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研究

作者

孙斌

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 陕西延安 727307

摘要: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是煤炭开采迈向智能化的关键一环。它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突破传统掘进模式局限,实现效率与安全双提升。本文聚焦该系统,深入探讨其技术构成、应用优势及发展挑战。系统集成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远程监控技术和智能截割技术,保障精准作业;具备提高掘进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强安全保障等显著优势;同时也面临设备适应性、数据传输稳定性和系统兼容性等发展挑战。通过对系统全方位剖析,为煤矿智能化开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多传感器融合;远程监控

0 引言

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与智能化发展浪潮的双重推动下,煤炭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煤矿井下掘进作业作为煤炭开采的关键环节,其效率与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煤炭生产的整体效益。传统掘进方式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煤矿开采的需求。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应运而生,成为煤炭行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支撑。该系统通过整合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了煤矿掘进作业模式,为煤炭高效、安全开采开辟了新路径。深入研究这一系统,对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技术构成

1.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实现精准作业的关键技术。在煤矿井下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往往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掘进工作面的真实状况。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地质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有机结合,各自发挥优势,对巷道的地质结构、掘进设备运行状态、作业环境参数等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激光雷达可精确测量巷道断面尺寸和掘进机位置,毫米波雷达能在粉尘、烟雾等恶劣环境下检测障碍物,地质雷达则用于探测前方地质构造变化。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将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消除数据间的冗余与矛盾,生成全面、准确的掘进作业信息,为掘进机的智能决策和精准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全面导致的掘进偏差、设备碰撞等问题,保障掘进作业的高效、安全进行。

1.2 远程监控技术

远程监控技术打破了传统煤矿掘进作业的空间限制,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中,远程监控系统通过部署在掘进工作面及相关设备上的各类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作业环境数据以及人员状态信息等。这些数据通过井下工业以太网或无线通信网络快速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借助先进的可视化监控平台,能够以三维动态模型、实时数据图表等直观方式,对井下掘进作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远程监控。一旦发现设备故障、环境异常等问题,可及时发出指令,远程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或采取应急措施,实现对井下掘进作业的远程干预和精准管理。

2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应用优势

2.1 提高掘进效率

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从多个维度显著提升了掘进效率。一方面,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对地质条件的精准感知和智能截割技术的优化控制,掘进机能够始终以最佳状态运行,避免了因人工操作不当或地质条件变化导致的停机调整时间。与传统掘进方式相比,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可使掘进机的有效作业时间大幅增加,减少了无效等待和空转时间。另一方面,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地面监控中心对井下掘进作业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能够及时协调各环节工作,快速处理设备故障和突发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掘进作业的连续性。同时,系统还可根据历史数据和作业经验,对掘进工艺进行优化,提前规划截割路径,减少截割过程中的重复工作,从而使掘进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为煤矿的高产高效开采提供有力支持。

2.2 降低人力成本

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煤矿掘进作业的人力成本。传统掘进作业需要大量的操作人员在井下进行设备操作、现场监控和维护等工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人力成本较高。随着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的引入,大量原本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掘进机的截割、行走等操作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执行,减少了对现场操作人员数量的需求。同时,远程监控技术使得地面监控中心能够实时掌握井下作业情况,大部分的设备监控和管理工作可在地面完成,无需大量人员长期驻守井下。此外,系统的智能化运行还降低了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减少了设备维护人员的工作量。通过这些方式,煤矿企业在掘进作业环节的人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发展挑战

3.1 设备适应性问题

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矿区的岩石性质、煤层厚度、水文地质等情况差异较大,这对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的设备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现有的掘进设备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往往难以发挥最佳性能。例如,在高硬度岩石地层中,截割头的磨损速度加快,截割效率显著降低;在松软破碎地层中,容易出现巷道坍塌、设备下陷等问题。此外,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存在高湿度、高粉尘、强电磁干扰等因素,对设备的电气元件、传感器等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如何提高设备在不同地质条件和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是当前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3.2 数据传输稳定性问题

数据传输的稳定性是保障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在煤矿井下,由于巷道结构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大,无线通信信号容易出现衰减、中断等问题,影响数据的实时传输。虽然井下工业以太网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传输通道,但在巷道延伸、设备移动等情况下,网络连接的可靠性仍面临挑战。一旦数据传输出现故障,地面监控中心无法及时获取井下作业信息,无法对掘进设备进行有效控制,可能导致设备运行异常、安全事故发生。此外,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拓展和数据量的持续增加,对数据传输的带宽和速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确保海量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结语

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作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技术构成、应用优势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多传感器融合、远程监控和智能截割等技术,为煤矿高效、安全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提高掘进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强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该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设备适应性、数据传输稳定性和系统兼容性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设备的优化设计,探索更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升系统的兼容性和协同性。通过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持续升级完善,助力煤炭行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立勇,李鸣昊,于宁,等.煤矿掘进工作面锚网自动绑扎装置研究与应用[J/OL].中国机械工程,1-14[2025-04-22].

[2]王永军.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21,36(04):111-112.

[3]周兵兵.煤矿井下自动化高速掘进系统及应用[J].矿业装备,2023,(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