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田甲
昆明传媒学院 省市:云南省昆明市 邮编650000
摘要:本文以《景观设计原理》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提出了整合思政教育与设计教学目标、强化社会热点分析、组织社会实践和建设思政资源库等策略。研究表明,课程思政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分别提高。因此,建议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深入融合思政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思政资源库,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景观设计;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引言
随着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推广,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创新型、社会责任感强的设计人才的重要领域,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其成效,旨在为环境设计教育中课程思政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背景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与特点
即要在专业课程中有计划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教授专业相关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力图通过课堂教学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念跟专业技能有机融汇,让学生在学术学习期间内,构建正向的社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历史背景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改革里的一部分,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渐渐受重视,尤其在高等教育范畴,课程思政的推进给人才培养赋予新方向,旨在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对环境设计专业这一方向,思政教育的引入极为关键,由于设计不只是和美学、技术挂钩,还关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成长,凭借课程思政的实施,打造具备创新观念、社会担当及人文关爱的设计人才,能够让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更好地奉献社会,助力社会的进步与融洽。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目标不只是知识的讲授,更重视学生价值观养成与思想道德水准的增强,在景观设计教学实施阶段,这表示要凭借设计教育的阶段,带动学生聚焦社会问题,提高设计的社会担当与文化认同感。
二、景观设计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体现
(一)景观设计的社会属性要求其承担育人使命
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门强调美学与功能的专业,更是一种服务社会、改善环境、塑造文化认同的公共艺术形式。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天然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公共服务功能。因此,仅凭技术与艺术的教学远远不够,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与社会责任意识,这正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目标。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景观设计课程,是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现实需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
中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景观设计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景观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也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对红色遗址的活化设计中,学生需同时考虑纪念功能、公众参与、文化传播等要素,这是技术与思想的高度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景观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其人文情怀与历史责任感,还能促使学生主动将家国情怀融入设计思维之中,增强对“文化自信”的认同。
(三)课程思政融合提升了设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传统景观设计教学多聚焦于技能传授与美学表达,忽略了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的导向。思政教育的引入,使教学目标由“能设计”向“为社会而设计”转变,促使学生在方案构思阶段即关注环境伦理、社区参与、文化传承等公共维度,形成更加立体的设计思维。研究数据表明,在课程思政引导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35%,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提升40%,显著增强了设计的文化深度和社会价值。
(四)推动高质量景观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师不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塑造者与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课程思政的系统嵌入,有助于培养具备人文关怀、生态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景观人才。这类人才更能胜任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命题的设计任务,实现设计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耦合。
三、景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设计目标整合不够深入
在景观设计课程里,尽管课程设计目标已提及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但于实际教学开展时段,思政教育常被当作附加活儿,未与设计目标实现深度交融,众多教师课堂上重点讲解设计的技术知识,但忽略了把思政教育纳入设计理念里,设计教学本应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以及设计背后的社会功能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多数时候未能引导学生思索设计怎样回应社会问题、增强人文关怀等范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只在浅层,不能把社会责任感、伦理意识等思政元素内化进自己的设计思维体系,设计课程没有对学生社会责任及道德意识进行引导,使学生更多聚焦于技能提升,而漠视设计与社会的关联性,继而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及深度。
(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的深度不足
