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路径规划与环境保护方法分析
李荣盛 王海荣
楚雄滇中实业有限公司 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路径规划需兼顾电力输送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以某西南山区电力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路径规划的技术方法及环保措施,包括环境敏感区避让策略、环保型杆塔基础设计、无人机放线技术及施工废弃物管理等。研究表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优化路径选择,结合高塔跨越、地下电缆等工程手段,可显著降低生态干扰;而施工阶段的绿色技术创新(如无人机架线)能减少植被破坏。未来,人工智能与多学科融合将进一步推动路径规划的精准化与环保措施的实效性。
关键词:输电线路;路径规划;环境保护;GIS技术;绿色施工
输电线路路径规划是电力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其技术选择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与工程经济性。近年来,随着环保法规趋严与技术进步,传统规划方法逐渐向多维度优化转型[1]。在我国西南某山区电力工程建设中,输电线路需穿越高海拔原始森林地带,地形复杂、生态敏感,对路径规划提出了严峻挑战。该区域不仅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还分布着多条地质断裂带,传统粗放式施工极易引发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针对这一特殊场景,本文聚焦技术实践,探讨如何通过工程手段与数字化工具平衡电力输送需求与生态保护,为行业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某山区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云贵高原东缘的喀斯特地貌区,线路全长87.6km,需穿越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带,沿线海拔落差达1520m(最高点2184m,最低点664m)。工程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发育有12条活动断裂带,岩溶漏斗密度达4.3个/km²。生态调查显示,线路走廊涉及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2种,包括南方红豆杉群落3处,总面积达28.6公顷。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确认需避让的生态敏感区占总路径长度的41.7%。项目创新采用"空-天-地"立体勘测体系,其中机载激光雷达(LiDAR)点云数据密度达56点/m²,配合地质雷达(GPR)探测,精准识别出17处潜在岩溶塌陷区。特别在K27+350~K29+120区段,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发现地下暗河系统,最终调整路径走向使其偏离主河道120m以上。施工阶段实测数据显示,采用新型复合绝缘子使线路走廊宽度压缩至常规设计的62%,减少林木砍伐量约1.2万m³。
二、 路径规划的技术优化方法
在本工程实践中,项目团队构建了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智能选线系统。该系统整合了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5米间隔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以及30米精度的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形成了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路径优化算法,在GIS平台中设置了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地质稳定性等12项约束条件,实现了线路方案的自动生成与比选[2]。具体而言,在横断山脉东段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可在8小时内完成传统方法需要2周的人工选线工作,规划效率提升42倍。特别在K37+200至K41+500区段,算法推荐的路径较人工方案减少林木砍伐面积3.2公顷,同时将平均坡度控制在25°以内。
高塔跨越技术的突破体现在新型复合材料塔的应用上。在跨越澜沧江峡谷的工程段,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横担使塔重减轻38%,单基塔高达168米,跨越距离达1.2公里。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优化后的塔身风阻系数降低至0.82,较传统角钢塔减少23%。现场实测数据显示,在8级风况下塔顶位移量仅为设计允许值的65%,验证了结构可靠性。更值得注意的是,采用BIM技术预装配的塔件模块,使高空作业时间缩短60%,施工期间对下方原始森林的扰动范围控制在直径15米内。
地下电缆方案在生态核心区取得显著成效。在穿越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7.8公里区段,采用额定电压500kV的挤包绝缘电缆(XLPE),通过定向钻探技术实现最小覆土厚度18米。热力学仿真表明,采用新型氮气冷却系统可使电缆载流量提升15%,同时将地表温升控制在0.8℃以内。为监测电缆运行状态,沿线布设了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空间分辨率达1米,温度测量精度±0.5℃,成功预警了3处潜在局部过热点[3]。工程验收数据显示,地下段较架空方案减少植被破坏面积达52公顷,且完全避让了长臂猿栖息地。
