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VP 了(一)个 寂寞” 及相关问题
申致华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网络用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趋势,更是以其简单、生动的表达方式获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VP 了(一)个寂寞”就广受人们的关注,例如:
(1)别让互联网保险“保了个寂寞”。
(2)上海入冬进程被打断,冷了个寂寞。
上例各句中下划横线的部分均为“VP 了(一)个寂寞”结构,其共性与特别之处有以下几点:1)结构上的高度框式化。表现之一是,以“VP 了(一)个寂寞”为固定的框架结构,以“VP”为变项。表现之二是连接成分的定型化,即将变项“VP”和“寂寞”系连起来的连接成分必须由动态助词“了”和数量短语“一个”或个体量词“个”合成的“了(一)个”来共同充当,去掉动态助词“了”,虽然在别的场合也能说,但基本上已经无法在原语境当中使用了,不再是“VP 了(一)个寂寞”结构了。2)较强的能产性。这种框式结构具有较强的能产性,这充分表明该结构是一个可被复制的现成框式与模板。3)“VP”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VP”在语义上都呈现出动作已经实现的语义特征,这是由“VP”后表示实现义的动态助词“了”决定的。4)整个结构表意方式上的共性。即“VP 了(一)个寂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一种“说话人对行为主体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与其心理预期‘事与愿违’的心理落差的否定性评价。”
二、“VP 了(一)个 寂寞”的构式义
本文将“VP 了(一)个寂寞”构式的构式义确定为:“说话人对行为主体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与其心理预期‘事与愿违’的心理落差的否定性评价”。
首先,从句法角度来看,“VP 了(一)个寂寞”属于陈述句,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
其次,从语义结构来说,动态助词“了”用在“VP”之后,表示动作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获得了某种结果。最后,从其实际表达的意义来看,“寂寞”一词是其该构式义表达的核心,《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解释为“孤单冷清”“清净、寂静”。从词典的释义看,“寂寞”所体现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消极的心理感受,展现出“事与愿违”的心理落差。因此,构式“VP 了(一)个寂寞”在表达对相关结果否定性评价的同时,还隐含着说话人失望、无奈的主观情绪。例如:
(3)听了一天的数量关系,听了个寂寞,太难了。
(4)煮了个寂寞?成都女子买两斤鱿鱼焯水后,化成一滩白水。
例(3)中,“听了个寂寞”表示对听课效果的否定,大致相当于“什么都没听懂”。说话人的心理预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听课,或多或少总能学有所获”。但由于数量关系课程的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所以就造成了实际的听课效果并未达到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同时还夹杂着说话人失望、无奈的个人主观情绪。同理,例(4)中的“煮了个寂寞”也在表达说话人对相关结果的否定态度的同时,包含着相应的主观负面情绪。
三、 不变项“寂寞”的词性判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寂寞”定性为形容词。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构式“VP 了(一)个寂寞”中“寂寞”的词性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1 “个”的量化作用
现代汉语中的“个”,对事物具有量化的功能。“个”后面常常带的是有形的具体的名词,例如“一个苹果”中的“苹果”,也可是抽象名词,如“一个观点”中的观点。抽象名词表达的是抽象概念,是无形的,更多地需要人们通过抽象的思维工具来进行理解和体验。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2)等诸多学者都认为抽象名词无法与个体量词进行组配,但我们得出了否定的答案,请看:
(5)他们说,除过资源,黄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三老”干部多。
(6)工匠得了这个难题便到处请教人家,至终给他打听出一个方法。
