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建筑工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胡裔菲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四川成都 6104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工程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工程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本文深入探讨国际化视野下工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创新策略,旨在为培养适应国际工程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工程行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工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跨文化交流;课程体系
引言:在“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推动下,我国工程企业大量参与国际工程项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高端技术工程领域,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然而,工程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瓶颈。具备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熟悉国际标准和规范、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人才稀缺,成为制约我国工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索国际化视野下工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化视野下工程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国际需求脱节
目前,多数高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仍以国内工程标准和规范为主,对国际通用标准,如美国混凝土学会(ACI)、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等涉及较少。课程内容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模式、国际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等知识的系统讲解,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国际工程市场需求。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不足
国际工程项目往往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团队协作,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成为常见问题。然而,现有人才培养中,跨文化交流课程设置较少,学生缺乏在跨文化环境下工作的实践机会,难以有效应对文化冲突,影响项目沟通效率和团队协作效果。
(三)实践教学缺乏国际化元素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实践教学多局限于国内项目案例和场景,学生难以接触到国际工程项目真实的管理流程、技术要求和复杂环境。此外,校企合作中与国际工程企业的合作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实践的机会有限。
(四)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高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其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部分教师缺乏国际工程实践经验和海外学习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国际前沿知识和实践案例融入课程,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建立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化视野下工程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引入国际标准与规范: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工程标准和规范,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设计课程中,引入国际通用的结构设计规范,对比分析国内外规范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规范应用能力。
增设国际化课程模块:开设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招投标等课程,系统培养学生在国际工程领域的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外语教学,尤其是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技术沟通能力。
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结合国际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将工程专业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开设国际工程风险管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国际工程项目复杂风险的方法。
(二)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
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设置专门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商务礼仪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差异对工程实践的影响,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
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积极与国外高校、企业合作,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短期研修等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环境,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竞赛,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举办国际文化节、国际学术讲座等活动,邀请国际专家学者和工程企业管理人员来校交流,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建设国际化实践平台:加强与国际工程企业的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实践的机会。例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国际工程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
引入国际工程项目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国际典型工程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项目运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国际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开展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利用虚拟现实(VR)、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构建国际工程项目虚拟仿真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管理、风险应对等操作,弥补实践教学中真实国际项目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加强教师国际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修和培训项目,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累国际工程实践经验。支持教师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提升教师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引进国际化人才:积极引进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聘请国际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国际前沿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建立教师实践锻炼机制:与国际工程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定期选派教师到国际工程项目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国际工程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国际化视野下工程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
(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有机会到海外高校学习交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入国际工程标准和规范,开设国际工程管理等特色课程。同时,聘请国际专家授课,举办国际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能力。
(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国际工程企业合作,选派员工参与海外项目实践,培养员工的国际工程管理经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集团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开设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水平。
结语:在国际化背景下,工程行业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通过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际工程市场需求。未来,随着工程行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应持续创新和完善,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推动我国工程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同时,高校、企业和政府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程行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潇.智能建造浪潮下建筑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N].中华建筑报,2024-11-26(010).
[2]黄海波.“双碳”背景下高职建筑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华章,2024,(04):60-62.
作者信息:
胡裔菲(2002-),女,汉族,四川自贡,本科,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