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中混交林模式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孙晋付 冯其政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鲁山林场 277600
摘要:本研究聚焦森林培育,深度探究混交林模式。详细剖析其树种选择、搭配与布局特点,全面揭示对生态系统物种、结构、功能多样性的深远影响。从生态规划、可持续经营、营造技术角度提出优化策略,为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筑牢理论根基。
关键词:森林培育;混交林模式;生态系统多样性
引言
生态系统多样性宛如地球的生命基石,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的关键。在森林培育的广袤领域中,混交林模式异军突起,以其独特优势成为研究热点。深入探索其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犹如为森林资源的科学培育与永续利用点亮明灯,对守护生态稳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非凡。
一、混交林模式的特点与类型
1.1 混交林的树种选择原则
混交林树种选择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优先挑选能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树种。例如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的树种,像胡杨、沙棘等,确保树木在恶劣环境中得以生存繁衍。同时,注重树种间的互补性,将深根性与浅根性树种搭配,如松树与杨树混交,充分利用不同土层的养分与水分。还要考虑树种的生长特性,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如红松与白桦搭配,既能保证森林长期稳定发展,又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木材产量。此外,兼顾树种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选择具有观赏价值或药用价值的树种,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1.2 常见混交林模式的搭配方式
常见的混交林搭配方式丰富多样。株间混交是在同一行内不同树种相互间隔种植,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空间,促进树种间相互作用,适用于初期生长较慢、需要相互庇荫的树种,如杉木与檫木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则是不同树种按行交替种植,便于施工与管理,像油松与侧柏行间混交,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带状混交是将不同树种成带种植,带宽一般为几行到几十行,适用于种间矛盾较大的树种,如落叶松与水曲柳带状混交,能有效缓和种间竞争。块状混交是将不同树种以块状形式混交,适合于地形复杂或树种差异较大的情况,增强森林景观多样性。
1.3 不同混交林模式的空间布局特点
空间布局上,水平结构呈现多样化。均匀分布的混交林,树种在一定区域内均匀间隔,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竞争。随机分布则是树种在空间上随机排列,适用于自然更新或人工干预较少的混交林。聚集分布中,树种以群团形式分布,能为特定生物提供适宜栖息地。在垂直结构方面,混交林常形成多层次结构,上层为高大乔木,中层为亚乔木,下层为灌木与草本植物。如在亚热带地区的混交林,上层可能是樟树等阔叶乔木,中层为山矾等小乔木,下层有杜鹃等灌木和多种草本植物,这种多层次结构极大丰富了森林生态空间。
二、混交林模式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2.1 对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
混交林为众多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复杂的林冠层结构形成不同光照、温度与湿度区域,满足各类生物生存需求。例如,高大乔木的树洞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提供巢穴;林下茂密的灌木与草本植物为昆虫、爬行动物等提供藏身之所与食物来源。不同树种的果实、花粉等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吸引大量鸟类、昆虫等生物,增加物种丰富度。而且,混交林的物种间相互作用促进生态位分化,减少物种间竞争排斥,使更多物种能在有限空间内共存,进一步提升物种多样性。不同树种的树皮纹理、粗糙度不同,为树栖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附着面和栖息场所。同时,混交林丰富的植被层次形成了立体的食物网,一些以草本植物为食的昆虫,又成为食虫鸟类的食物来源,从而吸引更多层级的生物,构建起更复杂的生态群落。
2.2 对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塑造
在水平方向上,混交林的不同树种搭配与布局形成丰富的斑块与廊道。不同树种组成的斑块为不同生物提供独特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在不同斑块间迁移与交流。廊道如林间小溪旁的树木带,连接不同斑块,方便生物扩散。在垂直方向上,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从高大乔木到低矮草本,形成多个生态层次,为不同生活习性的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塑造了复杂且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
2.3 对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的提升
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结构多样性共同促进功能多样性提升。在物质循环方面,不同树种对养分的吸收与归还方式不同,加速了土壤养分循环。例如,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为其他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在能量流动上,多层次的林冠结构能更有效地捕获太阳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混交林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上表现卓越。茂密的林冠能截留降水,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庞大的根系能固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稳定运行。
三、基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混交林模式优化策略
3.1 考虑生态因子的混交林规划
在规划混交林时,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子。除依据大的气候分区选择树种外,还需关注当地小气候差异,如山谷与山顶的温度、风力不同,在山谷可选择抗风性较弱但喜湿润的树种,山顶则种植抗风耐寒树种。对于土壤,深入分析其酸碱度、肥力分布及质地,针对贫瘠土壤,引入固氮树种与耐贫瘠树种混交。考虑地形因素,在山地,根据海拔高度、坡度等合理布局树种。在海拔变化明显的区域,按海拔梯度规划不同树种带。在阳坡选择喜光耐旱树种,阴坡选择耐阴喜湿树种。通过综合考量生态因子,确保混交林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发展奠定基础。
3.2 可持续经营的混交林管理措施
实施可持续经营管理,合理控制森林采伐强度与方式。采用择伐方式,选择性采伐成熟树木,保留幼树与其他树种,维持森林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在采伐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无人机监测技术,精准定位采伐区域,避免过度采伐。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手段,减少化学药剂使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定期进行森林抚育,清除林下过密的杂草、灌木,促进树木生长,优化森林结构,保障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同时,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而受限发展的区域给予经济补偿,激励当地居民参与森林保护。
3.3 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的混交林营造技术
采用科学的营造技术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在造林前,对退化土地进行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除了传统的施肥、深耕等手段,还可引入微生物菌剂,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与平衡。选择乡土树种与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相结合,丰富树种资源。采用近自然造林技术,模拟自然森林的形成过程,促进森林自然更新。例如,在造林时保留部分原生植被,为生物提供过渡栖息地,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利用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的森林斑块,促进物种交流与基因流动,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四、结论
混交林模式在森林培育中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影响深远。其独特的树种选择、搭配与布局特点,显著促进了物种、结构与功能多样性。通过科学规划、可持续经营与先进营造技术的优化策略,能进一步发挥混交林模式优势。未来,应持续深入研究混交林模式,不断完善相关策略,为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培育与利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生态环境朝着更加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孔震,孔波.强化森林培育技术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08):100-102.
[2]刘浩.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J].林业科技情报,2022,54(01):79-82.
[3]安连任.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22,45(03):201-202.