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金钥匙” 智开知识门

作者

王莉丽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小学 443100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领着学生步入“园林”,让他们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导学启思,引领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那么,如何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设计课文中的“问”点,做了以下尝试:

一、着眼于文章的“补白点”提问。

课文的空白是作者在作品中有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它能够使读者产生审美情趣,具有“言虽尽意未止”的艺术效果。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根据作者已经描绘的内容去补充课文空白,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学中,学生正在交流自从有了火人们美好的生活画面,但仅限于书中的描写。这时我提醒道:“文段的后面是一个什么符号?”这时他们才注意——原来是省略号,我接着道:“这表示你还可以继续看,你又看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学生恍然大悟,思维的闸门一旦开启,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美好画面如源源不断的活水汩汩而出,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火的重要,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提问。

教材中的难点是学生思维受阻、停滞的地方。抓住难点切入,就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通思路,理脉络,破难点。如《中彩那天》一课,父亲面临着怎样的道德难题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呢?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难题之难”,我装着为难的样子问:“车到底是留还是还呢?真难啊!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学生迅速从文中找出依据,紧接着我说道:“你们有那么多的理由可以留下这辆车,那就留下呗!干嘛又还了呢?”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真正走进了父亲这一角色,那种矛盾过后的坚定,困惑过后的明朗,那样一个个视诚信如生命的“父亲”就这样站在了我面前,还需要多余的语言吗?难题迎刃而解。

三、着眼于文章的“趣味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会得到激发,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教学中我着重对这句话进行了朗读指导,几遍训练之后,一个平时并不引人注意的女孩主动要求朗读,她刚一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种天真和惊奇,连我也觉得她就是文中的小女孩。看着同学们兴奋的表情,我放弃预设的教学思路,急迫地问道:“同学们,听到这声惊呼,你最想干什么?”他们都说想挤进去看个究竟,我乘胜追击,欣喜地说:“现在,你们不都挤进来了吗,看到了什么呢?”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眼中的金鱼是如此可爱——冒泡的、摆尾的、追逐的……千姿百态,应有尽有!这个教学环节出乎寻常的顺畅,完全得益于兴趣这位好老师。

四、着眼于文章的“矛盾点”提问。

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如《乡下人家》一课中,作者为什么说乡下人家门前的鲜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朴素”和“华丽”矛盾吗?学生纷纷发言,认为这里虽然运用了一组反义词,但并不矛盾,“朴素”是说这些花不名贵也不是栽种在精致的花盆里,而“华丽”则是说它们为乡下人家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正是农家风光的独特之处,从而很好的突破了课文重点。

五、着眼于文章的“发散点”提问。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成为“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学到青年如痴如醉地画鱼,围观的人纷纷赞叹他自己却浑然不觉的场面时,提问:“如果当时你在场,你还会看到哪些围观者议论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好像真的身处现场,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人们的真心赞美,感受到了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到了他画画时的专注和一丝不苟……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青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那种做事专注、忘我的优良品质也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应好好利用手中这把金钥匙,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性的提问取代单一、枯燥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