课程讲到要用案例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诸如城市更新、绿色建筑之类,但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深度不达标,未充分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效应,虽然这些问题于课堂中被说起,教师多数停留在浅表层次,更多聚焦于实际设计操作,而非设计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开展绿色建筑分析时,学生往往仅看重建筑的节能与美观,却没考虑到绿色建筑背后对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福祉的长远意义,此类浅尝即止的探讨让学生没能真正体悟设计的社会功能,也不能激起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深度思索,造成思政教育的实际效能明显下滑,凭借这种浅层次的分析,学生较难从更宽泛的视角把握设计中的社会责任,未构建起针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与创新思维。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够广泛
尽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在很多院校及课堂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未形成系统,诸多课程中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仅做一些基础性考察,匮乏多样化且具深度的实践项目,学生仅能借助有限的实践角度知晓设计与社会关系。一般的实践形式大多是参观城市公共空间或开展简单环保活动,而这些活动难以充分表现设计的社会功能和责任意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彼此脱离,未达成让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深度把握设计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内涵,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成效不理想,缺失深入的实践体验,很难切实领悟设计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意义。
(四)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不完善
不少院校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才刚刚起步,且其中不存在与景观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纵然存在相关联的思政教育资源,更新的频率偏低,内容老是显得老气横秋,缺少新颖性与吸引力,诸多院校的资源存储库中,供应的材料多以传统文献资料为主体,缺少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影视画面或互动性颇佳的教学工具,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很多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样式较为单一,未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思政教育核心价值,由于这类资源存在局限,学生难以凭借这些材料得到深层次思政教育内容,也无法在设计流程中充分融入社会责任及文化认同感,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有缺陷,极大地妨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与深度拓展。
四、景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整合思政教育与设计教学目标
在景观设计课程里,把思政教育融进设计教学目标乃达成全员、全步骤、全层面育人的关键行动,景观设计不只是包含美学、功能和技术范畴,也关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及对环境的敬畏与保护,教师应借助课程设计清晰地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本领与社会担当感。在设定教学目标之际,不只是要聚焦学生专业技能与设计思维的培育,也需突出人文素养的增进,讲授景观设计原理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思索怎样借设计方案展现环保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怎样把社会服务精神融入到设计中去等,利用这些教学目标的规划,让学生于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并领会思政内容。
就《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绿色景观设计”模块举例,教师在说明绿色建筑及绿色景观设计基本规范时,结合现今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琢磨怎样利用景观设计应对气候变换、减少碳排放,教师借助展示若干有代表性的绿色设计项目(比如,某城市低碳公园设计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时怎样实现资源节约及生态环境修复,该类课堂案例不光促进了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还启发学生思索未来设计中怎样落实社会责任,提升了设计对社会及人类福祉贡献的认知。
(二)强化案例分析,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案例分析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在景观设计课程当中,通过分析跟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的具体案例,可助力学生更敏锐地洞察设计背后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要义,该教学手段助力学生从宏观维度认识设计的重要意义,造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分析案例时,教师可自当前社会一些典型的环境与设计问题处开始,诸如城市改建、环境污染治理事宜等,借助实际案例为学生呈现设计在这些社会问题里的作用,经过案例梳理,学生可清晰洞察设计的社会功能,进而思索怎样凭借设计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增进社会福利。
在讲解“城市公园设计”主题期间,教师凭借分析上海城市公园的事例,分析了城市公园怎样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挑战,结合上海“世纪公园”跟“滨江绿地”的实例,教师表明了怎样利用科学的景观设计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增进市民身心的健康以及增强社区的内聚力,这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社会功能理解得更透彻,也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工作时怎样把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融入设计里面,由此推动社会的可持续演进。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是景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经由组织学生参与现实社会活动,可让学生在真切的社会环境中体验设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类实践活动可协助学生强化专业技能,还可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在实践探索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付诸实践,还可借助同社会环境的触碰,切实认识到设计所担当的社会责任,教师可借助组织学生走访城市公共空间、参与社区景观设计等事宜,辅助学生弄懂设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感。
以《景观设计原理》课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块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去某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调研一番,在调研的过程里,学生通过跟当地居民、管理者对话,掌握该地区面临的环境、文化遗产保护等困境,并依照这些问题提出独有的设计方案,依靠这样的社会实践途径,学生可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还可认识到设计工作在社会及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大意义,在调研及设计的过程里,学生渐渐建立起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增强了今后于职业领域中为社会贡献的信心及责任感。
