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

作者

梁伟强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越秀 510075

摘要:公共艺术介入艺术乡建,帮助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的美学价值进行重塑和可持续化发展。“艺术乡建——大学生驻村行动”项目,主要向优秀的艺术乡建案例进行学习经验,探讨公共艺术如何通过多元主题参与、在地资源活化以及创意艺术的介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和空间重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乡建;公共艺术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乡村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等深入乡村调研、考察、建设等,对于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艺术乡建的发展内涵将更加丰富、多元,互联网+乡村、艺术+乡村等融合发展成一种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建设中有些地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乡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面临不少的困难与挑战。

一、“艺术乡建——大学生驻村行动”的主要建设研究

(一)空间再造:从“脏乱旧破”到艺术景观的转化。乡村空间创意的营造乃是艺术乡建的关键实践办法,关键就在于公共艺术的介入,把乡村的物理环境还有文化生态都双重激活。这一过程不但重视物质空间的视觉转化,还很看重利用艺术手段重构乡村的社会关系与文化认同。空间再造注重乡村里的功能性衰退墙体、公共设施(像路灯、垃圾桶、公共座椅)这类情况,还有因为没管理而出现的“脏乱旧破”空间,以及那些因缺乏文化表达而闲置的场所。这些空间常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却没跟上现代生活需求,渐被边缘化了。

在振兴乡村中公共艺术起着催化剂的功能,着重运用“参与式艺术”手段。主要构思是组织村民共同创作墙体彩绘,把乡村特色文化符号转变成艺术视觉语言,像利用废弃农具、砖瓦这类材料重构空间景观装置,让废弃物焕发出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创作过程能有效激发乡民的参与热情。艺术得变成塑造社会关系的媒介,村民参与其中,慢慢从“旁观者”变成“创作者”,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内在艺术热情与文化自觉。

借助公共艺术的有效干预,把物理空间改造和村民主体性的觉醒相融合。这种艺术氛围的营造,其实就是靠美学手段重新构造“地方性”,让空间不单是生活的用具,还能变成承载集体记忆和未来想象的文化场所。

(二)活动赋能:乡村艺术生态培育。乡村公共艺术文化节需要把“在地性”作乡建核心,深入的挖掘地方乡村的特色民俗文化,把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性融合。在当地可以通过举办大地艺术展、民俗表演、工艺作品市集等活动,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创造出当代的艺术价值。浙江松阳的“乡村艺术季”,让艺术家和村民共同出创作,让废弃农具、老建筑重焕生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开设并且为当地村民设计特色公共艺术课程,满足乡村艺术教育需求。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组织带领青少年用艺术的手段去记录乡村的变化史,运用创意方案来解决乡村出现的实际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本土艺术人才,推动美育资源下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育生态。

(三)地标营造:艺术文化记忆点的建构。在艺术乡村振兴的趋势中,公共艺术已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内在活力、重塑地域特色形象的关键助力。乡村打造艺术博物馆、艺术打卡点和艺术地标,目的在于吸引外来游客,助力乡村文化传播,加深本地文化认同,推动经济与文化的有效发展。打造一处当地的乡村文化艺术博物馆,给乡村提供文化沉淀与展示的场所。以本地的历史、民俗或者自然景观为灵感,让乡村记忆有效的保存,赋予当代审美价值的作用。浙江松阳的“乡村798”对老建筑进行改造,把农耕文化与艺术融合起来,打造成一个吸引艺术爱好者的文化地。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凭借当地资源创作装置艺术作品,成功将偏远乡村转变为国际艺术领域的重要地点。艺术地标的打造可成为乡村的精神象征,赋予其崭新魅力,通过艺术地标营造,乡村能够构建独特的文化记忆点。

二、项目的经验总结

(一)可借鉴的乡建模式总结(考察四川竹艺村、参加2024广州公共艺术博览会、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创作营)。四川竹艺村和南海大地艺术节这两个案例主要展示了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的两种典型方式。四川竹艺村以在地文化激活为主要核心,通过艺术化改造将传统竹编技艺转化为现代公共艺术装置,起到保留文化根脉的作用同时也吸引年轻群体进行打卡、参观。结合专业课程优势,项目团队成员对四川竹艺村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艺术家工作室,观摩传统编织竹艺艺术作品并与运营团队交流,借鉴学习文化活化与产业运营的成功经验。南海大地艺术节则采用“艺术家+村民+政府+企业”的多元化协作模式,通过驻村创作带动村民参与改造废弃农舍打造成艺术展厅,形成可持续的社区共建生态。项目部分成员有幸参与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创作营,通过参加大地艺术节策展人、发起人的授课培训,深入理解大地艺术的在地性的重要性,并在特定场所尝试在地性的艺术方案创作,进一步强化体验艺术与社区的互动关系。

项目的团队成员对于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的初步尝试,创作出具有互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并在2024广州公共艺术博览会的青年扶持计划展位展出,展会期间与众多观众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带来新的思考与可能性。广州公共艺术博览会给予的启示,是对于怎样做到产业链的延申,达到实现艺术价值向经济附加值的转化。目标是打造出具有美学价值与生命力的活力空间,使公共艺术成为连接文化传承、社区营造与产业发展的纽带。

(二)新媒体传播策略在如今微信公众号正逐渐成为连接城乡、传播艺术乡建理念的重要媒介。“艺术乡建——大学生驻村行动”项目的部分成员试验成立了“介·ART”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通过专业化的内容生产与推广,记录并传播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过程。团队成员将考察机构、村落等地,将学习到的感悟和经验通过推文进行推广。后续的公众号还会从驻村见闻、村民共创故事等内容进行编写推文,发表公众号推文,用现代视觉语言诠释乡土文化,让城市受众直观感受到艺术给乡村带来的改变。

“介·ART”微信公众号团队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团队成员将实地参与的乡村艺术节、公共雕塑展等实践活动进行推文形式推广,这种传播模式将会的真实记录团队成员参与到艺术乡建的完整历程,吸引着更多的公众关注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实现从内容传播到实践参与的价值转化。

三、结语

在项目的实践中,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赋能作用,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方法。借“艺术乡建—大学生驻村行动”的项目进行对当下艺术乡建的探索,研究公共艺术是如何通过多元主题参与、在地资源活化及创意艺术介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推动文化发展与空间重构。项目的开展使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这种艺术改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让村子环境变得好看,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未来做艺术乡建,关键要把艺术和当地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长效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南,渠敬东,渠岩,等.当代乡村建设中的艺术实践[J].学术研究,2016,(10):51-78.

[2]渠岩.青田范式: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7,(07):126-127.

[3]顾博.从“许村计划”到“青田范式”[J].中国艺术,2018,(09):70-77.

[4]肖昕,涂紫姝,冯菁.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02):154-160.DOI:10.14003/j.cnki.mzysyj.2023.02.19.

作者简介:梁伟强(2002年2月),男,汉族,广东惠州,2021级3121008020,本科,广东工业大学,公共艺术。2261985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