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估与对策
吴双丽
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 邮编:650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能源与水资源调控的核心设施,但其建设与运行对环境生态产生诸多影响。本文系统剖析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水环境、生态系统、气候地质等方面的作用,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提出涵盖生态修复、技术优化等多维度的应对策略,旨在平衡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为推动水利水电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生态影响;生态评估;应对策略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大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凭借清洁可再生的优势,成为能源供应与防洪灌溉的重要支柱。然而,大坝修建、库区蓄水等工程活动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引发河道断流、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估与对策研究,是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生态影响评估与对策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 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前,全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我国作为水利大国,水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三峡、白鹤滩等大型工程在能源供应和防洪减灾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小型水电站的分布式开发与老旧工程的升级改造成为新趋势。同时,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工程管理,提高了水资源调度和能源生产效率。但工程建设向生态敏感区域的延伸,也加剧了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亟需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1.2 工程建设对环境生态影响的研究必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均会对环境生态产生影响。工程改变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水文节律紊乱,影响鱼类洄游和水生生物繁衍;大面积库区蓄水改变局部地质应力,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植被破坏与土地淹没加剧水土流失,威胁生物多样性。若忽视这些影响,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削弱工程长期效益,引发生态与社会风险。因此,系统研究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是保障生态安全和工程可持续性的必要前提。
1.3 科学评估与对策制定的现实价值
科学评估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能够为工程规划提供数据支撑,避免或减轻潜在生态破坏。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有效降低工程负面效应,如采用生态调度维持河流生态流量,运用生态修复技术重建受损栖息地。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还能提升工程的综合效益与社会接受度,推动水利水电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生态的主要影响
2.1 对水文与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显著改变河流水文特征。大坝拦截导致下游流量减少、水位下降,引发河道萎缩、湿地退化,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同时,库区蓄水使水体流速减缓,污染物扩散能力下降,易导致富营养化,影响水质。水温分层现象改变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如低温水下泄会抑制鱼类产卵繁殖。此外,工程建设改变流域水循环模式,影响地下水补给,可能引发区域性水资源失衡,威胁周边生态系统与人类用水安全。
2.2 对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工程建设直接破坏陆地植被与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物种数量减少和栖息地破碎化。大型水库淹没区域导致大量陆生植物被淹,动物被迫迁徙,部分珍稀物种面临生存危机。在水生生态系统方面,大坝阻隔鱼类洄游通道,影响其繁殖和基因交流,导致鱼类种群数量下降。工程施工产生的泥沙淤积与水体扰动,破坏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打乱食物链结构,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以长江流域为例,葛洲坝的建成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使得其繁殖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同时库区泥沙淤积改变了河床形态,影响了多种底栖生物的生存,进一步威胁到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
2.3 对气候与地质条件的影响
库区蓄水形成大面积水域,通过蒸发作用改变局部气候。水面增加可能使周边地区湿度上升、降水分布改变,甚至引发小气候异常。同时,工程改变区域地质应力分布,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蓄水可能诱发水库地震,威胁周边居民安全。此外,水库蓄水导致库岸岩土体饱水软化,增加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如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水库蓄水后,周边山体滑坡频率显著增加,不仅损毁了大量农田和道路,还造成人员伤亡,滑坡产生的土石冲入河道,进一步影响河流水文状况和水生生态环境。
三、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估方法与应对策略
3.1 环境生态影响的科学评估体系构建
构建环境生态影响评估体系需结合多学科方法。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动态监测工程建设前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生态要素变化;通过水文模型模拟工程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运用生态调查与生物多样性评估,量化工程对动植物种群的冲击。同时,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水文、生态、地质等维度设定评估标准,综合分析工程生态影响的范围、程度与持续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工程生态影响的预警模型,提前预判潜在风险,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2 降低工程负面生态效应的具体对策
降低工程负面生态效应需从多方面入手。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用鱼道、鱼梯等过鱼设施,保障鱼类洄游;优化水库调度方案,实施生态流量泄放,维持下游河道生态需水。施工过程中,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物排放。运行阶段,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如人工增殖放流、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受损生态功能。此外,推广绿色施工技术与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足迹。例如,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沉淀池和污水处理装置,对施工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油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和大气污染。
3.3 保障生态保护与工程效益协调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工程效益平衡的关键。政府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责任与标准,加强监管执法。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工程建设受损的生态系统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合理补偿。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生态友好型工程技术研发,提升工程建设的生态适应性。同时,加强公众参与,通过环境信息公开与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形成多方协同的生态治理格局。可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受影响区域的生态修复和居民生产生活转型;定期组织专家、企业和公众代表召开生态保护研讨会,共同探讨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四、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估与对策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科学评估工程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实施涵盖技术优化、生态修复、制度保障的综合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未来需持续完善评估体系与应对措施,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从传统开发模式向生态友好型模式转变,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芬,王建盼,柴璐艳.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清洗世界,2024,40(07):106-108.
[2]韩鹏,陈姗娜.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生态影响评价综合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陕西水利,2024,(06):83-86.
[3]马小琴.水利工程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3,52(0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