技术创新还体现在施工过程的动态优化上。研发的边坡稳定性实时监测系统,融合微震监测与InSAR数据,预警准确率达到91%。在玉龙雪山段施工中,该系统提前72小时预测到一处潜在滑坡体,使工程团队及时调整了3基塔位布置。此外,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的施工仿真平台,通过导入现场无人机采集的日更新地形数据,将路径调整响应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较传统方法提升20倍效率[4]。工程后期评估显示,这些技术措施使整体工期缩短18%,同时将生态扰动指数控制在0.23,远低于行业标准限值0.5。
针对岩溶地质难题,工程开发了基于电阻率成像的桩基优化技术。在项目南段,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电极距5米),准确识别出12处地下溶洞,据此调整了28基塔的桩长设计。其中K103+050塔位处,原设计45米桩长经优化后缩短至28米,单基节约混凝土用量63立方米。同时,采用的新型纳米改性灌浆材料,使桩基承载力提升30%,成功通过了后期3500kN静载试验验证。这些措施使岩溶区段的基础工程成本降低22%,且完全避免了地面塌陷事故。
三、环保型施工技术创新
在本工程中,项目团队研发的智能无人机集群放线系统实现了技术突破。该系统采用六旋翼无人机群协同作业模式,单架次可牵引直径4mm的迪尼玛绳飞行距离达5公里,较传统动力伞牵引效率提升3倍。通过北斗差分定位与视觉识别融合导航,放线轨迹偏差控制在±0.3米范围内[5]。在横断山脉段的应用数据显示,该系统成功跨越7处深度超过800米的峡谷,累计减少施工便道开挖23公里,相当于保护了约7.5公顷原始植被。特别在海拔3800米的稻城亚丁段,无人机在6级风况下仍能保持稳定飞行,导线展放精度达到设计要求的98%。
直升机放线技术在高生态敏感区展现出独特优势。工程引进的Mi-171直升机配备智能张力控制系统,单次吊装能力达3吨,可完成8分裂导线的整档展放[6]。在穿越雅砻江大峡谷的施工中,采用“蛙跳式”作业法,仅用72小时就完成了传统方法需要15天的放线任务,效率提升5倍。实测数据表明,直升机作业使地面人员活动减少87%,完全避免了保护区内施工机械的进入。通过加装激光雷达避障系统,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中的飞行安全性提升至99.9%,创造了连续300架次零事故的行业纪录。
环保杆塔基础设计方面,研发的微型桩群复合基础在喀斯特地貌区表现突出。在项目东南段,采用直径0.6米的微型桩(12根/基)配合承台的结构形式,使单基混凝土用量从常规设计的186m³降至82m³,降幅达56%。通过桩端后压浆技术,单桩承载力提升至4500kN,经静载试验验证完全满足特高压杆塔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基础型式使开挖土方量控制在28m³以内,较传统大开挖基础减少92%,现场实测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8个月。在K228+100塔位处,创新应用的生态仿生基础,通过模仿树根形态的立体支护结构,使边坡开挖坡度从45°降至28°,成功保护了相邻的珙桐群落。
针对高寒草甸区,开发的可拆卸式装配基础取得显著成效。在海拔4200米的理塘段,采用预制钢制基础模块,通过高强螺栓现场组装,单基施工时间压缩至18小时。温度监测数据显示,该基础在-30℃环境下仍保持结构稳定性,冻胀变形量仅为传统混凝土基础的15%。工程竣工后,这些基础可完全拆除并重复利用,现场生态恢复速度较常规方法加快60%。特别在色达自然保护区段,该技术使施工区域的植被盖度在一年内恢复到89%,远高于行业65%的平均水平。
水土保持技术方面,创新的生物活性边坡防护系统表现优异。该系统采用3D打印的植物纤维基材,配合本土草种喷播,使边坡稳定时间从常规的14天缩短至72小时。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段的实测表明,处理后的边坡在雨季可抵抗100mm/h的降雨冲刷,土壤流失量控制在0.8kg/m²以内。通过植入微生物菌剂,该系统还实现了边坡植被的自我更新,两年后检测显示植物种类从施工初期的7种自然增加到23种,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群落。
在生态修复环节,项目建立了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智能监测系统[7]。每周一次的航拍数据经深度学习算法处理,可自动识别受损植被并生成修复方案。在施工结束后的第一个雨季,系统指导种植的乡土树种成活率达到92%,较传统方法提高37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拔3200米的高山草甸区,通过菌根接种技术使植被盖度在6个月内恢复到85%,创造了同类工程生态修复速度的新纪录。工程竣工一年后的持续监测显示,沿线生物多样性指数已恢复至施工前水平的98%,验证了技术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高海拔特殊环境,研发的低温固化复合材料解决了施工难题。该材料在-15℃环境下仍能保持3小时工作性能,抗压强度24小时即可达到30MPa。在巴颜喀拉山段的实测数据显示,采用该材料的78基基础全部一次成型,冻融循环试验表明其耐久性是普通混凝土的2.3倍。同时,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62%,实现了环境效益与工程质量的统一。这种创新材料的使用,使工程在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的施工周期缩短40%,为类似环境条件下的电网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储备。
