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丹 王佳辉 蒋明玉 曹福培
山东现代学院
摘要: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高等学校扩招,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本文聚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为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给予参考方案。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融合SWOT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制订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分析结果显示,有方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明显增强大学生的求职适应力,明确体现在职业方向更加清晰、求职成功率增加、薪酬水平增加以及职位适合度改进等方面。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倡议从个人、高校、社会方面共同努力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SWOT分析,高等教育,个性化指导
课题来源: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研究” (24ZSY042)
近些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得就业岗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院校扩招又导致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就业挑战不断飙升。在这种局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成为高等教育范畴急需解决的重要挑战。本文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存在重要价值。通过分析这两者的相关性,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理论基础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系统性方法,其理论基础融合了多领域的智慧结晶。从社会学角度来看,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和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为我们的职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Super强调职业选择过程是自我认知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过程,而Holland则侧重研究了人格特质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为职业建议提供了系统建议。
在实践运用层面,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肖垚表明,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大学生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筱云、程鹏、杨珍,创新性提出具体涵盖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业探索体系、“校—院—班—寝”四级拓展体系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体系。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规划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1.2 就业能力多维构成
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其构成要素呈现多元化特征。根据现有研究,当代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已从单一专业技能转向多维素质的综合考量。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关键维度:专业技能维度、软性能力维度、适应能力维度、职业规划能力维度、数字化能力维度等。这些能力相互关联、变化和发展,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就业能力体系。
1.3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两者的动态耦合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之间出现紧密联系。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能力提升提供路径指引,通过清晰职业生涯目标帮助个人明晰自己所需能力,从而制定特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就业能力的提升又为规划提供实践依据,随着专业技能的累积和实践经验的累积,个人能不断调整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机制贯穿职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在探索期,初步规划指导实验探索,实践反馈又改进规划;在事业期,工作经验促进能力提升,能力提升又推动规划调整。这种紧密联系不仅促进在校期间的就业能力培养,更为长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帮助个人在快速变化的工作行业中保持持久竞争力。
二、现状与问题
2.1 职业生涯规划的应用现状
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人才培养系统,但实施效果与预计期望仍存在显著差异。调查揭示,仅12%的学员制定全面职业规划,反映出教学主客体间的理解差异。超六成大学生虽接触相关学习模块,但多止步在概念理解方面,未展现于具体行动方面。
高等学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面临双重问题:职业指导课程往往被设置在特定学段,且缺少与专业教学的紧密整合。多数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由辅导员及行政人员兼任,这些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专业资质,导致教育停留于理论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仅要求学生完成统一标准评测,未能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完成特定化分析。
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进一步限制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效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参与意愿与高校期望之间存在着显著落差。多数公司缺乏结构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得职场信息,难以现场准确理解。一部分用人单位过度重视短期能力培养,削弱了学生对长期职业规划的注重。
从SWOT评估来看,工作生涯规划教学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关键变革期:优势在于体制保障为其供给了制度支持。而劣势集中表现为教学资源分散化和教育工作者专门性缺乏构成主要限制要素。机会在于数字化促进的新兴职业形式。威胁在于职业竞争导致的功利化倾向或许妨碍长期计划的施行。要改善教学绩效,需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助系统,推进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评估系统的全面性革新。
2.2 就业能力短板诊断
大学生职业技能短板的评估急需从个体、高校和外部因素三个维度开展综合解析。
在个人维度上,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模糊不清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短期化的挑战。六成的学生无法精确无误描述自己的工作偏好和能力特征,这种自我理解的不足明确导致了他们在职业抉择上的不确定性。同时,目标短期化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近七成的大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仅重视毕业后一两年的职业情况,对长期职业规划缺乏设计,限制了职业发展潜力。
在高校维度上,教学计划形式化和与公司需求不一致是阻碍职业能力提高的两大障碍。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学生互动广泛较低,主要由于教材过时、框架单一、实践运用缺乏等挑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与公司需求不匹配,多数公司认为是应届生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体现明显差异。
在外部因素上,社会层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虽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资料的查询变得非常的便利,但是高质量、高水准的行业资料获取仍然十分困难,导致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能力培养方面出现一定的偏差。
三、协调提升策略
3.1 个体层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需要构建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闭环管理系统。通过霍兰德行业倾向理论模型和目标管理理论,构建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大循环系统:第一步,评价评估。第二步,目标规划。第三步,实施执行。
3.2 高校层面:生涯教育体系重构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该从学科改进与校企协同两个方面进行变革。在学科改进方面,邀请知名企业领导人参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校企协作方面,深化校企协作,迫切需要构建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为确保变革成效,还应当完善本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这种变革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紧密连接。
3.3 社会层面:生态支持网络构建
政府应创立全国性就业数据信息平台,整合就业信息,使就业市场更加的透明化。同时可以建立专项资助基金,资助大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认证,提高就业能力。行业协会要周期性发布行业能力标准,高等学校根据此标准调整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减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翠梅,刘艳光.三维一体: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策略[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十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人才培养篇.山东协和学院;,2023:15-17.DOI:10.26914/c.cnkihy.2023.090357.
[2]蔡亚峰.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第2版)》[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3):282-283.
[3]曹希婕,黄威.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