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优化研究

作者

马佳兵

许昌市建安区将官池镇梨园小学

摘要:本研究基于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探索其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价值。通过分析传统德育教学中认知与行为脱节的问题,提出以“知行互构”为核心的教学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需要构建“情境浸润-实践体悟-反思深化”的循环模式,并强调教师引导、家校协同及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小学德育创新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优化;实践导向

1.理论框架

1.1 “知行合一”理念的内涵与重要性

“知行合一”作为儒家心学核心命题,强调认知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一论断揭示道德认知的本质属性——真知必然包含践行意向。在小学德育语境中,该理念具有三重启示:其一,打破知识灌输与行为训练割裂的困境;其二,重视道德情感的桥梁作用;其三,建立“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完整培育链条。当代德育研究显示,儿童道德发展存在“知易行难”现象,如能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缺乏垃圾分类自觉性,印证了传统说教式德育的局限性。将“知行合一”引入德育体系,可重构“体验中认知、行动中反思”的教学范式。

1.2 “知行合一”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该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呈现三个转化维度:首先,教学目标从“知道什么”转向“成为怎样的人”,如将“诚实守信”知识点转化为“建立诚信交往模式”;其次,教学过程注重具身认知,通过角色扮演、服务学习等活动实现道德移情;最后,教学评价侧重行为观察而非纸笔测试,如建立“道德成长档案袋”。典型案例显示,某校通过“校园小管家”制度,让学生轮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使责任意识从概念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违纪率下降40%。

1.3 教学优化路径探究

构建“三维联动”优化模型:在认知层面,采用项目式学习将抽象道德概念转化为可操作任务;在情感层面,运用叙事教学法唤醒道德共鸣;在实践层面,设计阶梯式社会参与活动。需同步推进教师角色转型,从道德权威转变为“知行导师”,重点提升情境创设、行为诊断和反思引导能力。

2.德育目标:系统性设定、构建与评价创新

2.1 小学德育目标的内涵阐释与特性剖析

在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框架中,小学阶段肩负着奠基性的重任。其德育目标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聚焦于“养成教育”和“社会性发展”。小学德育目标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它通过具体行为引导而非抽象概念来实现,例如“熟练整理书包”,帮助学生建立自理和秩序意识,这种具象化特质非常适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认知特点。其次,品德塑造需循序渐进,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逐步将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在品质。最后,评价应基于真实场景中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互动、课间嬉戏等,确保评价准确。然而,当前小学德育目标设定存在“高蹈虚空、贪大求全”的问题,导致德育实践与学生实际成长脱节。

2.2 “知行合一” 导向下德育目标的进阶优化架构

为了改进现状,提出“三级分层式目标体系”:基础层级围绕日常生活习惯,如守时、保持整洁等,为道德成长奠定基础;发展层级培养社会交往技能,如合作共赢思维、沟通表达能力等,促进集体互动;升华层级深度塑造价值观念,如尊重多元文化差异、秉持公平正义原则,融入学生心灵。每个层级均设置“认知指引标识”和“行为参照标杆”,确保认知深化与行为外化同步进行。例如,“培育尊重他人品质”要求在课堂交流中专注聆听,理解每个人享有平等的表达权利。这种体系不仅细化了德育目标,还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2.3 德育评价指标的创新性重塑与实践效能

在德育目标构建与实践的闭环体系中,评价环节的革新至关重要。引入“过程性积分制”评价模式,包括“认知积分”和“行为积分”两大板块。认知积分评估课堂讨论参与度、复杂道德困境的思辨解答质量;行为积分记录日常观察、同伴互评等,反映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践行情况。同时推行“道德实践勋章”荣誉激励制度,如设立“环保小卫士”勋章,申请者需连续21天执行垃圾分类并获得社区认证。研究表明,此类激励措施能显著提升学生良好行为的长期保持率,推动德育目标从蓝图设计走向实际落实,为小学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德育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3.1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为了提升教师在德育领域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双螺旋能力模型”。这一模型包含两个轴:学科素养轴和实践智慧轴。学科素养轴涵盖伦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的持续更新;实践智慧轴则包括行为观察技术(如ABC行为分析法)和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某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德育微格工作坊”,模拟处理校园欺凌、诚信危机等实际情境,显著提升了教师的行为指导能力。这种系统化的培训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与方法创新

为了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了“道德问题实验室”课程模块。例如,在探讨“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时,学生会经历“现象观察-归因分析-方案设计-社区行动”的完整过程。此外,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生通过VR技术体验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课中讨论“如何帮助他人”,课后实施“旧书捐赠计划”。数据显示,参与此类项目的学生产生利他行为的频率提升了3.2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有效解决问题。

3.3 学生参与机制建设

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了“三级实践平台”。班级岗位责任制让学生担任节能督察员等角色,校级自治委员会如学生调解庭则提供了一个解决校内冲突的平台,社区服务网络则通过与养老院、图书馆等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实施“道德行为契约”,学生与家长共同签署《家庭文明公约》,将“主动问好”、“餐后收拾餐具”等具体行为纳入契约条款。跟踪评估显示,契约执行率达到了82%,家庭内的道德冲突减少了67%。这种多层次的参与机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还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良好互动。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王阳明 “知行合一” 思想,剖析传统小学德育中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构建以 “知行互构” 为核心的教学优化路径,形成 “情境浸润 - 实践体悟 - 反思深化” 循环模式。研究表明,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需理论支撑、教师引导、家校协同与评价创新。阐述 “知行合一” 内涵与应用,提出 “三维联动” 优化模型,凸显项目式学习、叙事教学法及阶梯式社会参与活动意义。德育目标设定 “三级分层式目标体系”,以 “过程性积分制” 评估激励学生真实场景下的道德践行。“道德问题实验室” 借助 VR 技术让学生体验贫困地区儿童生活,“三级实践平台” 与 “道德行为契约” 增强学生责任感与社会实践力,减少家庭道德冲突。该理念为小学德育创新赋能,未来应探索更多实施策略,促德育落地。

参考文献

[1]朱建成.“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优化策略[J].天津教育,2024,(08):43-45.

[2]谢云娥.“知行合一”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优化研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09):44-45.

[3]陈楠.基于“知行合一”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