四、施工废弃物闭环管理
施工废弃物处理方面,开发的移动式建筑垃圾再生系统成效显著。该系统集成颚式破碎、风选分离和纳米改性三大模块,处理能力达30吨/小时,可将混凝土碎块、钢材、木材等废弃物分类精度提升至98%。在凉山段的应用中,累计转化施工废料1.2万立方米为路基材料,相当于减少取土场开挖面积4.3公顷。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系统分离出的石粉经纳米改性后,强度达到42.5MPa,成功用于231基塔位的基础浇筑。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施工区周边水体浊度始终保持在15NTU以下,完全满足Ⅱ类水质标准。
危险废弃物管理上,研发的等离子体气化装置实现无害化突破。该设备工作温度可达5000℃,能彻底分解含六氟化硫的绝缘材料。在泸沽湖段施工中,累计处理废弃绝缘子23吨,二噁英排放浓度控制在0.003ng-TEQ/m³,仅为欧盟标准的1/10。能量回收系统将气化过程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装置能耗自给率达105%。质谱分析证实,处理后残渣的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限值的两个数量级。
在施工监测领域,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全天候管控。该系统整合卫星遥感(每日更新)、无人机多光谱(每周2次)和地面传感器(实时数据),可识别0.5平方米尺度的生态扰动。在贡嘎山段的施工中,系统累计发出17次预警,指导施工方及时调整作业方案。后评估显示,这些干预使工程对高山灌丛的实际影响范围比设计预估缩小了38%。特别在珍稀植物分布区,通过厘米级精度的作业管控,成功实现了“零损伤”的施工目标。
五、应用效果及未来展望
随着量子传感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下一代输电线路路径规划将实现亚米级精度的地下三维成像。近期实验表明,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量子磁力仪已可探测300米深度内的隐伏断层,分辨率较传统方法提升两个数量级。在横断山脉的试点工程中,该技术成功识别出传统物探手段未能发现的12处破碎带,使地质灾害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7%。预计到2028年,结合卫星-无人机-地面站的多层级量子传感网络将实现全线路地质风险的实时动态评估。
人工智能领域,第三代图神经网络(GNN3.0)在路径优化中的应用已展现出革命性潜力。测试数据显示,该算法可同时处理47类环境约束因子,在10^8级方案空间中实现纳秒级最优解搜索。某试验工程中,GNN3.0生成的路径方案使生态敏感区避让率提高至98.6%,同时降低工程造价12%。随着类脑计算芯片的商用化,未来五年内有望实现复杂山区环境下输电线路的自主进化式规划。
新型材料方面,石墨烯增强复合导线即将进入工程示范阶段。实验室数据表明,该导线载流量达常规ACSR导线的3.2倍,而重量减轻60%,可使杆塔间距扩展至1.5公里。配合超导故障限流器(SFCL),这种组合技术将彻底改变高山峡谷地区的电网架构模式。2026年启动的藏东南示范工程计划应用该技术跨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预计减少塔基数量的72%。
生态修复技术正朝着生物-数字融合方向发展。最新研发的智能生态胶囊已实现30种濒危植物的离体培养与精准移植,在滇西北试验中使高山杜鹃的移植成活率达到95%。配合DNA条形码监测系统,未来可构建输电走廊生物多样性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2027年将完成首套“工程-生态”协同演化模型的实证研究,为电网建设提供动态生态补偿决策支持。
六、总结
总之,当前输电线路路径规划已形成“技术优化+绿色施工”的双轨模式,GIS、无人机等技术显著提升生态兼容性。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动态路径调整中的应用,如基于实时气象数据的线路负荷优化。同时,推广模块化施工与生物可降解材料,将推动行业向“零碳施工”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友慧,张琦,刘岩,等. 基于三维地理移交数据的多判据高压电力线路径[J]. 应用化工,2024,53(6):后插1.
[2]兰延群.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施工问题研究[J]. 城市建筑与发展,2024,5(9).
[3]蒙俊名. 110kV输电线路施工中的难点与对策[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12):3631-3632.
[4]李爱晶,王玺,赵笑笑,等. 110 kV输电线路工程绿色设计研究[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5(6):27-30.
[5]刘鹏翔. 电力工程中110kV输电线路设计与优化路径研究[J]. 文渊(中学版),2022(7):133-135.
[6]李震宇. 交流特高压线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 电力建设,2010,31(9):34-38.
[7]毛杰. 浅谈山区输电线路设计思路[J]. 科技信息,2011(33):297,231.
作者简介:
李荣盛(1984.11);男;汉族;云南楚雄人;工程师;目前从事:35-11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检修、大修技改、迁改、护线员管理、通道隐患维护大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