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乡村牛羊散养过程中疫病传播特点与防控对策探析
单继海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人民政府 674402
姓名:单继海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94.7 名族:纳西族 籍贯:中国.云南 职称:助理兽医师 学历:大学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摘要:高原乡村牛羊散养模式作为传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紧密交织,但疫病防控体系长期滞后于规模化养殖技术标准。囿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散养群体具有养殖密度小但是分布分散,生物安全设施缺乏的共性,致使疫病传播路径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为此,本文对高原乡村牛羊三阳发病期间疫病传播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高原乡村;牛羊散养;疫病传播;防控
高原乡村牛羊散养系统中,疫病传播具有生态-社会复合性特征。病原学分析表明:巴氏杆菌及其他条件致病菌受气候胁迫后通过畜群运输及应激性代谢紊乱而诱发急性感染。布鲁氏菌和其他共患病原体在散养模式中的长期存在体现出畜禽和人在活动空间上相互交叉的危险性。研究指出疫苗接种覆盖率不高以及检疫缺失造成疫病常年散发和局部爆发。这些特点既危害牧区公共卫生安全又暴露出基层防疫体系结构性缺陷。
一、高原乡村牛羊散养过程中疫病传播特点
(一)地形垂直分异下的立体传播链
高原乡村地貌呈现显著垂直高差,不同海拔草场形成温度、湿度梯度带。牛羊随季节游牧跨越多个微生态单元时,低海拔湿热环境滋生的血液寄生虫(如巴贝斯虫)可通过蜱虫媒介,随畜群迁移至中高海拔寒旱草甸,突破传统“单区域发病”认知。该立体传播链由于受地形切割而形成“纵向扩散通道”,使得布病这类接触性病原能够在各牧户草场之间形成跨海拔梯度扩散,提高了疫病监测空间维度的复杂性[1]。
(二)群落共生关系中的病原储库效应
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存在独特的生物群落共生模式,牦牛、藏羊与野生岩羊、旱獭等物种形成季节性混牧重叠区。散养牛羊暴露在带有鼠疫耶尔森菌旱獭洞穴中或和布鲁氏菌阳性岩羊分享饮水点后野生动物种群就成了病原的自然储库。这一跨界传播打破了“家养动物的单一宿主”的框框,形成了生态位叠合地区“野生动物--家养畜禽--人”三元传播网络,彰显了疫病防控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游牧文化惯性下的时空传播特征
高原乡村延续千年的“逐水草而居”游牧传统,形成独特的迁移时序网络。春季转场期不同部落畜群于“夏牧场的入口处”集结休整,口蹄疫及其他接触性病原以共享舔盐点和过夜草场的方式迅速传播。在冬天的“圈养的家庭牧场”时期,由于高密度的饲养方式,牛群中的呼吸道病原体如传染性鼻气管炎在牦牛中产生了“封闭环境的爆发效应”。这一以游牧生活节奏为基础的“聚集--扩散--闭合”循环模式,导致了疾病传播具有明显的文化和生态学属性,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与游牧活动时间序列相耦合的防控时间矩阵。
二、高原乡村牛羊散养过程中疫病传播防控对策
(一)“分区轮牧+疫源隔离”精准布局防控
高原乡村地形复杂且草场资源分布不均,牛羊散养易因无序放牧导致疫病传播风险集聚[2]。在执行“分区轮牧加疫源隔离”的策略时,我们需要根据草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疫病的传播模式来建立一个有效的空间防控系统。首先要采用遥感监测和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草场植被类型,水源分布和动物活动轨迹等因素,对草场进行轮牧单元的划分,各单元设置合理的载畜量和电子围栏的配置,采用GPS定位技术对牧群的活动范围进行实时监测,以避免跨区交叉放牧造成疫病的传播。对于历史上的疫病高发区或当前存在的疫点,我们需要设立一个半径至少为3公里的永久隔离区,在这个隔离区内,放牧是被禁止的,并且需要定期进行环境的消毒处理,同步设置动态监测哨点并安装红外摄像头和智能传感器对隔离区内的土壤,水源和空气样本进行实时采集,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不可篡改的存证处理,从而为疫源追溯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新引进的牛羊,需要进行至少45天的隔离观察,确保隔离场与居民区和放牧区保持至少1公里的垂直距离,并建立独立的饲料供应和粪污处理系统,经过实验室检测证实无染病后才能混群放牧,从根本上阻断了外来疫源的输入途径。
(二)“动态监测+预警响应”闭环管理防控
高原乡村地理环境封闭,传统疫病监测手段存在滞后性,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是实现疫病早发现、早处置的关键。基于物联网技术布设智能监测终端并将体温,心率和运动轨迹等监测模块整合到牧群穿戴电子耳标上,通过LoRa无线传输网络将数据实时聚合到县级兽医管理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疫病早期预警模型并设置体温异常(±2°C)和活动量突然减少的预警阈值,实现了系统对分级预警响应的自动触发。当监测到异常数据时,基层防疫员需在2小时内抵达现场,采集鼻拭子、血液样本进行快速检测(对胶体金试纸条进行初筛加荧光PCR诊断),如果被确诊患有重大的动物疾病,应在3小时内启动封锁、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程序,并通过北斗短报文系统向周围50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场(户)发布风险提示。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耦合分析气象部门温湿度和气压数据以及畜牧部门疫病发生数据,对疫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前15天推送给养殖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建议,比如多雨季节之前加强圈舍防潮消毒,温度骤降之前做好动物保暖等,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
(三)“联防联控+网格溯源”协同共治防控
高原乡村居住分散、行政管辖跨度大,需构建“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网格化防控格局[3]。以行政村作为防控网格划分的基本单位,每一个网格都有一名专职防疫网格员负责该网格牛羊存栏数的统计,免疫档案的更新以及疫病疑似情况的检查等工作,并在“牧运通”APP的支持下进行数据的实时报送和任务的签收。同时,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相邻县(乡)签订《动物防疫协同治理协议》,共享疫情信息、联合开展边界地区巡查,在交通要道设置联合检疫站,对过往运输车辆实施“一检双认”(一次检测、两地互认),减少重复检疫带来的效率损耗。除此之外,实施牛羊全生命周期的溯源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产生每一头牲畜的唯一电子档案并记录其出生、免疫、交易和运输的重要信息,屠宰环节推行“凭标屠宰”制,屠宰场扫码读取动物健康信息、拒绝接受没有有效免疫标识或者检疫不合格品畜进场等措施迫使养殖环节必须履行防疫主体责任。建立养殖户信用评价制度,把防疫措施执行与政策性保险和养殖补贴相衔接,不履行强制免疫义务养殖户列入失信名单并给予联合惩戒。
三、结束语
高原乡村牛羊散养的疫病防控需突破传统单一维度治理框架,在生态系统整体性视角下,将地形垂直分异规律、群落共生关系与游牧文化传统纳入防控体系设计。以空间精准布局屏蔽立体传播链,以智能技术嵌入增强监测预警效能,以多元主体合作健全共治格局等方式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的范式转变,它既是确保牧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措施,也是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做法,这对于优化边疆地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敖云焕,周艳,朱颖,等.高原山区牛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当代畜牧,2025,(01):134-136.
[2]杨汝芬.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疫病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4,(09):91-92.
[3]刘林英.规模化牛、羊养殖场疫病防控措施及常用技术[J].北方牧业,20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