显然,上例中的“优势、方法、”两个抽象名词都能够和个体量词“个”进行相应地组配,相关用例屡见不鲜,此处不再赘述。除名词之外,“个”还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7)会期过半,他们感受如何?本报记者对外国记者们也做了一个采访。
(8)姚绍光讨了个没趣,就赶快自己下台。
按照石毓智、雷玉梅(2004)的观点,例(7)中的“采访”,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一个动作行为。但句中的“个”将“采访”这一动作行为量化为了一个具体的事件,使其在有界化的同时也具有了指称性,临时活用为典型的名词,指称“采访”这件事。同理,例(8)中的“没趣”在此处同样指代一个抽象事物,词性也由形容词性变为了名词性。
综上,“个”的量化作用能够使得其后的各种成分发生有界化,进而显示出名词的相关特质。构式“VP 了(一)个寂寞”中的“寂寞”,也是由于受到“个”的量化压制作用,在有界化的同时也具有了指称性,词性由形容词性变为了名词性,且属于抽象名词。
3.2 宾语“(一)个寂寞”的语义
我们认为,“VP 了(一)个寂寞”的宾语“(一)个寂寞”表达的是一种结果义。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寂寞”本身就具有[- 积极] 的义素,“VP 了(一)
个寂寞”里的“寂寞”实际上是对“事情未达预期的消极结果”的转喻,用其所具有的抽象属性来指代抽象的事物结果。从句法结构上来看,构式“VP 了(一)个寂寞”属于典型的动宾结构,这里的“个”是一个宾语标记,其后的成分“寂寞”属于宾语,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样”的问题,是对结果状态的一种指称。对此,我们运用程度词法来对此进行检验,请看:
(9)一个身在外国的人,对于佳节的来临,自然有点/ 很/ 最寂寞。
(10)* 武磊踢球踢了个有点/ 很/ 最寂寞,又在球场上看比赛了。
我们发现,例(9)中“寂寞”可以分别接受程度序列词“有点”“很”“最”等的修饰,其词性是形容词性。而例(10)中,处于构式“VP 了(一)个寂寞”里面的“寂寞”却无法与程度序列词“有点”“很”“最”等进行组配,这充分说明,相关构式中“寂寞”在丧失性状义的同时具有了指称性,是用“寂寞”所代表的抽象属性来指代抽象结果,在词性上也变为了抽象名词,脱离了原本的形容词性。
综上,构式“VP 了(一)个寂寞”中的“寂寞”应当判定为抽象名词。
3.3“寂寞”的抽象名词用法并非孤例
其实,“寂寞”的抽象名词用法并不新鲜,在另一构式“哥 VP 的不是 X,是寂寞”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吃的不是面条,是寂寞”等。此构式包含两个命题,前一命题是一个否定的真实事件,后一命题是一个肯定的虚拟事件。温锁林,申云玲(2012)指出,“这类话语通过构建两个命题认知上的‘相关性’,从而强行地用一个虚拟命题来‘替代’另一真实命题,具有鲜明的转喻性质”。“哥 VP 的不是 X,是寂寞”中的“寂寞”也是通过这种转喻的方式,用其所具有的抽象属性来指代一个抽象事物结果,体现的是一种“结果义”。另外,“哥VP 的不是X,是寂寞”中的“不是……,是……”属于并列结构,在通常情况下,并列结构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着相同的语法地位。该构式中的“寂寞”分别对应上例中表达事物义的名词“烟”“面条”,也是这一观点的佐证。
此外,“寂寞”作为抽象名词使用早已有之,古代诗词和小说当中就不乏用例。例如,柳永《昼夜乐·其一》:“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戴复古《清平乐·嘲人》:“酒醒梅花吹画角。翻得一场寂寞。”,这里的“寂寞”作为名词,常与数量短语“一场”搭配。民国小说《西汉野史》:“暇时偶尔著书作文,远胜从前那种寂寞。”这里的“寂寞”作为抽象名词又受到指示代词和量词的修饰。可见,“寂寞”的抽象名词用法并不新鲜。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3).
[2]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3] 沈家煊. 谓语的指称性[J].《外文研究》,2013(1).
[4] 石毓智,雷玉梅.“个”标记宾语的功能[J].《语文研究》,2004(4)
[5] 王珏. 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温锁林,陆旭. 关于“副(程度) + 名”现象的思考[J].《语言研究集刊》,2019(2).
[7] 温锁林,申云玲. 转喻式否定的构建与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
[8]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 朱德熙 . 语法讲义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