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

作者

林巧巧 邓子莹 胡小琪(通讯作者 )王婷 刘萍瑶 康嘉莉 黎凌云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通讯作者)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摘要

菊科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部分作为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深入分析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危害,并对其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的方法展开研究,旨在为防控菊科外来入侵植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降低其负面影响。

关键词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监测预警;综合治理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一个严峻的生态问题。菊科是被子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不少菊科植物凭借强大的繁殖与适应能力,在新环境中迅速蔓延,演变为入侵物种,破坏生态平衡,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开展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二、菊科外来入侵植物概述

2.1 常见种类及分布

在我国,常见的菊科外来入侵植物有紫茎泽兰、飞机草、豚草、三裂叶豚草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飞机草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等地,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破坏。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多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加拿大一枝黄花则在华东、华中地区扩散迅速。

2.2 入侵途径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引入途径主要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有意引进方面,部分菊科植物因其观赏价值或作为饲料被引入国内,如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初作为观赏花卉引入,后逸生至野外,成为入侵物种。无意引进方面,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一些菊科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可能通过货物、运输工具、旅客行李等途径,被无意间带入新的区域。

2.3 生长和繁殖特性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通常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紫茎泽兰既可以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大量种子,又能通过无性繁殖,利用茎段进行繁殖。其种子细小且数量多,可借助风力、水流等广泛传播。同时,这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够在多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快速扎根繁衍,竞争力远超本地植物。

三、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3.1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在入侵地迅速繁殖,排挤本地植物,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紫茎泽兰入侵后,能形成单优势种群,使原有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许多本地物种因无法竞争而消失。此外,这些入侵植物还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3.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与农作物争夺阳光、水分、养分和空间,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豚草的花粉会引发人体过敏反应,导致农作物授粉不良,影响作物产量。同时,为防治这些入侵植物,农民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3.3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部分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花粉是重要的过敏原。豚草花粉是引发人类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豚草花粉飘散的季节,过敏患者数量会显著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困扰。

四、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

4.1 监测方法

传统监测方法以人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设置样地、样方,对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进行详细记录。这种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工作量大、效率低,难以实现大面积快速监测。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入侵植物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或无人机影像,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植被信息,通过图像解译识别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范围,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实现对入侵植物动态变化的监测。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测网络,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结合数据分析模型,预测入侵植物的扩散趋势。

4.2 预警系统

建立菊科外来入侵植物预警系统,需收集和分析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气候适应性等信息,结合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当监测数据表明入侵植物可能出现扩散或爆发风险时,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为防控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五、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综合治理

5.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较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入侵植物面积较小、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对于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植株较大的菊科入侵植物,可以采用人工拔除或机械铲除的方式进行清除。在拔除或铲除过程中,要确保将植物的根系彻底清除,防止其再次萌发。此外,还可以通过焚烧等方式处理清除的植物,避免其繁殖体传播。

5.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在菊科外来入侵植物大面积爆发时,能迅速控制其蔓延。可根据不同的菊科入侵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选择合适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防治。在使用化学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控制用药剂量和施药时间,避免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防止入侵植物产生抗药性。

5.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昆虫、病原菌等生物手段来控制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紫茎泽兰叶甲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通过释放紫茎泽兰叶甲,可以有效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此外,一些病原菌如真菌、细菌等,也能感染菊科入侵植物,导致其发病死亡。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效果持久的优点,但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估,防止引入的天敌生物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

5.4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本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从而抑制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在入侵区域种植本地的优势植物,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通过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减少入侵植物的生存空间。此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间作等,也能降低入侵植物的危害。

六、结论

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动态变化,采取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多种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菊科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应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技术,提高防控效果,降低防控成本,为应对外来物种入侵挑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