨论、分组交流、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单一,新技术运用不足,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兵团文化紧密结合的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降低了兵团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兵团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一些高校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够透彻,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兵团文化的内涵意蕴了解的不够系统全面,导致学生对兵团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认同感不强,弱化了兵团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2.2兵团红色文化传播力不足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实际的传播和教育中,对其内涵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够充分,传播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传播手段和形式缺乏创新、文化自信和文化吸引力有待提升、文化交流与合作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不充分等方面。在传播兵团红色文化时,过于依赖传统传播手段,缺乏与现代科技和新媒体的有效结合,需要创新展陈方式,构建特色展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提供沉浸式体验,然兵团文化更加生动的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体验需求,形成“兵团文化+品牌”共生力,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吸引力,加强与民族文化、自然文化、绿色文化等合作与交流,打造文化产业链发展。
2.3教学保障不充分
一些高校在思政教育课程计划中没有安排校外实践课时,或者实践课时不足,教学经费有限,交通不便利等,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无法切身实地的到兵团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缺少对兵团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背后的人、物、事的深层次了解。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可能存在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够高的问题,导致思政教学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教学资源匮乏,兵团实践基地数量较少,分布相对集中,导致无法进行辐射性发展。另外,缺乏有效的思政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师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足,如能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工作责任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会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
3 兵团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路径构向
兵团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能够有效融入多种感知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双向赋能,协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构建兵团思政IP
构建兵团思政IP要结合兵团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打造独具特色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标识。兵团拥有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纪念馆、博物馆等物质文化资源,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构建兵团IP的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这就需要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夯实兵团红色文化的基础。推动“红色文化+”融合发展,塑造红色文化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型兵团红色文化的红色文化业态,打造红色文化消费模式,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兵团红色文化品牌。另外应大力创作生产彰显兵团风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升兵团思政IP的影响力。
3.2打造兵团实践教学平台
搭建兵团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育人的桥梁,为大学生提供现场教学和实践体验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兵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思政课程的设置上革新,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开展“访谈军垦战士、追寻红色足迹”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兵团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培养一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邀请兵团文化相关研究人员、行业专家、老兵进课堂,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的效果纳入考核指标,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构建多元化、数字化、实践性强的兵团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3加强兵团教育引导与服务能力
高校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与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和兵团资源配置,更好的服务“大思政”发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各方面,构建“3个主体课堂+2个辅助课堂”(教学课堂、活动课堂、网络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的大学生兵团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与兵团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基地,构建课堂内外、学校上下、教育整体的有机融合思政实践教育体系。
结语
内蒙古兵团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融合发展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服务能力,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文化传承、名师引领、亲身实践等方式,让兵团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把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确保形成兵团红色资源与“大思政”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相关高校通过不断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点和兵团特色的地方课程,打造适合内蒙古大学生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付红军,周卫剑.构建深植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J].人民教育,2021(15/16):47-49.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 年 3 月 18 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邱燕.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4):69-71.
作者简介
辛锐,(1976-- ),女,内蒙古临河人,河套学院医学系党委书记,思政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