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策略

作者

张炜洁

河北华企建设有限公司 河北省邯郸市 056107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施工安全风险也随之提高。构建完善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对于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预防施工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月完善策略,以供参阅。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危险性等特点,涉及众多人员、设备、材料以及复杂的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施工安全风险始终伴随着整个施工过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稳定和企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并不断完善其策略,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风险评估体系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要有科学依据,能够准确反映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例如,在确定风险指标权重时,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的数学方法,避免主观随意性。

1.2系统性原则

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视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人员、设备、材料、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评估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施工安全风险。例如,不仅要评估单个因素的风险,还要考虑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联合风险。

1.3可行性原则

评估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指标数据易于获取和量化,计算方法简便易行。避免选取过于复杂或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确保在实际施工安全管理中能够顺利应用。例如,可以选取施工现场常见的安全检查数据、设备运行记录等作为评估指标数据来源。

1.4动态性原则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应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及时根据施工进度、环境变化等因素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例如,随着施工阶段的推进,不同施工工艺和作业环境下的风险因素会发生变化,评估体系应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流程

2.1风险识别

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例如,运用检查表法,根据以往的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和安全规范要求,制定详细的安全风险检查表,对施工现场进行逐一检查和识别风险。

2.2指标选取与体系框架建立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关键性的风险指标,并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框架。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如人员安全培训次数可作为定量指标,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可作为定性指标。框架应明确各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结构,一般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估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2.3指标权重确定

运用合适的方法确定各风险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不同指标对施工安全风险的影响程度差异。如前所述,可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确定权重。也可以结合专家意见法,综合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确定权重,使权重确定更加合理。

2.4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根据选取的指标和确定的权重,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常见的模型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法等。例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通过模糊变换将多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影响进行综合评判,得出施工安全风险的等级。

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指标体系设立

3.1人员风险指标

包括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时间、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施工人员年龄结构与健康状况、管理人员安全资质与管理经验等。例如,将施工人员每年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时间作为一个具体指标,时间越长,人员在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储备相对越充足,人员风险相对越低。

3.2设备风险指标

涵盖设备的完好率、设备定期维护保养情况、设备运行故障频率、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合格率等。如设备完好率反映了设备可正常使用的程度,完好率越高,设备风险越小;设备运行故障频率则直接体现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材料风险指标

有材料质量检验合格率、材料存储条件达标率、易燃易爆材料管理措施完善程度等。例如,材料质量检验合格率是衡量材料是否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关键指标,合格率越高,因材料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越低。

3.4环境风险指标

包含施工现场的气象条件(如大风、暴雨、高温、严寒天数及强度)、施工现场周边的交通状况(交通流量、与交通干道的距离)、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是否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等。例如,施工现场每年大风天气的天数及风力强度,会对高处作业、塔吊吊运等施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是重要的环境风险指标。

3.5管理风险指标

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是否涵盖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安全检查的频率、隐患整改率)、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配备情况等。例如,安全检查的频率反映了企业对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的重视程度和及时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4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策略

4.1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

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渠道,广泛收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相关的数据,包括历史事故数据、施工现场实时监测数据、行业统计数据等。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风险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的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高发施工阶段、常见风险因素组合等,为风险评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4.2引入先进技术手段

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风险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获取设备的温度、振动、压力等参数,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隐患;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提前识别施工过程中的碰撞风险、空间布局不合理等安全风险;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施工安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风险预测的精度。

4.3定期更新与维护评估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风险评估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定期对评估体系中的指标、权重以及评估模型进行更新和维护。例如,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及时将新材料相关的风险指标纳入评估体系;根据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调整管理风险指标的权重,确保评估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状况。

4.4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和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安全管理知识、风险评估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培训内容可包括最新的安全法规政策、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同时,鼓励相关人员参加行业学术交流活动和专业认证考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与完善极为关键。经剖析风险因素,依科学原则流程建指标体系,佐以有效策略,可提评估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安全管理助力。建筑企业与相关部门应重视并创新,促行业安全水平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敬.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居业.2024(07):202-204

[2]陈国明.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J].四川建材.2024(10):210-211

[3]肖乾坤.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05):0009-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