(四)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提供多样化学习材料
构建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库,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关键手段,该资源库可收纳经典文献、影视片段、社会案例等多样学习资料,助力学生透彻领悟思政教育的深层内涵,并把这些理念渗透进景观设计中,凭借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结合,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学生无论何时何处都可接触到最新思政资源,进而激发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与自觉主动性,按照不同教学需要,资源库的学习材料能灵活调整,辅助学生从多方位、多梯度把握思政教育,增强其设计环节的思政实践水平。
就“生态景观设计”课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块而言,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经典文献《生态文明的文化底蕴》,且结合《地球:神奇的一天》影片进行探讨,学生采用阅读文献及观看影片的途径,清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例。教师凭借该类多元化学习材料,引领学生从思想深度与文化高度理解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且探讨怎样在设计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景观设计的领悟,还深化了对社会、环境保护使命的认知,为学生日后的设计工作筑牢更稳固的思想根基。
五、景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实施策略的成效分析
(一)整合思政教育与设计教学目标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把思政教育与设计教学目标相融合后,学生于设计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在环境保育和社会福利范畴,课程实施结束后,学生在设计社会责任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实践操作,在设计里更着重环保与社会效益相融合,调查所得显示,35%的学生,说明学生在设计方案中愈发看重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学生在课堂项目及设计方案实践里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尤其在“绿色景观设计”范畴内,学生设计作品更加看重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节约,在某个实际项目当中,学生提出了借助可再生资源降低碳足迹的方案,呈现出学生对社会与环境的积极关切。详情见表1。
(二)强化案例分析与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通过把社会热点问题跟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分析真实案例的时候,表现出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明显提升。在课程的案例剖析部分,尤其在“绿色建筑”案例学习的阶段,学生不只是看重设计的美学成效,还就其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索。在分析上海城市公园的设计之际,学生拿出了生态修复与绿色建筑融合的创新方案,数据分析揭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提高比例达40%,该种提升使学生在后续设计中可形成更具社会意义的创新理念,比如提升绿色建筑能源的自给水平,缩减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规模等,学生逐步认识到景观设计不只是为美化环境服务,更应留意其社会与文化维度的影响。详情见表2。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经由组织学生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巡查与环保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得到大幅增强,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学生不仅能把课堂所学理论及技能用到实际场景里,还会在实践过程里更深度地把握设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模块之际,学生走访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相关调研,掌握该地区文化保护跟环境方面问题。90%的学生说明,依托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对设计在社会里产生的影响有了更清晰把握,而且在后续设计期间更重视社会责任及可持续性发展,90%的学生明确宣称,学生设计方案更聚焦环保与社会价值,且拿出了更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成果。详情见表3。
(四)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丰富学生的思政教育内涵与设计视野
借助搭建思政教育资源库,学生得以接触大量教育资源,诸如经典文献、影视素材和社会案例之类,这为学生深度把握思政教育核心价值给予了支持,90%的学生宣称,依靠这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学生对“设计与社会责任”关系的理解愈发深刻,而且在后续设计项目进程中更注重把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设计创作里。学生在学习《生态文明的文化底蕴》文献、观看《地球:神奇的一天》影视作品之际,提高了对生态景观设计的把握,继而在设计中添入了更多涉及生态文明的要点,学生构思出在城市设计里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理念,且为城市绿地设计提供了更贴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详情见表4。
结论
本研究将思政教育与景观设计课程目标结合,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通过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和建设资源库,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思政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设计中更加关注社会效益与环境影响,设计方案的社会价值显著提高。因此,建议在环境设计课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合,提升教学深度和实践性,以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庄晓敏,杜波.“传承·借鉴·启发”教学模式在“中国园林专题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园林,2025,42(04):129-137.
[2]苏凤秀,杨熊炎.乡村文创设计课程群思政育人“一核两翼四元驱动”模式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5,5(05):146-150.
[3]谢敏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以“弱酸解离平衡”为例[J/OL].大学化学,1-7[2025-04-24].
[4]胡颖.课程思政背景下《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06):83-85.
[5]于晶淼,巩玉发.基于课程思政目标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建筑,2023,30(08):93-95.
[6]罗小娇.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课程教学设计优化研究——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例[J].安徽建筑,2022,29(09):87-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