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

作者

陈婵

龙湾区永中第一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践策略。通过分析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环境营造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多个维度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落实审美教育,旨在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作为一门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更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何将审美教育切实融入到日常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是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感知美的能力

音乐是由各种音响元素构成的,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能让他们逐渐敏锐地感知到这些元素的特点和变化。例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学生可以通过聆听那轻快流畅的旋律,感受旋律线条的起伏所带来的美感,如同感受到多瑙河的波光粼粼和缓缓流淌。这种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训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让他们能够从简单的声音中发现美。

(二)提升欣赏美的水平

小学音乐教材中涵盖了众多类型的优秀音乐作品,有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以及现代儿歌等。当学生深入学习这些作品时,他们会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创作背景等知识,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的美。比如在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时,教师介绍其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歌曲,展现了江南的柔美与温婉,学生在理解这些后,再去欣赏歌曲那悠扬的曲调、细腻的歌词,就能从更高层次去体会歌曲的艺术之美,提升自身欣赏美的水平。

(三)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审美教育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接受美,更要引导他们去创造美。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歌曲创编、节奏创作等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教师给出一段节奏型,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添加音符创编新的节奏,或者根据一个主题旋律,让学生为其填词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不仅加深了对美的认知,更能让创造美的热情得以点燃。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精选教学内容,挖掘审美因素

1. 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拓展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作品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整合和拓展。例如,在教授某个民族音乐单元时,可以补充更多同民族的经典音乐曲目,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该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像学习蒙古族音乐,除了教材上的歌曲,引入《鸿雁》等,让学生体会蒙古族音乐的悠扬、豪迈,以及长调的独特韵味,拓宽学生审美视野。

2. 融入多元文化音乐

世界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引入课堂,能让学生接触到多元的审美风格。比如介绍非洲音乐时,播放非洲鼓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那强烈的节奏、充满活力的演奏形式,与我国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使他们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美的多样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审美体验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音乐作品相契合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唱《小红帽》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森林场景的教室环境,让学生扮演小红帽、大灰狼等角色,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歌曲的欢快、活泼的美感,增强审美体验。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视频、动画等资料,直观地呈现音乐作品。比如在欣赏交响乐时,播放带有乐团演奏画面以及对乐器介绍的视频,学生可以看到各种乐器的演奏形态,听到它们交织出的美妙声音,清晰地了解交响乐的宏大与精妙之处,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音乐,提升审美感知。

(三)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浸润审美氛围

1. 打造音乐教室文化

将音乐教室装饰成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张贴音乐家的画像、挂放乐器模型、展示学生的音乐作品等。学生进入这样的教室,就仿佛进入了音乐的殿堂,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增强对音乐审美氛围的感受。

2.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组织校园合唱比赛、小型音乐会等课外音乐活动,让音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合唱比赛中,学生们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演唱效果,会更加用心地去感受歌曲的情感和美感,同时在欣赏其他班级演唱时也能领略不同的音乐表现之美,拓宽审美渠道,使整个校园都浸润在浓厚的音乐审美氛围之中。

(四)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审美发展

1.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时,不能只看重最终的演唱或演奏成果,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表现。比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是否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创作活动中是否有独特的审美想法等,将这些过程性的表现与期末的演唱考核等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情况。

2. 多元主体评价

除了教师评价,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收获,觉得自己哪里表现出了美,以及评价同伴的音乐表现等。通过多元主体评价,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的审美水平,同时也能学习他人的优点,共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努力,让审美教育真正扎根于小学音乐课堂,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汲取美的养分,提升审美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音乐之美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音乐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研究. 曹素芹.教育界,2024(25)

[2] 小学音乐教学中图谱“可视化”实践探索. 顾娟.江西教育,2024(39)

[3]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 邓传胜.家长,2024(27)

[4] 小学音乐教学中以评促教的创新路径. 卢小洪.新课程导学,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